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德安縣人。雜交水稻育種家。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幸虧我醒悟得早,如果死守權威,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



  問:2017年9月,您牽頭成立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進行了首批海水稻試驗測產。鹽鹼地上種出了水稻,這是水稻種植領域的又一項重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專門提到了海水稻進行測產。您始終堅持在實踐中進行科學創新,不斷有新發現新成果。首先請您介紹一下神奇的“海水稻”,您是怎麼理解創新的?

  袁隆平:海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是指能在沿海灘塗等鹽鹼地正常生長的特殊水稻,並不是說長在海里,或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原來由於耕地面積受限,要提高產量、保證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我們現在正在研究海水稻,希望通過利用沿海灘塗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全國沿海灘塗、鹽鹼地有十幾億畝,能夠種上水稻的有2億畝。我們計劃在三年內研究成功抗鹽鹼濃度在0.8%左右的海水稻,每畝產量在300公斤以上,如果推廣一億畝,就可以多產300億公斤糧食,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創新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很重要,對於我們這個國家來說尤其如此。1994年,美國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曾向中國和世界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說中國人養活不了自己,並且還會使世界捱餓。考慮到人口增長、土地、水資源、糧食產量等因素,他發出的警告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他沒有考慮到創新的要素,對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巨大潛力估計不足,而恰恰農業科技進步是支持糧食增產的第一生產力。如今,依靠科技創新,中國不僅沒有像布朗預言的那樣成為世界糧食安全的巨大威脅,而且還為拯救全人類的飢餓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實驗室大樓

  要創新,就得不斷突破。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在“無性雜交”還屬於經典權威的時候,我就決定跳出來,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幸虧我醒悟得早,如果死守權威,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現在年輕人有什麼新想法,我也不以權威自居,認為你這個有前途,你就提出來,就支持你。要支持新生事物。儘管它可能有問題,但我們要愛護,不能一棍子打死。

創新還需要人才,需要資金、政策的支持,這麼多年來,如果沒有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我們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雜交稻也不會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人家講,你每公頃上到16噸、17噸花了很多成本,肯定比一般種田的成本高得多。但其實我們的成本並不高。我們一個百畝片5萬塊錢,就是一畝田多花了500塊錢。跟人家奧運會比,他們也搞世界冠軍,我們也是搞世界冠軍。我們花的成本比一般農民肯定要高一些,但是我們這個是技術儲備,是值得的,我們要花這個錢。

“我就是這樣的人,就是要挑戰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問:1953年,您大學畢業後服從統一分配,到偏遠的湘西安江農校任教,然後一步步走上了雜交水稻研究之路,並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產記錄。您付出了巨大的艱辛,也經歷了很多曲折,您是如何走上這條研究之路的。這麼多年,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您一直往前走?

  袁隆平:民以食為天。我是學農的,依靠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是我的職責所在。尤其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饑荒,我親眼看到有人因為飢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真是錐心般的刺痛。種田的人都吃不飽,像我們這種學農出身的人能說沒有責任嗎?最初我利用遺傳學搞育種的對象主要是紅薯和小麥,尤其在紅薯上還花了不少心血,也取得了不少收穫,但紅薯畢竟只是饑荒中用來果腹的雜糧,“無米再來煮番薯”。而氣候原因也使得小麥從來也不是湖南的主糧。所以幾經權衡後,還是轉向水稻,水稻是南方的首要糧食作物,這可以說是自然的選擇。當時一個生產隊隊長跟我說,施肥不如勤換種,袁老師,你是搞研究的,要是能培育一個畝產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種,那該多好啊。這讓我深受觸動。我意識到了農民的緊迫需要是什麼,那就是良種!水稻、良種,我感到自己對準焦距了。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前人也對雜交水稻有過研究,但因為是自花授粉作物,當時普遍認為水稻沒有雜交優勢。突破這個難題的關鍵在於要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每到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間,我就到田裡去找。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學校試驗田選種,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十幾個八寸長的稻穗向下垂著,挑了一穗來數,籽粒竟有230粒。推算了一下,用它做種子,水稻畝產量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不過五六百斤,當時很高興,如獲至寶。我將種子播下去,滿懷期待,精心培育,結果第二年的收成卻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遲的遲,沒有一個像他“老子”那麼好。但失望的同時突然來了靈感:水稻自花授粉,純系品種不會分離。這種參差不齊的表現,是不是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上的分離現象?我數了數,高矮不齊的分離比例正好是3:1,符合分離規律。那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正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這說明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由此我更堅定了培育雜交稻的信心。1964年又發現了第一株雄性不育稻,我便開始利用三系法育種。

