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南社,110年後風雨歸來

遙想當年南社,110年後風雨歸來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周勝潔/文 受訪者/圖

110年前,在反清的旗幟下,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起成立南社,他們雅集唱和,倡言革命,組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文學團體。

110年後的今天,金山區全面啟動紀念南社成立110週年系列活動,南社紀念館新展開放,大型原創話劇《南社》首演,更有專家研討,解讀、展示南社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首次系統關注南社與中國共產黨、南社與江南文化、南社與金山的重要議題,繼承和弘揚南社精神,深入拓展百年南社歷史的研究範疇。

遥想当年南社,110年后风雨归来

新展 重新發現南社與中國革命

1909年11月13日,南社第一次雅集在蘇州虎丘張國維祠舉行,南社自此登上歷史舞臺。

高旭有詩云:“彈箏把劍又今時,幾復風流賴總持”,正是南社文學社團革命性的重要體現。

而上海是南社活動的重要場域之一,南社的18次雅集有16次在上海舉行。據統計,南社社友總數1180餘人,籍貫屬今上海的130多人,通訊地址為上海的300餘人。

據最新研究,金山擁有65名南社、新南社、南社紀念會成員,是全國南社社友第二多的縣級單位,僅次於吳江。

坐落於金山區張堰鎮的上海南社紀念館,自2007年對外開放以來,一直是南社研究者和南社後裔的精神家園。

今天,修繕後的上海南社紀念館全新亮相,新展開幕,側重梳理上海與南社、金山與南社的淵源,突出南社與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力求體現最新的研究成果。

活動當天,南社社友周大烈之子周東壁還捐贈南社名人手稿109件及民國刻本文獻《天梅遺集》《振雅社選刊》等13冊;南社社友林棠孫子林紡歐捐贈高杏肖像油畫、林棠外孫女秦若與捐贈林棠使用過美國飛歌牌收音機等。這些珍貴文物都是南社重要的文化遺產。

目前,張堰鎮仍保存著不少南社文化遺存,如上海南社紀念館所在地的姚光故居,就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古鎮上還有高燮“閒閒山莊”遺址、白蕉故居、浦南中學(今張堰中學)、欽明女校舊址等南社相關遺址遺蹟。

遥想当年南社,110年后风雨归来

話劇 《南社》首演再現“以戲救國”

13日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金山區委員會指導,金山區文化和旅遊局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南社》在金山首演。

該劇自11月13日至20日將在金山文化館劇場(蒙山北路280號)連演8場,並計劃於12月11日-12日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

作為國內首部南社大型話劇,該劇講述了1909年到1923年一個江南報館中發生的故事,七、八名年輕的南社社友通過辦報社,為民主革命發出響亮的聲音。

特別表現出在“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曹錕賄選”等重要歷史事件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他們自我抗爭、自我奮鬥、自我反省、自我掙扎的狀態。

劇中很多細節及橋段更是取材於真實南社社員的切實經歷,比如本劇主人公陳墨白先後辦了“民聲報”“群聲報”“呼聲報”,就脫胎於當年于右任先生的“豎三民”——“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

該劇的最後,是以新文化運動干將、新南社發起人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作為結束,在那個苦苦尋找探索的時代,共產主義的一聲炮響,照亮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方向,讓他們終於找到真正的民族救亡之路、思想之路。

由於歷史上的南社成員幾乎都非常年輕,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也為了突顯革命青年的熱血與激情,該劇以年輕演員為主,其中包括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司源、謝海東等,同時又聯合了上影演員劇團的著名演員薛國平和呂洋,以及上師大影視傳媒學院的老師和畢業班的同學一起來參與演出。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周勝潔/文 受訪者/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