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車評|織就網約車監管密網,需要“繡花功夫”

應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網約車安全發展研究報告》(簡稱“報告”)顯示, 隨著行業規範逐漸完善,網約車聲譽回暖。傾向選擇網約車的受訪者超過了巡遊出租車,放心獨自乘坐網約車出門的受訪者超過七成。目前國內每3個打車人中,至少有1人使用網約車。部分網約車企業比傳統出租車具有更高安全性,交通事故億公里死亡率比巡遊出租車低26%。

從進入中國市場到成為百姓出行的常用出行工具,網約車已經從青澀的孩子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成人。而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大、信任度和成熟度不斷提升,也吸引了眾多互聯網平臺、傳統車企,甚至是車企巨頭入列,意圖分一杯羹。

就在前幾日,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宣佈,吉利將與戴姆勒聯合推出的高端出行項目—奔馳·耀出行將於年底正式運營。與網約車大多采用經濟性車型相比,奔馳·耀出行將使用B級以上的車型,可謂是實打實的高端。其實,去年寶馬就已經拿到“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並在成都投入200輛配備專職司機的BMW 5系車。此外,由一汽、東風、長安三家車企聯合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等共同打造的智慧出行平臺“T3出行”也已入局共享出行。

隨著我國汽車行業已經從增量市場走向存量市場,尤其是車市寒冬下,車企紛紛入局,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助於解決庫存壓力,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有利於通過市場的手段推動行業標準更加完善。比如,部分傳統車企通過組建自己的專業司機隊伍,擴大服務範圍包括酒店預約、花束餐飲代買等,將網約車打造成商務人士的“秘書”。

網約車安全已經成為交通運輸新業態安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報告顯示,平臺弱連接、互聯網去中心化、零工經濟等特點,使得網約車呈現出與巡遊出租車不同的安全規律。這也就再次提醒新入局的傳統車企和入市較早的網約車平臺,都要對安全報以絕對的敬畏之心。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從主營業務中轉到本不擅長的領域,需要一定的時間。畢竟,車造的再好,不見得就一定能做好網約車管理和服務的“軟件”,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才能讓乘客不僅能感受到出行的便利、安全。因此,任何一方在“佔坑”之後,需要對“坑”報以強大責任心,尤其是安全管理不能有一絲馬虎。

從此前部分網約車平臺發佈的整改措施中可以看到,通過科技手段助力提升安全的努力。然而,技術是把利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震懾作用,但安全不能簡單交給技術,而是應該從平臺、司機以及相關部門各個環節實現安全監管的閉環管理,用“繡花的功夫”將這一新行業的多方面空白和漏洞補足,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安全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