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中的楊五郎有後代嗎?

克度楊天明


楊家將的故事歷經千百年而流傳下來,早已是家喻戶曉、眾所周知的了,但是各種關於楊家將的演義和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還是相差頗遠的。不過即便演義當中有些虛構成分,但是畢竟演義也是根據現實模板來演繹的,所以說還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只是北宋現實中的楊家將並沒有挺影視劇作品當中所演繹的那麼出神入化、神乎其神而已。



演義中的楊家將也好,現實當中的楊家將也罷,他們大都歌頌了楊家滿門忠君愛國的傳奇故事。而貫穿於楊家將之中、為我們所熟知的恐怕只有“楊家三代人”了:①老令公楊繼業、②六郎楊延昭、③三代楊文廣。但其實楊家只是在楊業和楊延昭頗具名聲,到了三代楊文廣這裡,他只是繼承了祖父和父親拼殺下來的富貴,卻未曾將祖輩身上遺留下來的忠烈貞節繼承併發揚出來。但是這些我們都一帶而過,我們今天要談論之人,不是老令公,亦不是楊六郎,更不是楊文廣,而是頗具“僧名”的楊五郎。電視劇《穆桂英掛帥》之中有楊五郎現身的情景,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僧侶罷了……


楊五郎,真名楊延德,又名楊春。楊五郎可以稱得上是“楊家將當中最神秘的人物”,其作為對楊家將貢獻巨大,而且武藝高超,一貫被認為是“七子當中當屬第一”,而且楊五郎不愛殺戮,一心向佛歸宗。但是因為楊五郎兵敗後的選擇以及餘生的坎坷,有的人對此也說楊五郎是七兄弟當中最為怕死之人,不過此言也是無憑無據的亂猜測罷了。

北宋時期,宋太宗曾御駕親征以抵禦遼國,當時的先鋒部隊便是楊家軍。此番出征,先鋒官楊繼業率領七子一併出征,出征之前,楊繼業曾帶領七子共同登上五臺山,拜訪智聰禪師,智聰禪師當時之時一味勸阻其應當解甲歸田、不問世事。但是楊業戰心已絕,臨走之時,慧聰禪師只是送給父子八人一句話“金沙灘雙龍會,七子去六子回”。果不其然,隨後在金沙灘一戰中,父子八人損失慘重,楊老令公頭撞李陵碑,大郎、二郎、三郎相繼戰死,四郎被俘,六郎逃回,七郎被潘仁美亂箭射死。


倖存者只有楊五郎和楊六郎,萬幸的是楊五郎當時在“前有堵兵,後有追兵”的緊急情況之下,打開了慧聰禪師曾經交付於其的錦囊盒子。楊五郎情急之下打開錦盒,盒內裝有剃刀一把、度牒半紙。楊五郎一見此物,瞬間明白了慧聰禪師的諳語。只見楊五郎脫盔解甲、頭髮剃光,一路便朝著五臺山狂奔而去。原來這就是慧聰禪師當日所言“七子去六子還”的真實含義,最終只有楊六郎幸得歸家,在宰相寇準的力助之下,楊家才得以平反,楊延昭最終繼承父親衣缽,繼續擔當北宋御遼大任。皈依佛門的楊五郎餘下的時光便很平淡,幾乎再也沒有任何風聲雨跡。至於楊五郎的後人,後世也在今天的“浙江地方誌”發現:原來元朝雲梯官守將楊茂正是楊五郎的後代。


小鎮月明


我們熟知的楊家將故事,是基於歷史形成的演義,其中有大量虛構成分,不可與歷史劃等號,歷史上的楊五郎和演義中的楊五郎截然不同。

歷史上的楊五郎

歷史上的楊家將有記載的僅有三代:初代楊業,次代楊延昭(楊延朗),三代楊文廣。

楊業確實有7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楊延昭(楊延朗),官任防禦使,後來繼承父業,成為抗遼名將;次子楊延玉,追隨楊業作戰,在與契丹的戰鬥中陣亡。

其他5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浦,官任供奉官;楊延訓,官任供奉官;楊延瑰,官任殿直;楊延貴,官任殿直;楊延彬,官任殿直。

供奉官、殿直都是北宋低級武職,他們靠著楊業蔭補入仕,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歷,因此歷史上沒有留下他們的事蹟,“楊五郎”楊延瑰也是如此,至於是否有後代,無人知曉。

演義中的楊五郎

演義中的楊家將就太厲害了,上下至少有十代,從五代末宋初一直持續到南宋。

演義中的楊令公就是楊業,也有7個兒子,分別從大郎叫到七郎。

演義中的楊五郎叫楊春,字延德,楊業的第五子,故稱“楊五郎”,最終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可比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牛太多——當然是虛構的。

《楊家將演義》中,楊家將陷入遼軍包圍,與遼軍血戰,傷亡慘重,大郎、二郎、三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七郎殺出重圍,反被奸臣潘仁美亂箭射死,楊業頭撞李陵碑而死……

