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君主制在中国并不陌生。近代以来,君主制在中国的变革中所起的阻碍作用,使君主制的名声一直不佳。君主制不合历史的潮流,在当今以平等作为人类价值基础的世界里,这种不平等的制度设计只能使人愤懑。然而,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并非生而平等,作为人类生活第一驱动力的大自然从未以平等的基石。

人生来就会有特征和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大自然不均匀的分配给人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竞争意义,最有能力和号召力的人,会自然地成为头领,并带领部落的人们获取生存的资源。人类社会会在这个的基础上产生一位带领他们走向强大的君主,也就是说君主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君主制的进一步加强,君权就会达到巅峰,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代国家的构建,但同时君主的权力过大也给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麻烦。如何使君主的权力避免其负面影响,而有利于现代国家的发展,对每一个现代民族都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一旦解决失当,国家内部会陷入长期的战乱,社会发展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如何有效的制约君主的权力,又能让国家的平稳地向前发展,这非常考验每个国家的政治智慧。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时代的大进步,也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议会与国王的权力关系变迁

在一番腥风血雨之后,顽固坚持“君权神授”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议会立即宣布英国成为了一个院制共和国,然而,当人民欢欣鼓舞之时,却逐渐发现这个共和国实际上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它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军事的严格管制,把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都纳入严格的监督之下。

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被送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

英国人为了追求自由,处死了国王,但专制绳索并未斩断,甚至比过去勒得还紧。克伦威尔去世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机制,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于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就成为一种得民心的选择了。但是英国君权至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议会取代了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走下神坛。

虽然,英国王室还是如同欧洲王室一样的威风和强大有力。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英国的王室在 17 世纪的革命之后不仅在权力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物质上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氛围上,也完全不能与那种欧洲式的王权进行比较了。

这是一种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地位,决定了英国国王从神圣的位置上被虚化。在神圣光环去掉后,国王开始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但国王依然是一种合法权威的代表。

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克伦威尔

而英国革命使主权转移到了议会,议会主权当然意味着议会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却并不表示议会能够完全取代国王的行政职能直接管家,主人与管家的职能交接需要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光荣革命之前,因政府运作和战争所需花费迅速增长,国王不得不频繁召开议会。议会召开次数越多、征税越频繁,议会的重要性便愈加凸显。议员们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越强,也越愿意参加议会。而且国王越来越意识到,必须与议会合作,国家才能持续运作,虽然在此期间,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但却为它们之间的磨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权利法案》颁布后,行政权和立法权都统一到议会手中。国王成为名义上一切权力的来源,实际意义上的虚君。但这样的地位并非可有可无,依据宪法,国王依然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立法机构的组成部分、法院首领、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在光荣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议会由于无法集权于一人,就不能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而这样的一个权力执行机构的代表,在当时的英国似乎除了国王,暂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在现代政治中王权传统的威望很自然地成为权力的一极,尽管这一极并不直接参与治理,但它对于政治稳定而言却十分重要,对于现有政治体系中出现的失误,国王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王室的特殊地位,这种看法显然具有重大影响。

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光荣革命雕像

首相内阁制的诞生。

君权神授的观念被打破之后,英国的政治出现了几大危机:第一,国王留下的政治真空,并不是可以在短期内被议会或其他的政治机构完全替代的,而复辟实质性的君主制是不可能的,一夜之间没有了君主也是不可行的。第二,英国王室在新政治架构的形成中,依然还能发挥人们预料之外的作用。换言之,实质上的国王或许可以不发挥作用,但抽象的国王在英国的政治架构中却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君权被议会取代,但议会对国事运作十分缺乏经验,也令人很不满意。议会可以在大事上防止国王随心所欲,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在,那段时间中,原本行使国事职能的国王和王室在政治上依旧有很高的话语权,但国王的地位已经不在神圣,英国人民也不愿意让君权恢复到往日的神圣。

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斯图亚特——安妮女王

因此要想国王成为真正的虚君,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全能够替代其政治职能的执行机构。这种政治机构,主要是行政机构的构建和运转,不仅对于英国的君权观念的彻底性极为重要,对于维持一个迅速现代化国家的正常运行也极为重要。

于是,英国的内阁制出现了。内阁的前身是枢密院,刚开始是国王王牵头的高级大臣会议,之后逐步地演变为少数几个人的碰头会。光荣革命后,君权衰落,其职能渐渐移交到了内阁中。例如,安妮女王在通过一些法案时,讲到国王就好像讲到政府一个最高行政部门一样。但那个会议开会时,国王如果未出席,便需要一个人将大家的一致意见转告国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主持会议的、向国王汇报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首相诞生了,他成为了实际政务的领导人,渐渐取代了国王的职能,而国王从自己主持的内阁逐渐脱身,最终成就了英国政治机构中一个新的行政中枢——内阁的诞生。

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第一任首相沃波尔

两党制的兴起

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议会就詹姆斯二世的王位继承权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反对和赞成分为两派——托利党和辉格党。

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党为了扩充势力,从中吸纳了大量的党员。其中,辉格党以土地贵族为核心,组建了保守党;托利党以自由贸易和改革势力为核心组建了自由党。

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为了获取议会的多数席位,得到选民的票数,两党竞相发展自己的议会外组织和竞选协会。

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的势力不断壮大,工党崛起,并且取代了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地位。

但这个过程中政党之间为各自的利益,冲突不断。很多英国贵族人士和政治精英都哀叹,政党冲突必将危害国家,使国民充满仇恨。但政党却并未在冲突中消失,反而日益强大,而国家依然在稳步前进。于是,一些较为明智的人们开始重新评估这一现象。

19 世纪初,关于反对党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在这一问题上,英国人的创新能力再次得到了体现,“国王陛下的反对党”这一富有创意的名词出现了,反对党获取和执政党一样的政治地位,这为反对党制衡执政党取得了政治保障,而两党之间也形成了激烈的斗争,王室则在其中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在两党斗争之间求得生存,而两党需要王室作为斗争的妥协空间,因此王室和两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总结:议会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将国王的权力置于自己之下,但议会未能完全履行国王的职能,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面对国王留下的政治真空,在短暂依赖国王之后,英国慢慢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内阁。虽然英王已经成为了虚君,但依旧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一切权力的来源,这意味着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衡政治上的冲突,加上两党斗争需要王室作为一个巨大的妥协空间,王室得以留存。

在英国君权收回的过程中,英国人充分利用了王室的传统地位,把它融入了英国现代政治体系之中,并最终使其成为政党、首相、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国家礼仪象征和半超越性质的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英国人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既体现了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也部分解释了英国变革得以成功的原因,同时还能让人领悟英国王室在今天依然能够存在的历史渊源。

为什么在多次政治斗争后英国王室一直得以留存

伊丽莎白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