  給你講一下,三系法雜交水稻就好比是“一女嫁二夫”,而且還是包辦婚姻。水稻是雌雄同花作物,好比一出生就是夫妻成雙。要想讓它雜交,必須找到或培育一個天生的“寡婦”,它沒有丈夫,或丈夫喪失了性功能,這樣的母水稻就是雄性不育系(不育系)。第二步就是給母水稻找一個特定的丈夫,用它的花粉給母本授粉後,生出來長得和母親一模一樣的女兒,也是雄蕊沒有生育能力、仍能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的母本,如此才能使雄性不育性不斷遺傳下去(保持系);在此基礎上,再給母本找一個特定的丈夫(恢復系),這是一個外表與母本截然不同的丈夫,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發達的柱頭,它既能自繁,還能用其親和的血緣醫治母本不孕的創傷,通過雜交,生產出來的孩子,圓滿恢復了生育能力,即變成雄性可育了,長得比父母都要健壯,並且高產優質。不育系和保持系雜交,仍舊只生女兒,用來繼續做不育系,這叫不育系繁殖;而不育系與恢復系雜交,後代則是恢復水稻天生的雌雄同花、“夫妻成雙”,而且具有雜種優勢、用於大田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這叫制種。

  你問支撐我的動力到底是什麼,這還真是很難說。應該說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抱負,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關吧。我就是這樣的人,就是要挑戰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活到老,工作到老,只要身體好,腦瓜子不糊塗,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華民族是很了不起的民族,我們現在有一個堅強的領導,不折騰不干擾,路走得對。”



  問:中國雜交稻遍及世界,為解決全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重大成績,是中國人的驕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請您介紹一下我國雜交稻研究種植方面的成果。對於中國這些年發展取得的成績,您怎麼看?

  袁隆平:必須要自信。就水稻來講,我國水稻生產技術是遠遠領先全世界的。日本是一個科技比較發達的國家,水稻產量也很高,它全國水稻的面積是2400多萬畝,相當於我國雜交稻生產面積的1/10。日本水稻平均每公頃為6.8噸,而我國的雜交水稻平均每公頃產量是7.6噸,每公頃比日本高0.8噸,這是平均。

  我們的高產雜交稻,產量遙遙領先全世界,每公頃是17.23噸,在河北我們的一個示範基地,在十九大前兩天收穫。河北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去驗收,我在現場,17噸,遙遙領先於全世界。日本最先提出超級稻,它的指標是每公頃12噸,到現在沒有實現。12噸我們在2004年就實現了,就是800公斤畝產。1000公斤是2014年實現的。2015年實現了每公頃16噸,今年實現了每公頃17噸,我們今後要向每公頃18噸攻關。

  有一個印度的專家到我們的超級稻田參觀,他很高興,很激動。我問他,你感覺怎麼樣,激動不激動,他說我是加倍的激動,流連忘返,不肯走了。當時是在海南島看的,還沒上一千公斤,他已經非常激動了。

  水稻只是一個例子。這些年中國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是了不起的,1953年我去安江農校時,在路上顛簸了兩天兩夜,客車是燒木炭的,從點火到啟動差不多要一個小時,慢吞吞的,時不時就拋錨了,司機和司爐累得吭哧吭哧,坐車的人也苦不堪言。現在好了,大路都修通了,還有了高鐵,到哪兒都很快。中華民族是很了不起的民族,中國人勤勞勇敢,智慧,腦瓜子靈。我們現在有一個堅強的領導,不折騰不干擾,路走得對。我們有自信會越來越好,我們也一定要堅持下去。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居安思危,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對於農業現代化,您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袁隆平:以前吃飽就行,現在還要吃好,人們希望能買到更好吃、營養更豐富的大米,而農民也必須種出更好的大米才能有經濟效益。所以農業現代化要朝著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的方向發展。但是我有個前提,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求優質。要居安思危,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裡講的,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多一點糧食不怕,若少一點糧食,你試試看!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糧食,影響巨大。這個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我們搞農業的,搞糧食生產的,一定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盡我們的努力。

  過去認為,產量高的米質不好,米質好的產量不高,這是片面的。我們在進入新世紀的時候就做了戰略調整,要高產優質。我們要在高產的前提下求優質,實現“高產、優質、環境代價少”,又讓平民百姓都能吃得起。這個轉變難度很大,但做到了。現在畝產一千公斤的超級雜交稻“Y兩優900”,口感就非常好。之前有個港商來,他以前只吃泰國米。來我們這後,給他煮了超級雜交稻米,他剛開始只是想嘗一嘗,結果一嘗筷子停不下來了,整整吃了兩碗飯,摸著肚子說太好吃了,比泰國米好吃。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下地種水稻,勞動力少了,所以要機械化。糧價也是一個關鍵。它是萬價之基,糧價漲了,其他東西也通貨膨脹了。但是糧價也低不得,低了穀賤傷農,這個要把控好。既要能夠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不能通貨膨脹。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知識、汗水、靈感、機遇,四個因素是實現夢想的秘訣,缺一不可。”



  問:您曾將成功的原因歸納為八個字四個詞:知識、汗水、靈感、機遇。在您看來,這四樣要素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您最大的啟示或感悟是什麼?

