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在山洞中面壁九年,影入石中,終成就功業最高的大乘壁觀

少林寺內文殊殿中,北面神臺上立著一塊奇異的石頭,相距十數步就可看到它那細膩的紋絡中顯現出一位高顴、絡腮、突眼、濃眉、赤足趺坐的人影,並且身著袈裟的衣褶也明晰可辨。它就是歷代帝王將相、名流學者以及僧俗人等,為之讚歎的“達摩面壁石”。

宋朝的太師魯國公蔡京為它書寫了“面壁之塔”四個大字,書法大師蔡襄為它書寫了“達摩面壁之庵”六個大字。不少文人學士為它題詩作賦。清道光年間蕭元吉有一首《面壁石贊》共有六十九個字:

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分明是個人,分明是個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孫面壁九年,經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靈石肖全形,少林萬古統宗門。

達摩在山洞中面壁九年,影入石中,終成就功業最高的大乘壁觀

既然它是達摩面壁石,達摩的人影是怎麼進入石中了呢?有人說是達摩坐化,血肉進入石中,對嗎?

當年,達摩初到少林寺時,同少林僧徒言談不契,來到五乳峰頂蚩尤洞中壁觀坐禪。他教人坐禪參悟之法為:外息諸緣、內心無,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因他是南天竺波羅門族,於是,人們就叫他為“壁觀婆羅門”。達摩為了清淨吾心,進行靜慮,又差不多是整個白天都是他壁觀的時間。由於蚩尤的洞口狹小,又受洞外山壁遮阻,洞內光線只能從洞口一處來,加上達摩禪坐的位置,又總是在那塊光潔的石頭前,受洞壁的約束,不能左右移動。就這樣一連九年,石頭上竟然顯現出丁淡墨畫似的陰影來。

達摩在山洞中面壁九年,影入石中,終成就功業最高的大乘壁觀

這個陰影,就是這塊石頭中的達摩陰影,後來的人對它崇拜得五體投地。少林弟子也把它視為達摩成佛的象徵,稱之為“靈石”,一直視為少林寺的傳世奇寶。只可惜在清代中葉,少林僧徒害怕這塊面壁影石丟失,就把它鑿下來移入寺中藏經閣內。不幸,又於“二八火厄”時,同藏經閣同時遇難。今天,文殊殿中的面壁石是一塊複製品。

達摩在蚩尤洞中面壁九年之後,弟子們把他請進寺來,又在寺內建起一座達摩亭,供他面壁潛修。把蚩尤洞改稱“達摩洞”。在洞下修起一座初祖庵,也叫面壁庵,紀念他面壁九年影入石中而功成。

達摩在山洞中面壁九年,影入石中,終成就功業最高的大乘壁觀

達摩回到少林寺後,成為少林禪學正宗之祖,從學的人與日俱增。《續高僧傳》中的《習禪篇》末,對達摩當時的禪法評價說:“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可見當時信奉大乘禪宗人數之多。

後來,達摩認為在眾多弟子中,深得禪學精要的有慧可、道育、尼總持、僧副和曇林等人。達摩在他圓寂昇天之前,還對這幾個得意弟子所得禪法,作過這樣的評價: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僧副得皮。對於曇林,達摩雖無評價,但他卻在周武帝滅法期間,與慧可一同護持經典,曾被砍掉手臂。後來,人們便尊稱他為“禪門無臂林(指曇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