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莜麵本身具有的色彩,非常貼近土地顏色,再加上黃白色的土豆,水紅色的水蘿蔔絲,綠色的韭菜、香菜,佐以托克托的辣椒、畢克齊的大蔥和井兒溝的蒜,別說吃,光聽就想咂吧咂吧嘴了。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莜麵就是這樣一種煙火。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莜麥根據播種期早晚分為夏徵麥和秋蔽麥。莜麥籽粒瘦長,有腹溝,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頂部顯著。形狀為筒形或紡錘形,武川爬山調裡有“莜麥長來豌豆圓,一年四季不見面”,可見莜麥的長形狀多有代表性。

“沒有菜、沒有肉,光吃莜麵也將就”。“莜麵黑白說精了,人好人賴說心了;莜麵好賴說味了,牛馬好賴說勁了”。 民謠、民諺,是最樸素的智慧。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飯熟了!”

這是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的信號,也是一種美食對旅行者發出的信號。

在筆者母親的記憶裡,過去路過一個村莊,如果有那種熟悉的莜麵香味撲鼻而來,就知道飯熟了。這種麥香對羊倌也很有誘惑力,新出鍋的炒莜麵,擰了一碗又一碗。

內蒙古陰山一帶及山西晉西北地區的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摸索出了花樣繁多的莜麵吃法。以武川縣為例,在面板上可推成刨花狀的“貓耳朵窩窩”或搓成長長的“魚魚”;用熟山藥泥和莜麵混合製成“山藥餅”;用熟山藥和莜麵拌成小塊狀再炒製成“塊壘”。現在,武川一些莜麵食店裡,菜單上這道特色主食被寫成了“傀儡”,不清楚一種食物也可以這樣寫,大笑之後,不計較名字,毫不猶豫就點了。味道還是小時侯的記憶,這就很好。此外,將生山藥蛋磨成糊狀和莜麵掛成絲絲的“圪蛋子”,小米粥煮撥魚魚的“魚鑽沙”,莜麵包野菜的“菜角角”,莜麵裹土豆絲的“墩墩”,直接將莜麵炒熟加糖或加鹽的“炒麵”,等等,各具風味,百吃不厭。從古至今,莜麵食品常常用以待客,並作為禮物相贈。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這是多年來流傳在武川的一句順口溜。

早年間,因為糧食緊缺,民間便有一種私下裡的兌換。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縣城居民有供應的少量的白麵、大米;村裡多是莜麵或一些雜糧。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半大小子,吃死他老子,”莜麵因為耐餓,因此那些孩子多的城鎮家庭,就想換些莜麵。

“三十里的莜麵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蕎麵餓斷腰。”一輛毛驢車車,拉著一些米麵豆類,開始走村串戶。

二門外,經常會響起一陣喊聲“換莜麵、黃米咯!”院裡的主婦會問:”哪兒的莜麵?”回一聲:“廟溝的。”於是,主婦走出門,開始問詢,並用指頭蘸上些莜麵,用舌頭舔溼,聞聞,然後用兩指頭對搓一下,便知這莜麵是不是出自廟溝。有時,主婦們會說一句:“哄人了哇?”有時候不動聲色,直接問:“咋換了?黃米哪的,咋換了?”

