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 渠成网 让沉睡土地活起来

<table> 田成方 渠成网 让沉睡土地活起来

垦造后,昔日的荒田变成了一个“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

受访者供图

/<table>

立冬之后,天气渐凉。万里晴空下的兴宁市合水镇罗陂村垦造水田施工现场,远处,一台台挖掘机正紧张有序地施工作业,满载黄土的车辆来回穿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近处,一块块规规整整、成框连片的水田,机耕路、水渠纵横交错,从高空俯瞰,蔚为壮观。

合水片区是兴宁市垦造水田项目的重点工程之一。经过垦造,昔日的荒田正向着“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转变。

按照国家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兴宁市着力推进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等开发补充水田和现有耕地提质改造水田工作。兴宁市垦造水田任务5193亩,至目前已完成4000多亩,预计到今年底可完成任务验收。

“垦造水田是兴宁市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兴宁市项目用地和耕地占补。”在率队检查指导垦造水田工作时,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说,各镇街要全力加快推进垦造水田工作,为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新格局、推动兴宁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用地保障。

▶▷荒田迎新机

已完成垦造水田八成任务量

“做梦都想不到,丢荒十几年的山地开垦成了水田。”看着村里的荒山一天天发生蝶变,罗陂村村民老袁的话语中透着兴奋。

兴宁市合水镇是农业大镇,位于该镇南端的罗陂村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户籍人口有千余人,除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常住村民主要以种植水果和水稻为生。

因种植历史、水路难通、年轻劳动力流失等原因,罗陂村荒废水田及低质水田较多。建设中的罗陂村垦造水田项目,建设范围内共有12块地,涉及罗陂村、一八管理区、二三管理区、双溪村、湖岭村、合水水库管理处、霞洞村,项目建设规模1698.34亩,是粤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垦造水田项目。

在村民老袁的记忆里,垦造中的部分山地已经荒废了十余年。“山地一直缺水,路也不通,种什么都不方便,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这片山就荒废了。”

老袁家有两亩田,以种植龙眼为主。这几年来,因设施设备落后及缺乏专业知识,他家种植的龙眼不太受市场欢迎,价格越来越不好。起初政府租赁老袁家的田地进行水田垦造时,老袁一家并不乐意,“当初想着即使龙眼收成不好,可以种点其他东西。”

随着宣传的深入,老袁逐步了解到垦造水田项目是帮助农民把土地质量进行提升,促进农民增收,他十分乐意地把土地租了出去。想起当初处处荒田的景象,再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场地,老袁觉得不可思议,“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在垦造的水田除了划分出规规整整、成框连片的土地外,还修建机耕路和水渠,完善农民耕作所需设施。“之后耕种起来将会更方便。”老袁乐呵呵地说。

荒山蝶变,正逐步变成农民梦想中的好田。垦造水田工程完成后,罗陂村这片荒山将“变身”成为1620.74亩水田。

像罗陂村般轰轰烈烈进行水田垦造的还有黄陂镇、罗岗镇、大坪镇、龙田镇、叶塘镇、坭陂镇、永和镇、新圩镇、水口镇等。兴宁市垦造水田任务5193亩,共选址项目36个,开发规模6781.27亩。至目前已完成任务4000多亩,预计今年底可完成任务验收。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兴宁市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属地镇街,定期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开会研判,扫除影响进度的障碍,按照倒排时间节点,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同时,领导小组要求属地镇(街道)书记、镇长带头落实项目地块土地集约包干责任,每个地块都要落实驻村领导、干部包干责任,认真细致做通做好群众工作。按照“多集一亩就能多垦一亩”的原则,确保项目地块土地集约工作按期完成,如期提交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属地镇(街道)需要每周将土地集约完成情况,报告到兴宁市垦造水田工作领导小组。

▶▷盘活土地资源

转化社会经济效益

谈及已经竣工验收的垦造水田项目,永和镇大成村村民们喜逐颜开。这是因为垦造水田让村里“沉睡”的土地“活”了起来。

2016年度兴宁市永和镇大成村开发补充水田项目、2017年度兴宁市永和镇大成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两个项目选址在永和镇大成村、成鹊村,项目于2017年9月中旬开始施工,2017年12月完工,2018年10月10日完成县级竣工验收,并于今年初完成梅州市级竣工验收,新增垦造水田面积合计69.05亩。

“不仅土地的耕种条件越来越好了,还美化了村容村貌。”大成村村民老张说,垦造水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荒山被开垦成水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了,不仅我们这代人受益,更造福了子孙后代。”

在大成村的荒山被选址为垦造水田项目地块后,村里多次召开了村民大会,村民们听说自己荒废多年的山地可以被垦造成水田,纷纷表示支持。

大多数村民的山地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地块,垦造水田通过连片规划设计,将每个村民的小块零散土地变成了集中的大块土地,方便了耕种。项目还修建田间道路、明渠等设施。

通过垦造,这片曾经“水路不通”、无人问津的荒地将变成“水通路通”的“掘金地”。荒山“活”了,周围村民的山地也跟着“活”起来。不少承包商嗅到了商机,看好项目周边村民的山地。

“据我了解,已经有好几个承包商前来洽谈,想要承包村民的山地。”老张说,一些村民的山地虽然没有被列入垦造水田的范围,但是得益于垦造水田打通了水、路网,山地的潜力随之激活,吸引了不少承包商。

“不仅要在指标上完成垦造水田项目任务,更要让项目发挥出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兴宁市垦造水田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让垦造水田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造福当地百姓,这是兴宁垦造水田工作考虑的重点问题,亦是工作着力点之一。“我们希望将垦造水田项目融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改善村里的村容村貌,助力兴宁的美丽乡村实现升级,同时,利用垦造后的水田发展产业,带动村里经济发展。”

按照这个思路,兴宁市不仅“花园式”建设水田周边环境,还将在垦造水田基础上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垦造水田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推进。

“待今年垦造水田完成任务验收后,我们将联合属地镇(街道)谋划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建设,推动兴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为兴宁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提供保障用地。”上述兴宁市垦造水田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钟思婷 刘海阳 陈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