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走進“王莽新政”,瞭解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奮鬥歷程

說起王莽,熟悉漢史的人一定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他被稱為“竊國之賊”,他篡漢奪權,是西漢滅亡的直接製造者。

儘管如此,歷史對他的評價也是頗有爭議,他主政期間,所頒佈的一系列新政舉措,雖然在某些方面是一個創舉,但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不僅使得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乃至生靈塗炭,最終也使自己落了個滅國身死的悲慘下場。

雖然王莽本身具有很大的爭議性,但是胡適先生卻稱其為“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的確,在當時那個時代,王莽的很多政策的的確確遠超出了那個時代的侷限性,非常具有現代觀念,所以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猜測王莽是由現代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的。

讓我們走進“王莽新政”,瞭解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奮鬥歷程

王莽

那麼,到底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1.王氏子弟的上位之路

王莽的祖父王禁,最初擔任西漢宣帝時期的廷尉官,頂多只能算是一箇中等偏上的家庭,直到王莽的二姑媽王政君成了漢元帝劉奭的皇后,生下了漢成帝劉驁,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成帝即位後,倚仗著皇太后王政君的權勢和庇廕,王氏家族一躍成為當時的第一大家族。

王莽作為王氏家族的第三代,由於自己的父親王曼和哥哥王永因為早逝,一開始卻沒有沾到家族的光,並沒有得到姑媽的庇護。王莽只能眼巴巴看著那些堂兄弟們一個個的官居要津,封拜卿、大夫、侍中不等,門前車水馬龍,府中高朋滿座,而他呢,門前冷落,什麼也沒有得到,還是平頭小老百姓一個,只能成天對著寡母寡嫂,寂寥悽苦,冷冷清清。兩相一比較,王莽的心理落差不難相見:一樣是王家的子弟,一樣是王禁的孫子,一樣是王政君的侄兒,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而王莽向來自負才能,目空無人,即使讓他和堂兄弟們享受同等待遇,他尚且不能甘心,覺得辱沒了自己,更何況如今境遇遠不如那些堂兄弟們,怎不讓他感時傷懷,悲憤莫名!但他又明白,要擺脫這種自卑感,唯一的方法就是出人頭地,擁有無上的權力。

自此之後,王莽彷彿變了一個人,一切恭恭敬敬,唯禮是從。與那些不學無術的堂兄弟們相比,王莽彬彬有禮,且又富有學識;與兄弟們的驕奢淫逸相比,王莽則處處勤儉節約,堪稱好男人中的典範,不嫖不賭,和他的原配妻子,“願得一人心”;與兄弟們的作威作福,貪圖享受相比,王莽則事必躬親,“頭懸樑,錐刺股”,時時誦讀經典。不僅於此,王莽還耐心地侍奉寡母寡嫂,終日無倦,撫養亡兄之子,愛逾親生,同時在外廣交賢人名士。

數年時間裡,王莽名聲漸起,人多稱頌,王莽的叔伯們看在眼裡,彷彿於淤泥中見不染,開始對王莽暗自留意。於是王莽對叔伯們極盡巴結之能事,其恭順孝敬,比親生兒子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這樣王莽很快把王家的叔伯們哄得服服帖帖,都覺得王莽這孩子可人意。

可王莽並非單會賣嘴、拍馬,他是有真才實學,有本事的,所謂“無論國事家事,皆坐而能言,言則必中,起而能行,行則有度。”王莽良好的品行,出眾的才華,自然而然得到了他那些叔伯們的肯定,雖然未曾明說,心中卻已達成共識,將王莽內定為王家未來的接班人。

直到公元前22年,王家的權力核心——王莽的大伯父王鳳病重,一接到消息,王莽就火速趕到王鳳府上,直奔病床進行照料。一月之後,王鳳已是彌留之際,王鳳看著蓬頭垢面,瘦弱憔悴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王莽,心中憐惜,便對前來探望的皇太后和漢成帝懇請道“願致此子以富貴”。

於是在伯父的臨終提攜下,王莽憑藉著自己的權謀之術,在其38歲的時候,位極人臣,完全掌握了帝國的最高權力。

讓我們走進“王莽新政”,瞭解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奮鬥歷程

王政君

當我們看王莽的奪權之路,他從一個過著“貧苦”生活的官宦子弟,一步一步走向帝國權力的最高位,在這期間,王莽從一個飽學詩書的讀書人,成為一個學會耍弄政治手腕的野心家。可以說,這與他特殊的成長境遇是分不開的,一方面他體會過“孤貧”的平民生活,更加懂得權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身為世宦子弟,他可以混跡於統治階級的最高層,更清楚地瞭解、學習到權力場中的陰謀與陽謀,這也為他能夠順利上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哀帝即位,瞬息之間,王莽乃至整個王氏家族便陷入了一場巨大的危機之中,並且幾乎就此一蹶不振,在此危難之際,王莽又是如何力挽狂瀾,拯救家族於水火,並最終謀權篡位的呢?

