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在一個城市旅行,想要快速、全面的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因為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泛舟湘湖,除了領略她旖旎的自然風光之外,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樣值得去研讀、去品味。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則是瞭解這段悠久歷史的最好去處。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位於風景秀麗的浙杭州市蕭山湘湖旅遊度假區,是一座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和很多博物館不同的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在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的遺址之上修建起來的專題類博物館,為了更好的去保護和研究人類歷史文明。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為了不辜負這一八千年的文化遺存,採取原址保護的方式,博物館就勢而建,並以此為靈感,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面造型都採用“舟”形形態組織,這也是浙江省乃至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這也充分體現了跨湖橋文化的精髓——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博物館外牆面採用的鏽蝕質感的材料,內部展陳區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題陳列和遺址保護廳組成,也充分展現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滄桑。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踏進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瞬間,8000年曆史的氣息撲面而來。陳列廳展示了多個跨湖橋之“最”,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國最早的“草藥罐”、中國最早的慢輪製陶技術、中國最早的甑、中國最早的水平踞織機、江南地區最早的席狀編織物、南中國地區最早的彩陶、南中國最早的家豬、長江下游地區最早的栽培稻。令人詫異的是低調的蕭山湘湖,竟有著這麼有底氣的輝煌歷史。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走進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負一層的遺址區,“蕭山八千年”這五個大字的正下方恆溫恆溼的玻璃房內,保存的是“世界第一舟”跨湖橋獨木舟及相關遺蹟。這個殘存的獨木舟長5.6米,寬0.53米,厚2.5——3釐米,是用整根馬尾松挖鑿而成,放在當時的一個湖岸邊,邊上放置有大量的木構件,還有可能是加工修理獨木舟用的一些工具,這個獨木舟採用火焦法制作,在舟體上,一些燒焦的痕跡清晰可見。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經過1990年、2001年與2002年前後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骨器、陶器、木器、石器及動植物遺存標本,經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均為距今8000——7000年。輕盈的獨木舟,精緻的陶器,發達的木作榫卯技術,動植物的馴化栽培等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證實了浙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於浙中山區,跨湖橋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發展的早期一支,勤勞智慧的古跨湖橋人在距今8000年——7000年之際,在宜居的河口地帶創造出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是繼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後,浙江省境內又一重大的新石器時期考古發現,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要早1000年,它打破了長江下游原來所認識的史前文化格局,證明了浙江的文明史是由多個源流譜系組成的,將浙江的文明史前推至八千年,為研究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在浙江的史前考古史上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保存著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