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醫院陸菊明教授:GLP-1RA—東亞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新星(轉)

GLP-1RA即GLP-1受體激動劑,是一類注射類的新降糖藥。

GLP-1RA藥物目前使用越來越廣泛,不同GLP-1RA有各自特點,這篇文章主要與大家探討GLP-1RA藥物在東亞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優勢。

在過去數十年裡,糖尿病管理已取得長足進步,但東亞地區不到三分之一的血糖達標率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優化血糖控制仍是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戰略”目標,全面控糖之路道阻且長。

近十餘年來,降糖藥物的研發迎來了高速發展,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i)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抑制劑(SGLT-2i)等不同類型藥物的相繼問世,使降糖治療路徑煥然一新。GLP-1RA作為高血糖管理的利器,能夠延緩胃排空,在餐後血糖管理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與東亞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徵尤為契合,是優化東亞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一顆新星。

GLP-1RA的閃光點

餐後血糖是整體血糖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胃排空則是影響餐後血糖控制的關鍵因素之一,約佔口服葡萄糖和/或含碳水化合物膳食血糖反應變化的35%1。

GLP-1RA作為一種新型的腸促胰素類藥物,可促進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的釋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特別是其延緩胃排空的作用,對降低餐後血糖大有幫助。

一項為期8周的隨機、開放性試驗結果顯示2,與利拉魯肽1.2mg和1.8mg相比,利司那肽20μg延緩胃排空的時間更長,降低餐後血糖的程度更大(表1)。這主要與利司那肽GLP-1受體親和力高、生物半衰期較長、顯著延長胃排空相關3,故對餐後血糖的降低效應更為明顯,可能特別適合餐後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4。

表1 利司那肽和利拉魯肽對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和胃排空的影響

301醫院陸菊明教授:GLP-1RA—東亞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新星(轉)

使用GLP-1RA後,患者餐後血糖因延緩胃排空作用而降低的情況下,可節省餐後胰島素分泌,同時可持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另外GLP-1RA還能夠減輕β細胞負荷,幫助修復胰島β細胞損傷,有利於長期維持血糖平穩控制。

儘管GLP-1RA常伴發一些胃腸道不良反應,影響治療依從性,但從目前的臨床證據來看,部分GLP-1RA如利司那肽的胃腸道副反應較小,且大多為一過性,患者很快耐受

GLP-1RA更適於亞洲,特別是與中國糖尿病患者病理特點不謀而合

長久以來,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情況並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特別是東亞,以中國人群為例,HbA1c<7.0%作為標準時,未達標患者佔60%以上5。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同時合併心血管疾病比例高約33%6,造成了患者病死率增加。

亞洲人群相較於歐美有獨特的飲食結構,患者餐後血糖升高較為明顯

另一方面,亞洲患者體重相對較低,胰島素抵抗情況相對較輕,但胰島β細胞損傷在發病早期即已出現。故控制餐後血糖和保護β細胞功能是東亞2型糖尿病患者的關鍵治療策略

GLP-1RA在亞洲各國指南中都佔有一定地位,可作為單藥或聯合其他降糖藥治療。腸促胰素類藥物包括GLP-1RA,在亞洲患者中的應用療效要優於歐美患者。

納入15項安慰劑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發現7,在亞洲人群的研究中,GLP-1RA治療後HbA1c下降更為明顯(P<0.05),HbA1c達標率(≤7%)更高(P>0.05),這一發現也印證了前文所表述的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損害是其主要病理缺陷,同時也證實了GLP-1RA適用於東亞2型糖尿病患者

該項Meta分析結果進一步顯示7,HbA1c降幅在基線BMI<30kg/m2的研究人群中體現的更充分。但另一涉及20項臨床試驗的Meta分析卻表示8,HbA1c的降低與患者基線BMI正常/超重/肥胖沒有組間差異(P>0.05),且各組的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下降程度也相似(P>0.05),表明患者基線體重與患者降糖療效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成正比,這一結果提示GLP-1RA在亞洲糖尿病患者中可以獨立於體重使用

亞洲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波動往往比西方患者更明顯9,故亞洲患者尤其要重視餐後血糖的控制。

利司那肽能有效控制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HbA1c水平,提高HbA1c達標率(≤7%),並能顯著降低餐後血糖,有近四成的患者同時實現HbA1c和餐後血糖(2h-PPG<10mmol/L)控制目標,遠遠高於安慰劑組(2.69%)10(表2)。利司那肽對於HbA1c和餐後血糖的良好作用也在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中獲得驗證11。

表2 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失效後添加利司那肽治療的療效評估

301醫院陸菊明教授:GLP-1RA—東亞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新星(轉)

GLP-1RA與基礎胰島素聯合應用全面覆蓋“空腹+餐後”血糖管理,同時低血糖風險較小、對患者體重影響小

中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使用口服降糖藥物外,還有三分之一接受胰島素治療5,這一數據高於美國(23%)12。在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中65%以上使用的是預混胰島素,使用預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樣能同時控制患者的空腹及餐後血糖5。

但是預混胰島素使用過程中的低血糖風險、體重增加都會對患者的治療產生困擾,事實上在中國使用預混胰島素的患者中僅有26%達到了HbA1c<7%的控糖目標5。

目前有多項研究探討了GLP-1RA聯合基礎胰島素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發表於Lancet上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13,與其他降糖方案相比,GLP-1RA聯合基礎胰島素治療可進一步降低HbA1c約0.44%,使HbA1c達標(≤7%)的可能性增加92%,患者體重平均降低3.22kg,但並未增加低血糖的相對風險。GetGoal-L-C研究證實GLP-1RA聯合基礎胰島素方案在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相同的療效和安全性優勢14。

因此,相較於預混胰島素,GLP-1RA聯合基礎胰島素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方案,不會增加患者低血糖或體重增加的風險。目前,利司那肽是國內唯一擁有聯合基礎胰島素使用適應證的GLP-1RA

小結

整體來看,GLP-1RA通過延緩胃排空,降低餐後高血糖,特別適合餐後血糖升高的東亞人群,同時能最小化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的風險,因此對於口服降糖藥或基礎胰島素治療效果不佳的東亞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GLP-1RA不失為優化血糖管理的一個良好治療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