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到底怎麼治?相信“傳言”還是選擇科學?

在傳統觀點中,癌症是“絕症”,也是“不治之症”。於是,很多人“談癌色變”,特別是在提及癌症的治療手段——放療、化療時,更是眉頭一蹙,似乎在他們的眼中,放化療就像一道催命符。現實中,甚至還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癌症一半是治死的,不治活得更長久。”這樣的傳言,是耶?非耶?

癌症到底怎麼治?相信“傳言”還是選擇科學?

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全攻克癌症,但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死亡”的觀點早已經是過去時。大多數早期癌症治癒率能達到90%以上,甚至部分晚期癌症也可以臨床治癒。整體來看,目前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各種治療方法之間無法比較、排序,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只能根據病症患者的需求來量身定製治療方案。

放化療是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總稱,雖然人們總喜歡將這兩種治療方式放在一起說明,但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

在肺癌治療過程中,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是運用最廣的治療手段,尤其是化學治療,可以說是肺癌治療過程中的基石。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來阻礙癌細胞增殖、浸潤、轉移,並以此來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它屬於全身性的治療手段。但由於化學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很多人體內健康的組織和細胞也會被殺死。所以,化學治療的毒副作用明顯,主要包括危害消化道、肝腎功能、血小板和白細胞等。

放射治療則是利用電離輻射對惡性腫瘤進行治療的方式。在放射治療時,射線劑量通常很大,這種方式可以貫穿到機體和腫瘤內部,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但正是因為電離輻射的劑量大,所以一旦射線照射到人體內的正常組織和細胞,會讓人體內部的健康細胞產生一定危害,從而降低人體的胃腸功能和免疫力等。

癌症到底怎麼治?相信“傳言”還是選擇科學?

隨著醫學不斷髮展,放化療雖然也越來越成熟和進步,但依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發展迅猛的靶向治療,便成了現如今專家倍為推崇的肺癌治療手段。靶向治療雖好,但卻並不是每位患者都適用,肺癌患者確診以後需要先進行基因檢測,判斷致癌的基因突變位點,針對明確的基因突變位點來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

由於靶向治療目標明確,針對性強,作用精準、全身副作用小,所以越來越多的患者都開始採取靶向治療方式來對抗肺癌。通俗點說,腫瘤的病灶體猶如靶心,靶向藥物就猶如一隻箭,靶向治療就是一個神射手將靶向藥物有目標並且準確無誤地擊中靶心。同時,由於靶向治療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較小,更加適合晚期病人或無法耐受放、化療的患者。

癌症到底怎麼治?相信“傳言”還是選擇科學?

另外,靶向治療無需住院。以經典靶向藥——進口原研吉非替尼為例,這種肺癌靶向藥是口服藥物,一天一次,服用方便,無需住院,也不受食物影響,極大地便利了患者,有助於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可以避免長期反覆入院。

不過,針對這最後一點,或許會有患者擔憂:雖然不用住院,但靶向治療的藥物費用應該也很高吧?

其實不然,我們還是拿進口原研吉非替尼為例。2017年,進口原研吉非替尼就已進入醫保目錄,2018年,進口原研吉非替尼作為臨床急需的癌症防治用藥,被納入2018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11月,吉非替尼進入4+7帶量採購,價格降到547元。2019年起, “4+7帶量採購”正式擴面至全國範圍,進口原研吉非替尼也將隨著4+7擴面落地更多省份,惠及更多患者。

這樣一來,通過醫保報銷,患者只需要支付幾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就能用到肺癌靶向藥物。要知道,這個費用可是比許多化療藥還要便宜。

癌症到底怎麼治?相信“傳言”還是選擇科學?

總之,肺癌患者具體採取怎樣的治療方案,具體怎麼做,需要患者、家屬和醫生共同商榷,以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