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医院陆菊明教授:GLP-1RA—东亚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新星(转)

GLP-1RA即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注射类的新降糖药。

GLP-1RA药物目前使用越来越广泛,不同GLP-1RA有各自特点,这篇文章主要与大家探讨GLP-1RA药物在东亚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优势。

在过去数十年里,糖尿病管理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东亚地区不到三分之一的血糖达标率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优化血糖控制仍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战略”目标,全面控糖之路道阻且长。

近十余年来,降糖药物的研发迎来了高速发展,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抑制剂(SGLT-2i)等不同类型药物的相继问世,使降糖治疗路径焕然一新。GLP-1RA作为高血糖管理的利器,能够延缓胃排空,在餐后血糖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东亚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尤为契合,是优化东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一颗新星。

GLP-1RA的闪光点

餐后血糖是整体血糖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胃排空则是影响餐后血糖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约占口服葡萄糖和/或含碳水化合物膳食血糖反应变化的35%1。

GLP-1RA作为一种新型的肠促胰素类药物,可促进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特别是其延缓胃排空的作用,对降低餐后血糖大有帮助。

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开放性试验结果显示2,与利拉鲁肽1.2mg和1.8mg相比,利司那肽20μg延缓胃排空的时间更长,降低餐后血糖的程度更大(表1)。这主要与利司那肽GLP-1受体亲和力高、生物半衰期较长、显著延长胃排空相关3,故对餐后血糖的降低效应更为明显,可能特别适合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4。

表1 利司那肽和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胃排空的影响

301医院陆菊明教授:GLP-1RA—东亚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新星(转)

使用GLP-1RA后,患者餐后血糖因延缓胃排空作用而降低的情况下,可节省餐后胰岛素分泌,同时可持续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另外GLP-1RA还能够减轻β细胞负荷,帮助修复胰岛β细胞损伤,有利于长期维持血糖平稳控制。

尽管GLP-1RA常伴发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影响治疗依从性,但从目前的临床证据来看,部分GLP-1RA如利司那肽的胃肠道副反应较小,且大多为一过性,患者很快耐受

GLP-1RA更适于亚洲,特别是与中国糖尿病患者病理特点不谋而合

长久以来,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特别是东亚,以中国人群为例,HbA1c<7.0%作为标准时,未达标患者占60%以上5。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高约33%6,造成了患者病死率增加。

亚洲人群相较于欧美有独特的饮食结构,患者餐后血糖升高较为明显

另一方面,亚洲患者体重相对较低,胰岛素抵抗情况相对较轻,但胰岛β细胞损伤在发病早期即已出现。故控制餐后血糖和保护β细胞功能是东亚2型糖尿病患者的关键治疗策略

GLP-1RA在亚洲各国指南中都占有一定地位,可作为单药或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肠促胰素类药物包括GLP-1RA,在亚洲患者中的应用疗效要优于欧美患者。

纳入15项安慰剂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发现7,在亚洲人群的研究中,GLP-1RA治疗后HbA1c下降更为明显(P<0.05),HbA1c达标率(≤7%)更高(P>0.05),这一发现也印证了前文所表述的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是其主要病理缺陷,同时也证实了GLP-1RA适用于东亚2型糖尿病患者

该项Meta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7,HbA1c降幅在基线BMI<30kg/m2的研究人群中体现的更充分。但另一涉及20项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却表示8,HbA1c的降低与患者基线BMI正常/超重/肥胖没有组间差异(P>0.05),且各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下降程度也相似(P>0.05),表明患者基线体重与患者降糖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成正比,这一结果提示GLP-1RA在亚洲糖尿病患者中可以独立于体重使用

亚洲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波动往往比西方患者更明显9,故亚洲患者尤其要重视餐后血糖的控制。

利司那肽能有效控制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HbA1c水平,提高HbA1c达标率(≤7%),并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有近四成的患者同时实现HbA1c和餐后血糖(2h-PPG<10mmol/L)控制目标,远远高于安慰剂组(2.69%)10(表2)。利司那肽对于HbA1c和餐后血糖的良好作用也在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中获得验证11。

表2 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添加利司那肽治疗的疗效评估

301医院陆菊明教授:GLP-1RA—东亚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新星(转)

GLP-1RA与基础胰岛素联合应用全面覆盖“空腹+餐后”血糖管理,同时低血糖风险较小、对患者体重影响小

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外,还有三分之一接受胰岛素治疗5,这一数据高于美国(23%)12。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65%以上使用的是预混胰岛素,使用预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能同时控制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5。

但是预混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都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困扰,事实上在中国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中仅有26%达到了HbA1c<7%的控糖目标5。

目前有多项研究探讨了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表于Lancet上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3,与其他降糖方案相比,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A1c约0.44%,使HbA1c达标(≤7%)的可能性增加92%,患者体重平均降低3.22kg,但并未增加低血糖的相对风险。GetGoal-L-C研究证实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在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14。

因此,相较于预混胰岛素,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不会增加患者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的风险。目前,利司那肽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基础胰岛素使用适应证的GLP-1RA

小结

整体来看,GLP-1RA通过延缓胃排空,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适合餐后血糖升高的东亚人群,同时能最小化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因此对于口服降糖药或基础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东亚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GLP-1RA不失为优化血糖管理的一个良好治疗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