2.力挽狂瀾的奪權之路

哀帝繼位之時,年僅二十歲,年少輕狂的漢哀帝,一心想要擺脫王莽的控制,做真正的 “天下之眾,受制於朕”,而權傾朝野的王家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大障礙。

哀帝深知王家勢力根深葉茂,無法一舉拿下,因此繼位之初,並不輕舉妄動,而是使出“捧殺”之計,對王家大加封賞,不僅尊王政君為太皇太后,而且對王家的其他實力派人物也都加官進爵。

在穩住王家之後,哀帝開始培植自己的“反王”勢力,直到自己羽翼豐滿之後,哀帝這才開始向王家動刀。先是炒了大司馬王莽,令其回到封地新野都鄉, 時刻接受自己的監視,而後將其餘王氏成員也都全部調離。不僅於此,朝中凡是與王家有關係的官吏,也一律免職。就連被稱作王家保護神的王政君,也被架空一旁,非但失去了干預朝堂的權力,更在後宮之中受盡屈辱,被哀帝的祖母和母親“辱戲取樂”。

至此,大漢朝堂之上,王家一人不剩,徹徹底底地遠離了權力中心。

但實力雄厚的王莽,並不甘心就此沉淪,仍在悄悄等待著機會。適逢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一名奴婢,王莽於是大加斥責,並逼迫王獲自殺謝罪。王莽法不避親一事,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在輿論場上,都誇王莽公正嚴明、不徇私情,於是數百士子聯名上書給漢哀帝,為王莽喊冤鳴不平。

這時的漢哀帝早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大大低估了王莽的實力,想著反正自己已經皇權在握,諒王莽也不可能出什麼么蛾子,就順應民意,將王莽召回長安,命其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是哀帝想象中的那樣,公元前1年,哀帝早逝,在短短一個時辰之內,老太太王政君便收回了皇帝璽綬和發兵符節,重新奪回了帝國的最高權力,並臨朝稱制,封王莽為大司馬,代理執政。

然而哀帝死後,並未留下子嗣,大權在握的王莽和王政君就選立年僅九歲的中山王劉箕子為皇帝,史稱漢平帝。面對著小皇帝,吃過一次虧的王莽並不敢掉以輕心,他一方面對漢平帝的母黨大加封賞,拜漢平帝的母親衛姬為中山孝王后,封漢平帝的兩個舅舅為關內侯,另一方面又對漢平帝的母黨嚴加防範,禁止進入京師長安。

對於王莽阻止平帝母子相見,朝中對此多有非議,這其中就包括王莽的大兒子王宇。可在王莽的眼中,兒子的性命不算什麼,而藉此機會剷除異己,消滅未知的隱患和危險,才是王莽所真正願意做的。

就這樣王莽將手中的屠刀揮向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屠刀舉起,人頭落地,王莽借王宇一案,殺盡衛姬家族,同時還逼死向來對自己不滿的叔父王立、堂兄王仁,又殺皇親國戚、州郡豪傑數百人。經過這一場極為慘烈的“大清洗”,王莽的反對者幾乎被一網打盡,朝野上下從此唯王莽俯首帖耳,聽任王莽翻雲覆雨、為所欲為。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而王莽所貪圖的無疑就是那個“天下獨尊”的皇位,從這時起,王莽就開始有計劃地攀爬權力的天梯,一步步縮短著他和皇位的距離。他先是將自己的侯爵晉升為公爵,稱安漢公,再將女兒許配給平帝為皇后,自己藉機再稱宰衡,位在諸侯王之上,再加九錫,做完這一系列的動作後,王莽則成了名副其實的“假皇帝”,他所要跨越的,就只剩一個漢平帝了。

而正處於叛逆青春期的平帝,對王莽的大權獨攬很是不爽,私底下常向內侍抱怨,揚言一旦日後親政,必然報復,消息傳到王莽耳中,王莽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平帝用鴆酒毒殺。群臣們懾於王莽的威勢,雖然覺得平帝之死可疑,但畢竟查無實據,也只能報以嘆息而已。

平帝一死,漢元帝這一支就絕了後,新任皇帝只能在漢宣帝的後裔中挑選。王莽挑來挑去,最後相中了廣戚侯的兒子——年僅兩歲的劉嬰。於是乎,王莽順理成章地搬出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來個照葫蘆畫瓢,立劉嬰為皇太子,自己則稱假皇帝,擁有天子的所有權力,享受天子的所有待遇。

此時,王莽的稱帝之心,已是路人皆知,於是神州內外,各種勸進的福兆猶如雨後春筍,應時而生。先是武功縣有人淘井淘出一塊白石,上圓下方,上面有丹書之文:“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接著又有巴郡石牛、扶風雍石,都是石頭上刻字,希望王莽早日稱帝,再接著就是有名哀章者,偽造銅匱圖書,假裝是高祖顯靈,將江山主動轉讓給王莽。

讓我們走進“王莽新政”,瞭解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奮鬥歷程

王莽代漢

所謂“天意不可違”,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召集百官,出示符命,登基而上,南面就座,侍者牽劉嬰下殿,向王莽跪拜稱臣。這一坐一跪之間,西漢王朝壽終正寢,王莽的新朝從此誕生。

