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明明是自然死亡,朱元璋为何说是他被毒杀呢?玄机在这里

大明王朝开国元勋中,最富人格魅力的人无疑是刘基刘伯温。经过数百年来人们的渲染和歌颂,刘基已经成了神一般的人物。但是,我们通过史料回望刘基的一生,发现他的最后结局并不妙。刘基从至正十九年(1359)到应天投奔朱元璋时算起,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的时间有七年半;而从大明开国到默然辞世,时间也刚好是七年半。

两段时间相加,共为十五年,但是,在这漫长的十五年内,刘基实际担任官职的时间不到五年,仅为其中的三分之一。

刘伯温明明是自然死亡,朱元璋为何说是他被毒杀呢?玄机在这里

而以大明开国以后算,在七年半时间内,刘基任职不足两年半。这不足两年半的时间内,刘基的职务为御史中丞。其中,洪武元年(1368)八月被革除过一次,不过,在该年十一月就复职了。到了洪武三年,因为身上背负有“仕元”(在元朝做官)污点,在朱元璋大力宣扬“忠君”思想下,被列入“不忠”问题人士,官职于该年八月再次被革。

虽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的大封功臣元勋中,刘基得封三十六个爵位中的最末一位,为诚意伯,但却是有爵位而无官职,因此,在洪武四年(1371)就被打发回乡了。

洪武六年(1373),因为“谈洋王气”事件,刘基被诬,不得不于该年秋七月入朝“引咎自责”,向朱元璋交代问题。

朱元璋虽未夺刘基诚意伯之爵,却夺了诚意伯的禄。

并且,此后年余,刘基被软禁在京,有家不能回,在朝无职事,徒以诚意伯空名随朝陪侍而已。

刘基自幼体弱多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四十岁已“齿脱头童(秃)”,且患足疾。

洪武元年被革职短暂回乡的日子里,五十八岁的他写了一首《老病叹》,称:“我身衰朽百病加,年未六十眼已花。筋牵肉颤骨髓竭,肤腠剥错疮与瘸...”

洪武七年(1374),在孤苦愤懑之下,身体健康状况更是每况愈下。

该年,他在送宋濂次子宋琏(字仲珩)还乡时,作有《送宋仲珩还金华序(并诗)》,其中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了这样的描绘:“予须发已白过大半,齿落什三四,左手顽不掉,耳聩,足醸踔不能趋。”可见是病痛缠身。

洪武八年(1375)元旦,群臣庆贺新年,刘基随喜写了一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诗云:

枝上鸣嘤报早春,御沟波澹碧龙鳞。旗常影动千官肃,环佩声来万国宾。若乳露从霄汉落,非烟云抱翠华新。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首无能愧老身。

诗极力夸赞翰林院的文友风华正茂,才思敏捷有如扬雄、司马相如,最末一句突然悲叹起自己的“白首无能”来。

的确,政治上得不到重视,而年龄和身体状况都摆在那里,人生落幕,指日可待。

而在一个月之后,刘基也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回乡养老。这可以从宋濂的《恭题御赐文集后》里看得出。话说,洪武八年(1375)二月初二,朱元璋的《高皇帝御制文集》

二十卷刊成,分别赠了韩国公李善长、中书右丞相胡惟庸每人一本,准备再赠一本给宋濂。

当日宋濂入宫,受书后,记下了当日觐见皇上的全过程,题为《恭题御赐文集后》。

《恭题御赐文集后》现收录于《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七。文中标明,记的是“洪武八年岁次乙卯春三月壬辰”事,而在《金华丛书》本《宋学士全集》中,文末尚有“是月三日癸巳午时具官臣宋濂盥手谨记”十七字。

