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魏收所撰《魏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
正史"。可是这部书自修成以来便屡遭磨难,千百年来更是被不少史学家斥责为"秽史",然而这本书却并非如此不堪。

一、《魏书》的修撰

《魏书》的作者是北齐著名才子魏收,并不是因为这本书是魏收写的,所以叫《魏书》。而是这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载了从鲜卑拓跋部早期一直到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段时间拓跋政权的历史,主要是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北魏、东魏、西魏),所以称为《魏书》。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南北朝对峙图

相比于《魏书》之前的正史,《魏书》十分特别,因为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政权为正统的正史,并且历来在"二十四史"之中颇受争议。

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虽然不是汉族政权,但受汉化影响,从其建立之初便重视修史工作。早在道武帝拓跋珪复兴代国之初,就曾任命著作郎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

及至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更是启动大规模修纂国史工作,由太武帝最信任的汉族大臣崔浩负总责,修成编年体《国书》三十卷,然而也正因为《国书》编修过程中激发了胡汉之争,酿成了轰动一时的"国史案",这场大案最终以崔浩全族被诛,其姻亲、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此株连,并受族诛。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是受到沉重打击。由此北魏的修史工作一蹶不振,直到孝文帝时期才逐渐恢复,此后历代皇帝一直修修停停,而这些国史修纂为后来魏收编写《魏书》打下了基础。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太武帝剧照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皇帝高洋下诏修撰《魏书》,虽然平原王高隆之被任命为总编辑,但是高隆之本人对史学书写一窍不通,挂名而已。真正负总责的还是大才子魏收,为了让魏收放心修史,高洋还鼓励他,一定要秉笔直书,自己一定不会像太武帝杀崔浩那样,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北齐书·魏收传)",高洋说这话其实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写他们家的事,当然无所谓啦。

天保五年(554年),《魏书》修成。全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1卷。

而修成之日,也就是《魏书》迎接狂风暴雨的开始。此后千余年间这本书被称为"秽史"。

二、《魏书》修的如何

首先要确定的是《魏书》的地位,虽然《魏书》是由北齐官方下诏修纂,号称"官修",但实际上据魏收自述"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焉"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后来的两次修改,也都是由魏收一人负责,后世史家仍将其看作是

私修史书,只是在程序上得到官方的追认。因而官修史书的开山之作还是后来的唐修《晋书》。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绿皮版二十四史

但总的来说这部书修的还是很不错的,有很多优点值得夸一夸。接下来就来仔细谈一谈。

1.《魏书》有志。

正史中的"志"对研究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本纪、列传可比。二十四史中魏晋南北朝时代贡献了十本,也就是所说的"二史八书",他们分别是《南史》、《北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去掉唐代集中大规模人力物力修撰的《晋书》外,仅有《魏书》、《梁书》、《南齐书》有志,而《魏书》的志显然要胜于其他两本,因为《魏书》有《食货志》

借用范文澜先生的一段话:"撰史最难处是撰志,非老于典故,不敢着手。范晔姚思廉所著书都没有志,沈约萧子显所著书有志,自然比范姚高一层,但都不作食货志,仍是避难就易。司马彪《续汉书》也没有食货志。所以自西晋至梁陈,史家虽多,没有一个人能追上班固。最杰出的史家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自称"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无非是自负考核史事和论赞文字上有长处,可是,撰史不撰志,撰志不撰食货志,尽管有长处,总不能无愧于班氏。"

而《魏书》中有《食货志》,其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北魏时期的社会经济史料,特别是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是研究北魏及其后三百年土地所有制变迁的基本材料。《魏书》的价值由此可见一般。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三教合一图

另外更是前所未有的是魏收还独创《释老志》,所谓"释"指佛教,而"老"代指道教,所以《释老志》就是当时的宗教志。为宗教

专门列志,在正史之中尚属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但因魏晋南北朝宗教势力庞大,特此作文。《释老志》在研究北朝僧官制度及寺院经济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史料价值高。《魏书》中完整收录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例如诏令、奏疏等,这是研究北魏难得的原始资料。

同时虽然《魏书》是站在北朝的角度来写的,称呼东晋为"僭晋",南朝为"岛夷",但也正是因为立场不同,对于南朝史书中曲意回避的问题,《魏书》能直观记载,研究南朝历史正好可以相互参照

3.首开家谱式列传体史书的先河。列传一般收录的是各朝著名的官吏,在《魏书》之前往往将官职、经历相似的官员们安排在同一个列传,但是到了《魏书》这,由于某一大家族父祖子孙皆为高官厚禄,为了方便理清脉络,魏收在给一些重要人物列传的同时,往往把这些人的祖先子孙以及旁支成员通通附在列传后面,甚至有些人物的后代事迹已经不可考,魏收就直接收录他们的名字和官阶,这样一来列传就像再给这些人记

家谱一样。

这种写法其实很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时代,不光南朝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超级大族,北方也有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为首的五姓七望,某种程度上,这些留在北方本土的门阀大族要比寄居江东的侨姓门阀根基还要深厚。不光北方的汉族有门阀,汉化达人孝文帝改革后,在汉族和鲜卑族中定四等姓,以确定门第高下,等于把汉族门阀的那套也搬到鲜卑族去了。此后北魏的选官也看重门第,这就造成大的家族世世代代位居高官的独特景象,南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北魏这也行得通了。所以列传记录世家大族的众人,使人一目了然,不需要再去前后翻检。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王羲之剧照

