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古人常说读圣贤书。

他们尊重书籍,每每读书,便会焚香沐浴,或是最简单的清洗双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变得越高。

马一浮学无止境,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着。

他在读书这一方面没有一点马虎。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读书也有着一样的道理。

一、天资聪慧,才华横溢

马一浮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一名知县,母亲是一位贵家小姐。正是有了这样的家庭氛围,马一浮才会学问过人。

他天生聪慧。

父亲为了让他学到更多的知识,便请了教书先生。可好景不长,教书先生就放弃了。原因是马一浮的才华横溢,根本不需要教书先生来教。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起初,马一浮的父亲感到十分迷惑,决定自己来教。很快,父亲就了解到教书先生所言非虚,便让马一浮自己学习。

都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但这句话在马一浮身上并不受用。马一浮不仅仅有1%的天赋,他的记忆能力,甚至都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水平。

在一次县试上,他与老师一同参加。结果马一浮高中榜首,老师却只能屈居于后。

之后,马一浮到上海学习,掌握了英文、法文和拉丁文,深入研究着西方的文化,学习着先进的科学知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马一浮才华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特别是商人汤寿潜。

汤寿潜很有政治头脑,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马一浮,并赶忙登门与马一浮的父母商量婚事。

在邻居们看来,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马一浮的父母自然也十分愿意和汤家结为亲家。

二、勇于担当,敏锐洞察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缘分下,马一浮和汤寿潜的大女儿结婚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男子文质彬彬,女子温文尔雅,两人十分般配。

年仅16岁的马一浮,过上了安稳的婚后生活。

虽说马一浮年龄小,但是个极其有责任心的男人。

上天总会给人生增添几笔凄凉色彩。

马一浮和妻子结婚没过几年,妻子就身患重病去世了。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马一浮在妻子去世之后,留起了长长的胡须,算是对妻子的缅怀。这还不够,他还表明自己的立场,从此以后不再娶妻,所以单身了60多年之久。

当时社会时局动荡,处处都是妻离子散的情境,但好多人都会再次重组家庭。马一浮却不一样,他信守承诺,没有被社会的世态炎凉所打败。

马一浮如此举动,感动了身边所有的人。

所有人都以为他孤苦伶仃,但实则,马一浮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罢了。

没有妻子,他便认真钻研学习。在书法上,马一浮自成一派,字体颇有自己的气韵。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马一浮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他支持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并且努力的学习着西方的哲学。《资本论》一书的第一引进人是他。

在马一浮看来,中国文化在五四运动中遭受到的全面否定,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发生碰撞的开始。但这终究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文化的世界当中,根本没有先进后退之分,而是存在着糟粕、精华之分。

三、热爱读书,终成大家

《资本论》中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留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一浮很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他一边接受着大量的中国文化,一边将这些文化发扬光大,并且懂得用批判的意识,去看待西方的资本主义。

面对蒋先生邀请他担任官职时,满身才华的马一浮拒绝了这个请求。全面抗战那几年,他成了教书先生,为中国的未来储备着各种各样的人才。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全面抗战结束之后,他担任了文化馆馆长。

可以说,马一浮这一生都是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都说读书有三种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被墙堵着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第二阶段就是站在墙外,但是在乌云满布的情形下,但这时候读书是十分难熬的;

第三阶段就是能看到太阳冲出乌云的阻拦,露出灿烂,用科学的解释就是“量变发生质变”。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妻子去世后,马一浮沉浸读书,终成大家

而马一浮的读书境界已经达到了第三境界之最高境界。

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但马一浮做到了。

他在熠熠生辉的文化史书中,为妻子一直守节60余年;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妻子的侄女担当自己的女儿前来为他养老送终。在他的一生,读书贯穿始终,却也读得出人情与大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