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感染的危險因素以及特徵有哪些

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高齡、糖尿病史長、足潰瘍分級較高、潰瘍存在時間長(>30 d)、下肢血管病變嚴重、保護性感覺喪失、腎功能不全、赤腳步行史等。年齡>60歲是發生DFI的獨立危險因素。

(一)全身及足部表現

患者可出現發熱、畏寒、寒戰等典型的全身炎症表現;足部皮膚紅、熱、腫脹、變硬、疼痛或觸痛、創面出現膿性分泌物等感染的症狀和體徵。但約50%的DFI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這些患者大多存在嚴重的周圍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以及長期的高血糖,尤其在嚴重缺血和長病程的老年患者。對於面積>2 cm2、深度>3 mm的創面,如果伴有非膿性分泌物、著色異常、臭味、肉芽組織易碎和(或)易出血、傷口邊緣變黑和(或)壞死、無明確誘因的傷口疼痛或觸痛加劇、儘管治療合理但未見明顯好轉,均有助於DFI的診斷。

DFI開始常為表淺感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可蔓延至皮下組織,包括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和骨組織。足部在解剖上存在多個縱行腔隙,有利於感染向近端蔓延。

(二)DFI病原菌分佈特點

皮膚表面微生物的存在不能被認為是感染的證據,通常只有大量的細菌數(一般定義為每克組織細菌>105copies)才是診斷感染的基礎,但這個概念是否可用於DFI,證據仍不足,很多實驗室未常規開展定量微生物學檢測。但系統評價顯示棉拭子培養在初始潰瘍監測中有一定用途,而定量活檢是評價耐抗菌藥物潰瘍和監測治療反應的首選方[。

潰瘍嚴重程度、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地區差異、病程長短、全身狀況等對DFI細菌譜均有影響。近十餘年來,我國關於DFI病原學研究較多,這些研究結果呈現了我國DFI病原學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感染程度和流行趨勢。

總體來說,我國DFI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比例大致相當,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DFI細菌可能有較大差異。尤其是北方和南方差異較大,北方地區乾燥,陽性菌比例較高一些,複數菌感染尤其是厭氧菌感染比例可能小一些;而南方潮溼地區則相反。北京地區近期DFI研究顯示,腸桿菌科居於首位,佔41%,葡萄球菌屬佔25.4%。但從單菌種來看,前5位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17.1%,銅綠假單胞菌13.1%,奇異變形桿菌9.8%,大腸埃希菌9.3%,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8.3%。概括來說,淺表的足潰瘍感染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其次為革蘭陰性菌和真菌。淺表感染多以單菌感染為主,少數為混合菌感染;深部足潰瘍感染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次為革蘭陽性菌與真菌,且混合菌感染比例較淺部足潰瘍高。Wagner分級越高、潰瘍越深、缺血缺氧越嚴重,越易出現混合感染和條件致病菌感染。單純神經性潰瘍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缺血性潰瘍和混合型潰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

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尤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的應用,臨床上足潰瘍感染細菌譜不斷髮生改變:革蘭陰性菌所佔比例不斷升高,在有些地區甚至超過革蘭陽性菌,真菌所佔比例亦有升高。重度感染患者多數存在抗菌藥物使用前細菌培養結果與抗菌藥物使用後再次培養結果不同,這是因為重度DFI患者全身狀況較差,可能存在機體免疫應答能力失調,足部病變嚴重,病程長,肢端供血、供氧較差等不良狀況,為真菌、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菌生長創造了條件,在原有感染的基礎上易因菌群替換致二重感染。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臨床上細菌耐藥性也愈來愈嚴重,我國一項519例754株病原菌分析中,多重耐藥菌佔16.5%,另一項418例718株病原菌分析中,多重耐藥菌佔16.2%。條件致病菌及寄生菌所致的感染也增多,在有些情況下甚至轉化為致病菌。

在我國,常見的多重耐藥菌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在DFI中佔7.61%~24.50%,耐碳青黴烯的銅綠假單胞菌佔6.5%[428]以及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的腸桿菌科細菌佔52.6%。抗菌藥物暴露史、暴露時間、因同一感染傷口住院次數>2次/年、潰瘍位置、大小、神經缺血性潰瘍、骨髓炎、低蛋白血癥、高血壓等為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多重耐藥菌的出現,增加了DFI患者截肢的風險。

DFI常合併厭氧菌感染,有條件的醫院可以做厭氧菌培養。

糖尿病足感染的危險因素以及特徵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