但是,查洪武八年三月,并无壬辰、癸巳日。即《恭题御赐文集后》里所记的壬辰,当为二月初二;“是月三日癸巳午时具官臣宋濂盥手谨记”的癸巳为二月初三。

我们且来看洪武八年二月初二,朱元璋召见宋濂时都做了些什么事、说了些什么话。

《恭题御赐文集后》记:“洪武八年岁次乙卯春三月壬辰(应为二月壬辰,即二月初二),皇帝御乾清官召见我,问前御史中丞刘基何日启程返乡,我以翌日(即二月初三)对。皇上继而又问起刘基的病情,以及是否自己可以支撑回乡,等等。我将我所知道的全部相告。彼时刘基患有霜露之疾(语出《史记·公孙弘传》,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即感冒),皇上怜悯其为开国旧勋,特降手敕,令起居注郭传宣示,御赐其还乡养老,但皇上终究觉得有些地方照顾不到位,这才召我前来详细询问。询问完毕,皇上步出官门,我紧从其后。至丹墀,皇上忽然对内史张渊说:‘汝往取新刊文集一部,赐学士宋濂。’我赶紧谨叩头谢。张渊把我带到典礼纪察司,对司副李彬传达了皇上的话,把我的名字记录在一小册子上,才开始颁授文集。此文集系皇上御制,凡三秩,虽然刊印完成,仍秘藏禁中。当时受赐者唯太师李韩公善长、中书右丞相胡惟庸与我共三人,所以内臣才会如此恭谨也。”

从这段记载里,透露出许多关于刘基的信息。一、刘基患上了感冒,朱元璋降手敕让他回乡养病;二、刘基计划离京南归的日子是二月初三;三、朱元璋关心刘基的病情,特召宋濂询问了一番;四、朱元璋文集印成,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但没有刘基的份。另外,宋濂《恭题御赐文集后》中提到的由起居注郭传向刘基宣示的朱元璋手敕,现保存在《高皇帝御制文集》中,题为《御赐归老青田诏书》。

这份诏书对刘基的功过作了全面的评定,意在说明朝廷对刘基的奖罚正确、宽严得当。

让人耸然动容的是最末一段,为:“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於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去,恋巢之情,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刘伯温明明是自然死亡,朱元璋为何说是他被毒杀呢?玄机在这里

从文字上看,朱元璋还是很重感情的,叮咛嘱咐,让刘基“速往栝苍(指刘基老家),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君臣两尽”。

如果说刘基回乡的计划不变,那么,他应该是在二月初三动身了。刘基在青田老家去世的日子是四月十六日。即从二月初三到四月十六日,中间隔了七十三天。这七十三天中,史书没记载有什么关于刘基的故事。如果不是有人从中故意弄什么幺蛾子,应该说,刘基是自然死亡,属于善终。但是,现在我们读所有的史书,包括《明史·刘基传》、《明实录·刘基传》、黄伯生《行状》、张时彻《神道碑铭》,都写刘基是被胡惟庸下毒致死的。

为什么会这样?一切都是朱元璋搞的鬼。刘基死的时候,《明实录》没记载朱元璋有什么反应,虽然《明实录·刘基传》提了一句“上痛悼之,赐遗甚厚”,但完全是官样文章,虚的,并不能当真。相较之下,曾在洪武元年与刘基一同担任御史中丞的章溢在洪武二年夏去世时,《明实录》就记载有:“讣闻,上甚悯悼,乃亲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看,“亲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才是实在的东西。

一句话,刘基之死,当时并未引起朱元璋的过多注意,直到四年之后,即洪武十二年才被提起。

《实录》卷一二八《汪广洋传》记:“至是(十二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

为什么会在四年之后重提刘基之死呢?