当然《魏书》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尽管魏收才气甚高,但一个人始终不可能博采众长,因而《魏书》的缺陷也很明显。

譬如《地形志》该详细的地方不详细,该简略的地方不简略;《官氏志》不载当时官府的部门和官吏职责,这就有点太过了;《天象志》中则全是鬼怪、祥瑞等,虽然古代没有唯物主义,但是堂而皇之在史书中如此大肆宣传迷信思想的,除了《晋书》就是魏书了。

虽然有不少缺点,依然瑕不掩瑜,《魏书》的史料价值还是很高的。因而令其被贬为"秽史"的原因另有其他。

三、何为秽史

《魏书》之所以后来被称为"秽史",受两大方面的影响较深。一个是书成之后,当时人的指责;另一个是隋唐两代的批评,尤以刘知几的评价最为经典。

1.北齐时代

先说当时,首先魏收本人的人品颇受时人的争议。这个有有才不假,他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才学是一流的。但同时当时的人也认为魏收"魏收好色、贪财、恃才傲物(北齐书·魏收传)",最要命的是魏收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编写《魏书》的时候,魏收经常对自己看不惯的人说"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敢同我魏收作对!我魏收一支笔让你上天你就上天,要贬你就能摔你到地底下"。所以魏收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让人信服,是很值得怀疑的。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王刚版高洋

果然《魏书》完成以后,社会反响极大,当然并不是好的反响,不少人认为这本书"抑扬失当,毁誉任情",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前前后后向皇帝上诉的官员达一百多人,称这本书是"秽史",搞得高洋都很难堪,甚至于"帝大怒,亲自诘责",只不过因为高洋曾经有言在先,不做太武帝,这才放过魏收。但是终高洋一朝,《魏书》始终没能公开发行,此后,《魏书》几经删改,孝昭帝时得以刊行,武成帝时才成定本,一拖就是十几年。但即使经过修改后再公开发行,批评魏书的声音始终没有消失。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官员上书反对什么呢?对此《北齐书·魏收传》恰好有记载,是这样的,一些世家子孙对《魏书》不满。如范阳卢斐认为其父不应附于卢玄传下,顿丘李庶不满《魏书》记其先为梁国蒙人,即或云"遗其家世职位""其家不见记录""妄有非毁",等等。也就是说这帮人并不是从《魏书》真实性、史料价值来讥讽这部书,而是认为魏收对自己的家族描述不实,贴金的还不够。统治阶级重视自己的家世是与当时的门阀制度有莫大关系,尽管北齐的不少官员都是跟随高欢起家的寒族,但是依然喜欢为自己找个光辉的祖先,魏收作史揭了他们的老底,当时北魏刚亡不久,"

列传诸人子孙尤有存者",不少还是新王朝北齐的重臣。这些人联手向皇帝施压,皇帝必然要考虑后果,所以才出手稳定局面。而经过这些人的大肆宣传,《魏书》可以说从一出来就臭了。

2.隋唐时代

如果说北齐时代,是列传中人的后代子孙不满意而大肆污蔑《魏书》,那么隋唐时代的苛责就有点扯了。关于《魏书》为何会是"秽史"这一点在刘知几的《史通》中记载最为详细。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魏收

在刘知几看来,造成"秽史"说的原因有三:一是所谓的"谄齐毁魏";二是所谓的"党北朝,诬江左";三是对人物记载褒贬不一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对于前两个问题,这就有点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魏收生在北魏,长在东魏,仕在北齐,就其本人来讲当然是以北魏—东魏—北齐这一脉络为正统啦,而且北朝人与南朝人向来互相看不惯,这更多的是观念上的不同,不是说魏收故意瞎写,沈约、萧子显分别在《宋书》、《南齐书》中作《索虏传》和《魏虏传》记述北魏历史,如果因此而称《魏书》为"秽史",那么《宋书》、《南齐书》该怎么评价呢?况且他是奉高洋的命令修史的,再怎么也不能将西魏和南朝列为正统吧。

至于对人物记载褒贬不一,其实就是上面曾经说过的门阀子弟因不满对其祖先家世、门第、职位、郡望的记载,纯粹吃饱了找事而已。

四、千古只一《魏书》

至于怎么评价魏收这本《魏书》呢,我想有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隋朝统一天下后,隋文帝杨坚觉得魏收这本书特别不好,因为隋朝天下得自北周,而北周又是篡的西魏江山,所以隋朝当然要标榜西魏,因此隋文帝命魏澹等人重修《魏史》,这本《魏史》以西魏为正统,而唐朝建立以后又有张太素等人编纂《魏书》,这两次重修《魏书》都是为了取代魏收的《魏书》正统地位。

结果如何呢,隋朝的《魏史》到了唐朝就失传了,唐朝的《魏书》稍微好点,熬到了北宋。

只有魏收的《魏书》,虽然也有残缺,但是大体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三本《魏书》大浪淘沙,只余一本,想必孰优孰劣,不需多说了吧。

从《魏书》的编纂、流通,再看“秽史”之说

魏书

1.《魏书》 魏收

2.《魏书号为秽史的历史原因》 张云华

3.《魏书秽史说必须推翻》 张莉

4.《魏书秽史问题浅析》 刘璐

5.《魏书之正统观》 王朝海

6.《魏收之史学》 周一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