這些都是筆者母親們最有作為的事情,如果換滿意了,飯桌上便能享受到她們的經驗和睿智,當然,往往大人們會把大部分換來的糧食留藏起來,以備來個走親戚的客人或是過年用。

那麼,廟溝的莜麵為什麼這樣抗硬?武川縣知名學者周作升的描述最有代表性——

外地人只知道武川莜麵的名頭,卻很少知道我的家鄉廟溝莜麵的獨特,只有武川人才知道廟溝莜麵才是武川莜麵的正宗。天下莜麵在武川,武川莜麵數廟溝,就如同桂林山水和陽朔山水的差別。我的家鄉廟溝,地處大青山腹地,山大溝深,峰巒疊嶂;塞水由西北蜿蜒曲折,一路向東,經碌碡灣、榆樹店往南沿朱兒溝進入黃河支流大黑河。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家鄉的居民全部為山西移民,於清嘉慶年間開地,原住民以狩獵畜牧業為主;又因為是土默川平原與大青山後漠南草原商旅交通要衢,買賣字號酒肆客店較多。耕地以沿河拉溝地和坡地為主,拉溝地全是洪水淤澄形成的,富含腐殖質,土地自然肥沃;坡梁地土壤結構鬆散,多施農家肥,每每種一半,伏天還要壓青一半;這樣種植的莜麥品質優於其他地區。人均耕地四五畝左右,不足武川中東部人均耕地的一半左右,地少自然務藝得精細。氣溫較中東部丘陵地區溫暖,莜麥、糜、谷、黍、蕎麥等雜糧是歷來傳統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尤以莜麥種植為多。因地處山區,地下水為大青山脈基岩裂隙水,天然過濾,井水清冽甘甜。我曾經帶同事回廟溝下鄉採風,同事口渴難忍,在一老鄉家操起水瓢痛飲,飲後大呼痛快,謂平生未喝過如此甘甜的井水。光照、氣候條件,再加上農家肥的施用和天然無汙染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廟溝莜麥的優良品質,磨出來的莜麵口感和營養價值自然優於其他地方的莜麵。

中國是裸燕麥的原產地, 古人稱燕麥是“九糧之尊”,故用燕麥做成的食品是一種健體強身的營養保健食品,因此人們把燕麥稱為“神麥”或“聖麥”。

美國《時代週刊》評出的十大健康食品中,燕麥名列第五,是唯一上榜的穀物。在歐美地區,很多國家為了國民的健康,積極倡導“一碗燕麥粥”工程,從貴族到平民,人人食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保健食品便是每天一碗燕麥粥,即使出訪外國,也要自備燕麥。俄羅斯農學家指出,燕麥的貢獻超過了小麥以及和小麥很相近的小宗農作物。國家公眾營養中心於2015年推出了“全穀物”計劃,將燕麥列入其中,旨在全面推行和鼓勵中國民眾開始調整飲食結構,使得中國人的健康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現在,除了常見的以燕麥為主料的各種粥食外,各種燕麥餅、燕麥條、燕麥布丁、燕麥曲奇等,也在市場上不斷出現,有的甚至成為家庭自制麵點。

為什麼說“廟溝的莜麵,碌碡灣的糕,榆樹店的閨女不用挑”?

莜麵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據有關資料介紹,在我國日常食用的9種食糧中,莜麵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5種營養素的含量均居首位。莜麵所含水溶性膳食纖維是小麥的4.2倍、玉米的7.7倍,所含鈣分別是小麥、稻米、小米、玉米含量的2倍、5.5倍、2.3倍和1.5倍。

據科學考證,莜麵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15%)和脂肪(8.5%),且蛋白質中主要氨基酸含量多而全面。莜麥中還含有其他禾穀類作物中缺乏的皂苷,能有效降低膽固醇。但粗加工的莜麵製品除了氣味大外,還有不容易消化的缺點。老鄉常說,莜麵不能吃得太飽,"莜麵吃個半飽飽,喝碗滾水正好好"。也正因為莜麵不易消化,所以人們吃了耐飢,不會餓。

在內蒙古,莜麵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食品。內蒙古是中國莜麥的主要產區,西部各盟市都有種植,以烏蘭察布盟(武川縣1958年3月至1996年1月,屬烏蘭察布市;1996年1月至今,屬呼和浩特市管轄)最多。

莜麥喜寒涼,耐乾旱,抗鹽鹼,生長期短。在內蒙古一界之隔的鄰省——山西省,莜麥的主要產區在晉西北,全省種植面積約為17萬公頃,總產量14萬~15萬噸,佔到全國的10%。在我國眾多莜麥品種中,“武川莜麥”“陰山燕麥”和山西“五寨三分三”為莜麥佳種。這些品種自成體系,莖稈粗壯,根系發達,分櫱力強,穗形長大,粒大飽滿,且面白、味美、耐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