原来,因为相权与君权的冲突,洪武十二年底,朱元璋准备搞倒搞臭居相位的胡惟庸了。

御史中丞涂节为胡惟庸的同党,“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他于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状告胡惟庸及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并指出刘基即为胡惟庸所毒害,而汪广洋是知情人之一。汪广洋时与胡惟庸共事,任左御史大夫。但当朱元璋责询此事时,汪广洋矢口否认此事的存在。朱元璋怒甚,“责广洋欺罔”,将其贬至海南。

《实录》卷二九又记:“(洪武十三年正月)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奸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扶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

到了这儿,就完全坐实了胡惟庸毒死刘基之说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嘉靖本和隆庆本的《诚意伯文集》中,收录有一篇题为《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瞡遇恩录》的文章,内容记载的是洪武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朱元璋接见刘基、章溢、叶琛、胡深等人的子侄时的讲话,全用口语记录,对这些人的父亲赞赏有加,勉励这些人学父亲的为人,好学向上,并对他们说:“你每父亲便吃些亏呵,如今朝廷也留个好名。”

其中,朱元璋多次对刘基次子刘瞡提到刘基。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每(们)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这起反臣都吃我废了,坟墓发掘了。”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则说:“这刘伯温是个好秀才,吃胡(惟庸)、陈(宁)蛊了。那胡家吃我杀得光的了。”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四又说:“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了。我只道他老病,原来吃蛊了。”

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再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你父兄做一世好人,都停停当当的了。你父亲吃胡家下了蛊药,哥也吃他害了。你老子虽然吃些苦么,你如今恰光荣。”

刘伯温明明是自然死亡,朱元璋为何说是他被毒杀呢?玄机在这里

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说得最多,这一年,李善长被赐死。该日,朱元璋接见刘瞡时说:“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他那里东边有方谷珍,南边有陈友谅,西边有张家,刘伯温那时挺身来随着我。他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到如那等。鄱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但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肚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他大儿子在江西,也吃他药杀了。如今把尔袭了老子爵,与他五百石俸。”

像朱元璋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就算是谎话也讲成是真话了。

也无怪乎后出的史书,如徐愚谷《明名臣言行录》、李贽《续藏书》、尹守衡《明史窃》、王鸿绪《明史稿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等沿袭胡惟庸毒死刘基的说法了。

但是,只要静心想一想,胡惟庸下的到底是什么毒,可以神奇得让章刘基肚里长一“硬结”,却又不立刻毙命,而要在七十三天后才毒发身亡?!

这种毒药,世间根本就不存在。一句话,所谓“胡惟庸毒死刘基”之说,不过是朱元璋要整倒胡惟庸的罪证之一。

朱元璋万没有想到,他把刘基的自然死亡诬陷成胡惟庸毒杀,而到了现代,人们在认定胡惟庸下毒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如果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指使,胡惟庸断不敢下此毒手,因而把朱元璋定为毒死刘基的幕后主使者。

由刘基二十一世孙刘德隅编辑的《明刘伯温公生平事迹拾遗》就一口咬定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下的毒。

即杀害刘基的人是胡惟庸,但归根结底,凶手还是朱元璋。这真是害人反害己。补充一下,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对刘瞡说“如今把尔袭了老子爵,与他五百石俸”后,刘瞡表现得非常有骨气,他回奏说:“臣出力气事,尽死向前,报本欲在,袭封伯爵的事,哥哥有儿子在。”

朱元璋因此高兴地说:“他终是秀才人家孩儿,知理熟,大功爵让与哥的儿子,好呵!”

随后宣布刘琏长子刘蝄袭爵,另拜刘瞡为阁门使,实授正六品官。

三日之后(二十五日),传旨给刘瞡说:“我考宋制,除尔做阁门使。夜来翰林院考了,这衙门正似如今仪礼司一般,不着你管仪礼司事,只要跟着驾,但是我在处,尔便有着传旨意发放事呵。我如今着你叔侄两个都回家去走一遭,把你老子祭一祭,祖公都祭一祭,便来。”

刘瞡因此与侄子刘蝄于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奉旨回乡祭祖。

朱元璋让刘蝄袭爵,且倍增其禄,即意味着刘基名誉的恢复,也可以说是对刘基的正式平反。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明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