  袁隆平:搞科學研究跟搞藝術創作一樣,靈感很重要的,並且是來去無蹤的。還有機遇,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有一句名言叫作“機會寵愛有心人”。我們中國有一句名言,就是韓愈的《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它後面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界上寶貝很多,沒有伯樂你不知道,寶貝在你面前你不識別。知識是基礎,你是文盲,現在要搞發明創造很難的。再一個,汗水,我們是應用科學,水稻田要實幹的、要下田的、要流汗的。四個因素是實現夢想的秘訣,缺一不可。成才,還有一個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體要好。身體不健康,心有餘力不足,無論你搞什麼研究都支撐不下來。我現在還在第一線,經常都要下田的。身體不好,怎麼行!

“只要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問:您將全部的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一做就是五六十年。有人說,搞科學研究就要有這種“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品質。對此您有什麼體會?在您看來,做科學研究還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品質?

  袁隆平:搞科學就得堅持,只要大方向是對的,那就堅持下去,累肯定會累,但前途有希望,我們是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苦中有樂。不要怕有曲折和困難,失敗裡面有寶貝。當年,那株“鶴立雞群”的稻子種下去後沒長出像樣的稻子,別人看到亂七八糟的分離都忙著傷心,我就反過來想,這不就是雜種一代嗎?三系還沒成功的時候,稻子光長高不結實,別人嘲笑我說人不吃草,吃草的話你的雜交水稻就有用。我就覺得,通過雜交,水稻變高,這不是說明雜交確實有優勢嗎?兩系法也一樣,別人不幹了,我還一直認真思考這個東西。科學技術就像接力賽跑,你追我趕,形勢逼人,壓力很大。搞科研如同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只要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成功沒有捷徑。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問:有人把您比作候鳥,為爭取更多的研究時間,您每年冬天從寒冷的長沙轉移到溫暖的海南,一年中很多的時間都置身田間,直到現在還堅持下田。在您看來,實踐在研究工作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袁隆平:成功沒有捷徑。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我以前招學生有一個標準,一定要下田,你不下田,我不培養。電腦要會、外文要懂,但是你不下田你出不了成果。我是學農的,是搞應用科學的,不是搞理論科學的,理論科學通過計算什麼,電腦可以。要實踐,我們非得要實踐,要吃得苦,要下田,這是一個基本的素質。我學水稻的,不下田你怎麼行,在電腦裡種不出水稻。你在實驗室裡面種不出水稻的,只有田裡面才種得出水稻。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現在還在第一線,家門口的稻田要下,外地的稻田也要下。要多與農民打交道,多下田多比較,不能憑空想象,農民比我們更清楚種子好不好。我覺得自己身體還可以,還能繼續幹下去,國家也讓我繼續幹下去。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是相通的,兩個互相昇華。”



  問:您在科研之餘非常喜歡體育運動,您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高手。您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關係?

  袁隆平:在文體方面我一直有廣泛的興趣,尤其喜歡球類運動,但我打球只是三流候補隊員的水平。游泳技術是一流的,沒有哪個能遊得贏我,不吹牛,我高中時就曾拿過武漢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這些運動給了我一副好體魄,對工作是有幫助的,環境艱難身體也可以扛得下來。除了游泳、打球,我還喜歡下象棋、搓麻將、打撲克。閱讀也是一大愛好,我每週有三天看業務書,除此之外還看外文書、文史、地理。腦子要多用,腦子越用越靈活,可以延緩衰老。說到小提琴,當年進雪峰山時我是帶著一把小提琴的,每天黃昏都會在我住的木板樓裡演唱,也帶著學生們一起開展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我一直說,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是相通的,兩個互相昇華。小提琴曲《行路難》就不是音樂家創作的,而是科學家李四光譜寫的,我很喜歡。工作和生活都要有,我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以前我十二點睡覺,八點多才起,現在不行了,十一點就睡了,七點起。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傳統文化不能丟掉的,很多問題可以從傳統文化裡尋找智慧和答案。”



