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科技正在為老師、學生、家長賦能,助力社會邁向普惠教育。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演員傑勒德尊諾在《放牛班的春天》裡醞釀出的這句臺詞,背後卻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一種現實: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資源並不公平。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教育本身也被賦予“去中心化”、“智能化”的特徵,試圖補齊教育差距中的“短板”。去年,南方週末《2018中國在線教育消費者調查報告》充分分析了中國中小學在線教育消費者使用習慣和行業現狀。近一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度野蠻生長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今迎來了更大的機遇。

基於此,南方週末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進一步聚焦普惠型在線教育*,從公益視角研究我國城鄉教育現狀,以及在線教育的普惠作用,深入調查在線教育在一二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和鄉村地區對孩子、教師及家長帶來的影響,並將重點結論集結成《2019中國中小學普惠型在線教育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本文及本白皮書對普惠型在線教育的定義:不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線及以下城市和鄉村地區,學生和教師普遍用得起、用得到的在線教育教學,形式以學科輔導、綜合平臺和作業答疑為主。

  • 普惠型在線教育照亮“大多數”

據白皮書顯示,普惠型在線教育覆蓋廣泛, 70%以上中小學生的使用年限集中在1-3年。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一位中學老師曾這樣評價在線教育的發展:“最早的時候在線教育可能就是一塊屏幕,沒有任何交互,慢慢有了文字交互,現在又有了AI互動,這是技術帶給我們的優勢。”

在他的觀察中,三四線城市家長對於普惠型在線教育的接受度往往更高。豐富而優越的師資條件,能夠承擔的教育成本,靈活的學習時間等成為主要原因。

同樣的結論在白皮書中有所體現。本次調查發現,在一二線城市和鄉村地區之間,教育群體的“大多數“——小鎮教師、小鎮少年,也是普惠型在線教育的擁躉。他們身處三線城市及以下地區,教育條件不算艱苦,但也稱不上優質。他們對自己的發展存在困惑,卻鮮少被關注。當面對信息技術改變教育的浪潮,他們積極擁抱,渴望自我提升。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據白皮書顯示,三線及以下城市和鄉村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更看重運用普惠型在線教育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本次白皮書受訪者對當前普惠型在線教育市場品牌的認知

  • 公平與質量,期許未來教育

與其說相信“教育改變命運”,不如說相信“教育改變未來”,當普惠型在線教育賦能教師、學生和家長,又會給教育本身帶來什麼?在11月14日舉辦的南方週末2019年普惠型在線教育座談會暨《2019中國中小學普惠型在線教育白皮書》發佈會上,來自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企業代表展開了分享和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田豐研究青少年教育多年,同時又是幾代教育變革的見證者。

在他看來,“中國以前的大學教育是一個精英教育,所有上過大學的人出來就是精英,但是在高考擴招之後,大學教育是大眾教育,需要考慮大眾的需求,要考慮現在的教育手段能不能夠滿足大眾的、真實的、最底層的需求。”而正因為對“教育改變命運”依然心懷敬畏,做普惠型的在線教育才顯得更為堅定。“我們要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和激情,用豐富的科技手段去支持他們,給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是儒學教育的總結,現今,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仍然是教育領域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認為“在線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期許,正是看它能不能滿足‘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訴求。當下的每一次嘗試,都會是未來的基石。”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朱永新

“人類教育有一些是永遠不變的,有一些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變化的。”對於教育改革的訴求,不外乎個人發展和社會意義。在朱永新所著的《未來學校》中,當下的教育像是工業社會中流水線的縮影,教育為職業準備,所以是統一的,非個性的。而未來教育所需的定位,正是揚長的教育,是個性化定製的學習。

從理想主義出發,我們大可盡情構想一個教育的理想國,而洋蔥數學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則從現實出發,以技術和產品的角度來理解“普惠教育”。用在線教育的模式讓名師資源數字化,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計算使得每個學生個性學習,既是統一又是定製。針對未來教育,楊臨風認為,與其讓老師、家長監督孩子學習,更希望看到孩子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是一個充滿互動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教育帶著歷史的痕跡和時代的需求。“我們無法照搬他國教育體制,但是可以借鑑更多成功細節。”南方週末新聞部副主任、教育版負責人錢昊平從媒體報道的視角切入,認為教育不應過多宣傳成功,而應重視成長。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圓桌對談嘉賓: 朱永新、楊臨風、錢昊平(自左至右)

從理念出發,應試教育是苦的,或者是僵硬的,可是相對而言是公平的。素質教育似乎個性而又有溫度,但也要避免變得“貴族化”。從現實入手,科技正在為老師、學生、家長賦能,助力社會邁向普惠教育。

一切思想的輸出和為之所做的努力,都是在探尋教育改革的道路,這一場思想碰撞,正是先行者的責任感之所在。當科技為教育之火添油加柴,我們對教育的期待也更為長遠。

歡迎搜索《2019中國中小學普惠型在線教育白皮書》查看完整版報告。

教育能改變命運嗎?

(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