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古人常說讀聖賢書。

他們尊重書籍,每每讀書,便會焚香沐浴,或是最簡單的清洗雙手。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境界變得越高。

馬一浮學無止境,在書籍的海洋裡遨遊著。

他在讀書這一方面沒有一點馬虎。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正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讀書也有著一樣的道理。

一、天資聰慧,才華橫溢

馬一浮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一名知縣,母親是一位貴家小姐。正是有了這樣的家庭氛圍,馬一浮才會學問過人。

他天生聰慧。

父親為了讓他學到更多的知識,便請了教書先生。可好景不長,教書先生就放棄了。原因是馬一浮的才華橫溢,根本不需要教書先生來教。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起初,馬一浮的父親感到十分迷惑,決定自己來教。很快,父親就瞭解到教書先生所言非虛,便讓馬一浮自己學習。

都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但這句話在馬一浮身上並不受用。馬一浮不僅僅有1%的天賦,他的記憶能力,甚至都能達到過目不忘的水平。

在一次縣試上,他與老師一同參加。結果馬一浮高中榜首,老師卻只能屈居於後。

之後,馬一浮到上海學習,掌握了英文、法文和拉丁文,深入研究著西方的文化,學習著先進的科學知識。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馬一浮才華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特別是商人湯壽潛。

湯壽潛很有政治頭腦,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嫁給馬一浮,並趕忙登門與馬一浮的父母商量婚事。

在鄰居們看來,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親事。馬一浮的父母自然也十分願意和湯家結為親家。

二、勇於擔當,敏銳洞察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緣分下,馬一浮和湯壽潛的大女兒結婚了。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男子文質彬彬,女子溫文爾雅,兩人十分般配。

年僅16歲的馬一浮,過上了安穩的婚後生活。

雖說馬一浮年齡小,但是個極其有責任心的男人。

上天總會給人生增添幾筆淒涼色彩。

馬一浮和妻子結婚沒過幾年,妻子就身患重病去世了。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馬一浮在妻子去世之後,留起了長長的鬍鬚,算是對妻子的緬懷。這還不夠,他還表明自己的立場,從此以後不再娶妻,所以單身了60多年之久。

當時社會時局動盪,處處都是妻離子散的情境,但好多人都會再次重組家庭。馬一浮卻不一樣,他信守承諾,沒有被社會的世態炎涼所打敗。

馬一浮如此舉動,感動了身邊所有的人。

所有人都以為他孤苦伶仃,但實則,馬一浮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罷了。

沒有妻子,他便認真鑽研學習。在書法上,馬一浮自成一派,字體頗有自己的氣韻。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馬一浮作為新時代下的青年,他支持著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並且努力的學習著西方的哲學。《資本論》一書的第一引進人是他。

在馬一浮看來,中國文化在五四運動中遭受到的全面否定,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發生碰撞的開始。但這終究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文化的世界當中,根本沒有先進後退之分,而是存在著糟粕、精華之分。

三、熱愛讀書,終成大家

《資本論》中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留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馬一浮很早就看透了這一點。

他一邊接受著大量的中國文化,一邊將這些文化發揚光大,並且懂得用批判的意識,去看待西方的資本主義。

面對蔣先生邀請他擔任官職時,滿身才華的馬一浮拒絕了這個請求。全面抗戰那幾年,他成了教書先生,為中國的未來儲備著各種各樣的人才。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全面抗戰結束之後,他擔任了文化館館長。

可以說,馬一浮這一生都是在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都說讀書有三種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被牆堵著看不見外面的世界;

第二階段就是站在牆外,但是在烏雲滿布的情形下,但這時候讀書是十分難熬的;

第三階段就是能看到太陽衝出烏雲的阻攔,露出燦爛,用科學的解釋就是“量變發生質變”。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妻子去世後,馬一浮沉浸讀書,終成大家

而馬一浮的讀書境界已經達到了第三境界之最高境界。

從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堅持不懈。

但馬一浮做到了。

他在熠熠生輝的文化史書中,為妻子一直守節60餘年;在他生命垂危之際,妻子的侄女擔當自己的女兒前來為他養老送終。在他的一生,讀書貫穿始終,卻也讀得出人情與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