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三门峡市区南边的张村塬上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黄土不仅造就了远近闻名的地坑院,还孕育出一种文化特产——澄泥砚。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砚石之中,今人多推崇端砚、歙砚等石质砚,而与端砚、歙砚、红丝砚、洮河砚并称的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砚中唯一完全由人工烧制而成的。

北宋欧阳修在《砚谱》中记“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余尝得其二,一以赠刘原父,一余置中书阁中,尤以为宝也”。

在民国廿五年编撰成的《陕县志》卷十三物产土属中有记:“澄泥砚,唐宋皆贡。按此砚今产于人马寨村王玉瑞制造有年。土质如红石,碾碎成粉,掺和为料甚佳”。

大隐隐于市,而今依古法制澄泥砚者隐于村。在三门峡人马寨村,王玉瑞同族第五代后人王跃泽依旧在循着王玉瑞之法制作澄泥砚,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州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王跃泽,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州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

王跃泽给自己取了字“研山”,并自号“陶泓居士”。近年来,他花费巨资将祖宅改建为古砚博物馆,并成立“陕州澄泥砚研习所”,免费接待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各方文化人士及官员学者,共同交流探讨。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澄泥砚制砚流程之一

)取土,晒土:澄泥砚用土取之村北火烧阳沟。红色黏土质如红石。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取回块状黏土后先砸碎后曝晒,使其干燥。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流程之二)箩土澄滤:将曝晒后的碎土过箩,筛去杂质。加水搅拌成泥浆,再用粗布箩筐澄滤,得其最细之泥。后倒入有细布隔开的淀泥池,成为泥块。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流程之三)炼泥陈泥:取出淀泥池中泥块加入黄丹反复糅合后,放于潮湿窑洞的瓮中,封闭瓮口陈放数月,使其泥质更加细腻,增添其可塑性。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流程之四)澄泥砚成形:澄泥砚成形工艺有两种,一是借助模具成形,一种纯手工捏塑。制砚塑形雕刻(模具):从瓮中取出澄泥,根据所需大小切块。拍成泥片放入特定砚形模具中,挤压成形,晾干半日硬朗后脱模。再行削刻打磨以成砚坯。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流程之五)阴干,曝晒,入窑:砚坯成形后,放于不通风的屋内数日阴干。入窑前取出砚台干坯曝晒半日,去其湿气。然后整齐排放入窑中,砚盖与砚底要编号分开摆放,以便提高成品率。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流程之六)烧窑,炝窑:砚坯入窑后封小窑口再行点火,以便保温。火势由小及大,缓慢升温。烧制近一日后入软柴封窑,再闷烧一日。待其降温一两日后再出窑。

虢州澄泥唐代第一砚

(流程之七)出窑,入蜡,漆衣:出窑后趁着砚台热度,在墨池与砚堂涂抹黄蜡,使其增加阻水性保墨度。然后砚面上桐油大漆,抗氧化易清洗增加美观度。

中断后再恢复的技艺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一出悲喜交织的戏剧。

事实上,澄泥砚的制作,取材较歙砚、端砚远远容易得多,制作起来也没有那么费事,配合范模,一次能烧制上百方,制作的地方也远远不止今河南三门峡市人马寨村一地。端砚、歙砚都以材料产地得名,而澄泥砚独以工艺命名,可知其产地当为数处,山东青州潍州、山西绛州、河南虢州在历史上都被认为产出过澄泥砚。然而,其工艺经历了中断再恢复的过程。

人马寨的制砚手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没断。虽然在1949年之后,作坊形式的砚台制作越来越少,但还在坚持。”王跃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恢复澄泥砚的念头,于是除了向父、祖学习外,还有机会与村中有经验的制砚老人笔谈请教,这才得以接续技艺的传承。

事实上,据王跃泽的父亲介绍,建国之初的人马寨村的孩子还在类似于私塾的地方读书,上学必备的文具中照样要有砚台。而人马寨制作的砚台上也一直与时俱进地刻写着透露鲜明时代特色的铭文,目前能发现的有从民国时代的“某某乡绅增某某”、“抵制日货”,到一方铭刻有“抗美国”的澄泥砚。“显然,那是一方抗美援朝时期制作的砚台。”王跃泽说。

事实上,靠着澄泥砚制作,王跃泽恐怕难以糊口。他因为在古砚鉴赏领域的专精,也时常帮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掌眼,以这方面的收入补贴着自己的理想。

除了王跃泽之外,目前在山西新绛县和河南新安县、焦作、郑州等地也均有恢复澄泥砚制作生产的,但都是较小规模的手工作坊,经济效益也十分不稳定,甚至常有退出此行业者。

王跃泽的坚守是一种对文化的眷恋与执着,他是我们三门峡的骄傲。有空的话去人马寨看看吧,长在三门峡,这种有文化的特产咱不可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