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坛经》:不要再犹疑,一切皆心法

刚才,第二次读完《坛经》。

第一次是在一个早晨,晨跑结束后跑进三里屯三联书店,偶然发现《坛经》,打开之后,越读越想读,蹲在书店里快速读了一遍。享受!

这一次,是从图书馆借了书回来,慢慢地、认真地看的,刚刚,读完第二遍。

二读《坛经》:不要再犹疑,一切皆心法

缘起:阳明让弟子看《坛经》、《悟真篇》后序

当初读《坛经》,是因为一位王阳明传记作者在书中写道黄绾说王阳明先生让弟子们读《坛经》,因此有抱怨心学近佛学。

据黄绾后来对阳明的批评,阳明让他们看禅宗的宗经《坛经》、看道教的《悟真篇》后序,从中寻找“心源自在”的智慧,去练就一套实战性很强的艺术,什么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故能胜物而不伤。「《明道编》」阳明真正想做的是这种“达人”,如果这种达人能够精神不朽的话,那就是圣贤了吧。不可泄漏的天机正在于这种虚无而实用的生存技巧,不符合正宗儒门规矩。所谓的体用一元,在他这里就是,只有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才能弘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空妙智。--用阳明的术语说,这叫“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他的《答人问道诗》居然照抄大珠慧海禅师的语录,他多次表示佛徒出家、道士隐居都是著了相,有挂碍,真正的觉悟是不离世间觉,是在担水劈柴的日用工夫中体验妙道。(周月亮《王阳明大传》)

二读《坛经》:直指人心的《坛经》

第一次读,因为从中读出了“心”,尤其是一些词、一些说法,非常有助于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因此,颇有些收获。

二次读完《坛经》,才知道,《坛经》本来就是一部“心经”。

宋·明教大师契嵩在《六祖大师法寳坛经赞》开篇即写道——

《坛经》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何心邪?佛所传之妙心也。大哉心乎!资始变化而清浄常若。凡然,圣然,幽然,显然,无所处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也者变也,明也者复也。变、复虽殊,而妙心一也。

宋依真小师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惠昕《六祖坛经序》:

原夫真如佛性,本在人心,心正则诸境难侵,心邪则众尘易染,能止心念,众恶自亡。众恶既亡,诸善皆备;诸善要备,非假外求。悟法之人,自心如日,遍照四方,一切无碍。见性之人,虽处人伦,其心自在,无所惑乱矣。

柳宗元写道:

“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取其言以为心术。”

宗宝写道:

“或曰:达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

《坛经》金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感悟:

无物,也就无我。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感悟:

人人本来自有,

只是因为心迷失了。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

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感悟:

说嘴不过是幻象,

行动起来才是真相。

本性就是佛,

须自求本性。

善知识,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感悟:

迷人是说嘴的众生

智者是行动的本真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去来自由,

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感悟:

关键还在心体

心体不能粘连滞胀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感悟:

一念之差

南辕北辙

生死两隔

若无尘劳,

智慧常现,

不离自性。

感悟:

尘老即私欲

私欲克除

良知自现

迷心外见,修行觅佛,

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感悟:

原来,这就是小根

原来,这就是小人

不悟,即佛是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感悟:

悟或不悟,一念之差。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感悟:

你本来自带,

不需要向外求啊。

王阳明说

“不假外求是良知。”

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感悟:

关键在心,环境不是问题。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

即定之时慧在定。

感悟:

可借此句悟知行合一。

定、慧犹如何等?

犹如灯光。

有灯即光,无灯即暗;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感悟:

再借此体察知行合一。

若只百物不思,

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

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感悟:

活人就是活人,

不可能不思一物,

不思就是死。

若修不动者,

但见一切人时,

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

即是自性不动。

感悟:

有一年,王阳明回到老家,

朋友说“触之不动矣”。

如何“修不动”,

这句话点明了——

看不到别人的过错”。

善知识,于念念中,

自见本性清净,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感悟:

还是强调要自修,要自行。

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

法者,正也;

僧者,净也。

感悟:

为人,只是要“净”。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

各须归依自心三宝,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

是自归依也。

感悟:

点化如何寻找自己(自性)。

智如日,

慧如月,

智慧常明。

感悟:

日月常在,

智慧(良知)常在,

因为被私欲遮挡,

所以你看不到罢。

常自见己过,

不说他人好恶,

是自归依。

感悟:

能时常看到自己有过错,

距离自皈依就很近了。

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感悟:

点亮自己的心灯吧。

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

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

感悟:

这是名句。

心的状态决定了

你与世间的互动模式。

你被别人/外物牵着鼻子走,

是因为你的心不行、心邪了。

汝自迷不见自心,

却来问吾见与不见。

感悟:

自迷之人,

常自作聪明。

学道之人,

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

无名可名,名于自性;

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言下便须自见。

感悟:

可曾记得王阳明的名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感悟:

不要再怀疑,

一切皆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