讓我們走進“王莽新政”,瞭解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奮鬥歷程

對於“王莽代漢”這一段歷史,正統的歷史記載總是將王莽看成“亂臣賊子”,其實在我看來,我們不能將王莽過於簡單化、臉譜化,面對著千瘡百孔的社會矛盾,王莽是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他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改變那個漸漸衰落的大漢王朝,可是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總是骨感的,身為臣子的王莽,不管達到多高的地位,擁有多大的權勢,始終逃離不了漢臣的身份,為了能夠挽救大漢於水火之中,心灰意冷的王莽只能通過一種暴力的方式,來完成朝代的更替,讓自己能夠擁有絕對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改革,於是一個屬於王莽的新時代就此開始。

3.曇花一現的社會主義新政

王莽即位之初,便接連推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政,今擇其要者,羅列如下:

一、土地收歸國有,按人均重新分配,一對夫婦,分田一百畝,八口之家,分田九百畝,凡過此限者,多餘田地禁止買賣,一律沒收。

二、廢除奴隸制度。禁止新增奴婢,現有奴婢,允許繼續擁有,但禁止買賣。

三、重要物資,國家專賣,包括鹽、酒、鐵、礦產、山澤資源、鑄錢權等等,禁止商人插足。

四、貸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喪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貸款,不收利息。人民為從事農商生產,也可向政府貸款,利息則為純利的十分之一。

五、穩定物價:五穀食糧布帛之類日用品,在供過於求時,由政府照成本收購,避免物價暴跌。在求過於供時,政府即行以平均價格賣出,防止物價上漲。

六、鼓勵生產:凡無業遊民,每人每年罰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強迫他勞役,在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土地如果拋荒不耕,則徵收拋荒稅,以為懲罰。

以今天的眼光而論,王莽所頒佈的這些政策,可以說與強力政府主導下的國家社會主義具有明顯的相同之處,而這種新式的社會發展模式竟能在他那個時代發生,不可謂不是奇蹟。

政策的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王莽主張平均地權。王莽新政當中規定,將土地全部收歸國有,公家禁止買賣土地,而且土地實行人均分配,平均每人一百畝地,多佔了土地的人家,無論是什麼身份,一律上交,分給貧苦大眾。

這項措施在土地革命時期看起來十分合理,但是在封建漢朝的確是一個不可想象的變革,古代的封建經濟在根本上始終是維護大地主和貴族的利益的,而這項過於超前的舉動,如果沒有超出封建時代思想侷限的人,是不可能想出這種措施的,這種脫離了社會發展實際的新政也為王莽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不過考察王莽的動機本源,卻依然是儒家“重農輕商”的思想,其目標則是追求大眾的福利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平均地權,保護民生,禁止資本作惡,打擊奸商漁利。在諸項政策之中,最為敏感同時也是反彈最大的,則是第一、第二條,可想而知,這樣的政令一頒佈,當時那些炒地皮和買賣奴隸的人,立即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都怕砸在手裡,也顧不上禁止買賣的法令,瘋狂拋售,一時間

“坐買賣田宅奴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在漫長的封建皇權時代裡,王莽的這次改革,幾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使百姓的利益和統治者的利益站在了一起。而王莽的新政改革,本應有機會和秦帝國的變法相提並論,同垂史冊,並徹底改寫中國歷史,然而王莽激進的狂風暴雨式的改革,也大大損害了權貴以及大地主的利益,使得最關鍵的土地國有和廢奴制度,在堅持了四年之後,便不得不草草收回,落得慘淡收場。

“屋漏偏逢連夜雨”偏偏在王莽執政後期,天下連年大旱,蝗蟲蔽天。大半個中國的農業,都在這種不幸的天災面前接近癱瘓,大面積的天災,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是流民四起,接著是田地拋荒,勞力短缺。再接著是流民所到之處,隨之陷入嚴重的糧食危機,更多的普通百姓被迫捲入,老弱病殘死於逃荒路上,壯年男女則加入流民隊伍,雪球越滾越大,各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直到新朝十五年,王莽死於農民起義之中,新朝隨之覆滅。

讓我們走進“王莽新政”,瞭解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的奮鬥歷程

農民起義的浪潮

當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王莽,可以說直到近代,當皇帝已遠去,少了忠君這頂大帽子,對於王莽的評價方才漸趨積極和公允。

其實王莽與西漢末年的元、成、哀、平等諸皇帝相比,不論是從學識還是政治才能來說,可以說王莽都遠遠超過那些皇帝,應該說王莽還是有所作為的,在面對著社會的種種矛盾,王莽所想的不是忽視矛盾,而是想要用改革的手段來拯救社會,拯救百姓,或許王莽的改革太激進,或許他的想法太理想,太烏托邦,他想要創造出一個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但他終究還是無力迴天,最終扮演了一個悲劇的角色,葬身於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之中。就如羅斯·特里爾所比喻的那樣,“王莽新政是封建主義寒冬中提前報春的社會主義之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