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詩潭,激起了層層漣漪……

近些年來,網上流行“掐架”之風,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唇槍舌劍的,盡顯“英雄用武之地”,後又升級成為“罵站”,只恨不得要“大打出手”了。現如今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餘秀華和沅茵。說起來兩位身份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女性,同是詩人,一個是青島作家協會會員,一個是湖北省鍾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不同的是兩位除了文字功底了得之外,嘴上功夫更是厲害。要不怎麼說同行是冤家呢,兩個女人也是一臺戲啊!

餘秀華——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詩潭,激起了層層漣漪……

不過先聲明一下,我不是來看熱鬧的,我只是想對她們兩位女詩人各澆一盆水,貌似“當頭棒喝”之意,也好讓其清醒冷靜下來,有話好好說!

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我在此之前並不知道沅茵,也沒有讀過她的詩,倒是因為與餘秀華展開“罵戰”之後,其名字再次出現在網絡平臺上,至於報端是否有關於其人其事的信息我不知道,我只是在意她成功地再次把自己從“幕後”推至於“臺前”。這也罷了,誰都想出名或者出類拔萃,誰都不願意被漸漸遺忘,只不過所用的方法各自不同。但是戴著文化的光環,以批評為藉口,不就事論事,恨不得“口誅筆伐”,以至於從詩評講到了人家的身體缺陷,開始人身攻擊就大不妙了。

餘秀華——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詩潭,激起了層層漣漪……

餘秀華作為一個身有殘疾的農村女人很不容易,不知道遭受過多少異樣的眼光,之可能都是輕的。她的痛與苦,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外人或者說正常人都永遠無法懂得(這一點可以從她一系列的詩中體會到)。但是她是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既然自己的身體有恙,但心卻是健康的,於是把自己的親身經歷都一點一滴的寫進了詩裡。單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這些正常人點贊和敬佩!

她的詩全部來自於她的生活軌跡,選擇的素材也是她每天面對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和事物。所以,她的詩字裡行間無時不刻都透露出農村田野的氣息,語言直白樸實也大膽驚人。我自己也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讀過很多詩,但總是覺得餘秀華的詩與眾不同,用詞新穎獨特,把語言文字與土壤結合,通過她的思想再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轉換成一行行農作物,幾處打穀的曬場草垛,稻子與俾子的區分,行走在彎彎曲曲的田埂上你歪歪扭扭的背影和鄉間小路旁的小花野草以及她自己的眼淚與吶喊……

餘秀華——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詩潭,激起了層層漣漪……

成名後的餘秀華似忽有點兒飄飄然了,居然開始解讀起唐詩宋詞來。解讀也就罷了,她又標新立異而且一本正經的“色解”,真的是犯了眾怒,從而引來議論紛紛,後又導致“罵聲一片”。於是,倔犟的女人開始“以牙還牙”地反擊。先是與詩壇兩位大咖級前輩北島和食指正面交鋒。老詩人毫不客氣,把餘秀華的詩“批”得體無完膚,戰況一度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如今女詩人也因“看不慣”餘秀華的“所作所為”而高掛“挑戰牌”,餘秀華自是不甘示弱,一番唇槍舌戰,愣是把一潭詩歌的池水攪起層層漣漪,大有翻起浪花之勢。其實我們也不必要擔心,一潭池水而已,能有多大的浪呢?不過話說回來,潭水如果太平靜,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

餘秀華——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詩潭,激起了層層漣漪……

餘秀華也好,沅茵也罷,都是“同道中人”,性別一樣,性格也一樣,都是“眼裡不揉沙子”的人。評論甚至批評都可以,但不能“互罵”,這是每個人的道德底線,不可逾越!

詩 ,之所以受人喜愛,無非寫詩的人,無非寫詩人的角度和態度。正因為不同的視覺,才有了繽紛的味道。就像一道菜,每個人的味蕾存在差異,導致開始品論,可以評頭論足,提出建議或者意見,但不能開罵。食客尚且如此,何況詩人乎!

餘秀華——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詩潭,激起了層層漣漪……

(謝謝閱讀!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配圖來源於網絡及個人手機相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