  問:您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濡染對您影響很大。請談談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它對您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袁隆平:我的母親是知書達理、賢惠慈愛的人。她講得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圓的英語,還時常忙裡偷閒讀尼采的著作,在她的笑容裡洋溢著舉重若輕的樂觀,我的英文,我天性的豁達都與母親有很大關係。母親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一輩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導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她總說,你要博愛,要誠實。

  傳統文化不能丟掉的,很多問題可以從傳統文化裡尋找智慧和答案,要對祖先的智慧有信心。歷史人物中我比較喜歡蘇軾,一生曲曲折折,但是依然豁達樂觀。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問:30多年前您曾說過:“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我的畢生追求”,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了。那麼現在您心中的“中國夢”是什麼?實現得怎麼樣?

  袁隆平:2013年4月28日,在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座談會上,我就彙報過我的中國夢。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第一個是真正做的夢。禾,就是水稻的意思。我是真正做了夢,夢見我們這個超級稻的試驗田裡,高產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把那麼長,差不多有兩尺長,一般都是八寸長。那個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好高興。我們現在為了實現這個禾下乘涼夢,正在攻關。現在是每公頃15噸、16噸、17噸,我們向18噸進軍,最後搞到以後的20噸,實現我的禾下乘涼夢,大概還要好多年攻關。從理論上講,光合作用,變成有機物,水稻的單產每公頃可以達到22.5噸,每畝就是1500公斤。所以,禾下乘涼夢是可能做得到的。

  第二個夢,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現在全世界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的稻田,其中雜交稻還只佔百分之十幾,主要是在中國。我們是1700萬公頃,在國外有600多萬公頃雜交稻。美國有一個種子公司,雜交玉米是它做的,大概覆蓋了一半,包括中國在內。他們的玉米是相對優勢,我們雜交稻是絕對的優勢。2013年在菲律賓召開了一個國際雜交水稻會議,很多大公司把它的雜交水稻品種拿來展示,40幾個品種,最後產量最高的前三名都是我們中國的,是絕對的優勢。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2噸的糧食,可以增產多少呢,一億六千萬噸糧食,每一年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

  實現這兩個夢是我終生的追求。但是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一句話: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



  問:2008年您擔任北京奧運會001號火炬手,2011年您是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傑出人物代表之一,您曾說要做一粒心懷祖國造福人民的“種子”。在您心中,“國家”意味著什麼?

  袁隆平: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學精神。

  愛國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作為一箇中國人不愛中國怎麼行。我們講過去中國是一個苦難的國家,幸好我們共產黨拯救出來了。這樣一個國家,這麼好的國家,漸漸富強起來,最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樣的國家你不愛,你愛什麼國家?國家是科學家的堅強後盾,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有了感情,才會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獻一份愛心,這樣你才會有欣慰感。

“我是百分之百地認為,現在共產黨,我們習總書記下決心懲治腐敗,整治貪官,這是最好的一件事。”

  問:2017年10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您作為特邀人士出席了十九大的開幕式和閉幕式,請談談您在聽十九大報告時的感受。十九大對全面從嚴治黨作了進一步部署,作為一名黨外人士,您對中國共產黨開展的全面從嚴治黨怎麼看?

  袁隆平:十九大報告我認為是把國家變得富強的一個大綱,一個藍圖。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大家都很興奮,非常好,我巴掌拍了很久。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之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說絕對可以實現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可以實現的。我1980年到美國去,人們住在郊區,上班的時候一個人開個汽車,不得了。現在我們中國也是這樣了,都有了汽車,這是過去想象不了的。

  十九大繼續對反腐敗作了要求,我們聽了很振奮,感覺中國共產黨在反腐上是認真的,是有堅定決心的。

  反腐非常好,深得民心。共產黨員要起表率作用,要帶頭,你貪汙腐敗怎麼行呢,會把風氣搞壞的。當年蔣介石最後檢討的時候說,之所以政權垮掉了,就是貪官太多。貪汙腐敗,國家怎麼會強盛起來呢?所以共產黨了不起,有這個決心反腐敗,而且力度很大。那些貪官汙吏,把他抓出來,不管你好大的身份,好高的位置,這是下了決心的。所以,我是百分之百地認為,現在共產黨,我們習總書記下決心懲治腐敗,整治貪官,這是最好的一件事。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反腐敗,把自己管好了,老百姓才能真心擁護,我們科研工作,其它各種各樣的事業才能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問:請您給我們網站的讀者題寫一句寄語。

袁隆平: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採訪整理:郭興丨攝影:張禕鑫)

【資料綜合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