楊家將中,只有楊五郎未戰死、未被俘,他削髮假扮僧人逃跑,後跑到五臺山,得到智聰禪師點化,楊五郎決定出家為僧,潛心修佛,還幫五臺山培養訓練了一幫武僧。有的《楊家將》電視劇中,就有楊五郎率領五臺山武僧隊伍幫助宋軍抗遼的橋段。

演義中,楊五郎有妻馬賽英,被稱為五娘,但未提及是否有子女,有的楊家將版本說楊五郎有一個兒子子叫楊宗槐,成為下一代楊家將的成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對於楊家將,我們比較熟悉的都是來自於根據歷史演繹,或者是後人改編的戲劇小說等內容,在楊家有七個兒子跟隨著他們的父親楊業東征西戰,保護宋朝疆域。楊五郎又叫楊延德,在戲曲和民間傳說中,是楊業的第五個兒子,楊五郎在這些兒子之中也算是佼佼者,楊家將中非常出名的,還有楊門女將,但是這也屬於後人杜撰而已,畢竟宋朝即使再不濟,也不至於讓女人上戰場。

楊五郎比起其他的兒子來說,天生一副慈悲心腸,一心向佛,並且十分的沉迷於武學,大有如今人們常說的宗師風範,在戲曲中楊家一門八虎,下場都非常的悽慘。公元983年,宋太宗下令親征遼國,於是就命令楊家軍,潘家軍和胡家軍,三股大軍保衛自己前往遼國,這三股大軍的首領分別就是楊業、潘仁美和呼延贊。一行人浩浩蕩蕩的來到了五臺山,楊業為了這次戰役能夠得勝,於是就上五臺山拜佛求得平安,方丈禪師在楊業臨走之前,曾給楊業算了一卦,結果就是這一卦算出了楊家的下場極其悽慘,於是他就趁機勸解楊業卸甲歸田,老令公婉言謝絕,楊業認為只有以戰止戰才能給天下的老百姓帶來太平生活,當有一天宋國和遼國和解,兩國的百姓和平相處,自己才願意卸甲歸田,禪師見他態度如此堅決,給他留了一句佛謁:金沙灘雙龍會,七子去六子回。楊業聽完沉默不語,因為在他的心中已經默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一場金沙灘戰役,自己的七個兒子只有六個兒子能夠回來,但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

來到戰場上楊家軍驍勇善戰,帶頭衝鋒陷陣,將遼軍打的潰不成軍,蕭太后看到遼軍的頹勢,於是親自來到了戰場上,鼓勵士氣,可是來到前線親自指揮以後,才發現遼軍根本不是楊家軍的對手,於是太后想了一個計謀,那就是假意約定楊家軍來談判,然後一舉拿下。當時這個消息傳到宋國以後,楊業不相信遼國人,認為這就是遼國人的一場鴻門宴,於是楊業就獻出計謀,說自己的大兒子楊延平長得與皇帝有幾分想像,不如由自己的長子假裝皇帝與遼國談判,最後宋太宗同意了楊業的建議。蕭太后也很聰明,沒有親自來到前線,而是命令天慶王代替自己來與楊家將談判。

在金沙灘上,兩軍帶著大批人馬對峙,談判過程中,卻被天慶王識破皇帝是假扮的,於是當即天慶王就下令開戰,楊業立馬命令自己的七個兒子各帶一路人馬分成,三路進攻,這一站從白天打到了黑夜一直打到劉軍的援兵到來,於是楊業立馬命令楊七郎衝出重圍,回到宋軍陣地,請求支援,然後自己帶著剩餘的兒子拼死抵抗,直到整支部隊打的只剩下數百人,也沒有看到援軍過來,楊業最後以死相逼,一頭撞死在李陵墓前,最終全軍覆沒。其實當時楊七郎已經趕了回來,請求主將潘仁美派出救兵支援,但是潘仁美一向與楊家將有仇,不肯出兵,還記恨楊七郎曾經打死了自己的兒子,於是假裝同意了楊七郎的要求,灌醉楊七郎之後將他綁在芭蕉樹上,萬箭齊發穿心而死,至於其他的兒子,也都英勇的犧牲在了戰場上。

楊六郎在亂軍中尋找自己的父親兄弟,最後因為敵軍人數實在太多,寡不敵眾,於是只好退出了金沙灘戰役等待支援,所以最後活下來的也只有楊六郎楊延昭,真的應驗了那句佛偈,七子去六子回。楊大郎因為射死了天慶王,一下子成為了眾矢之的,激起了遼兵的怒意,結果被遼兵亂槍殺死,楊二郎在前往拯救楊大郎的半路,被敵軍砍去了馬腳,跌落馬下,又被千軍萬馬踐踏而死,楊三郎來到了蘆葦蕩,卻被絆倒了馬,摔落馬下被遼兵殺害,楊四郎雖然衝出了重圍,但是又遇到支援部隊,全部陣亡。這個時候的楊五郎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和身邊的幾個親信,一路逃亡,後面的遼兵也一路在追,這個時候楊五郎突然掏出了一個小盒子,這個小盒子是五臺山拜佛禪師給他的,說自己遇到生命危難的時候便可以打開,盒子裡竟然有著一把剃鬚刀和半張度牒,楊五郎立即明白了禪師的含義,於是脫衣卸甲,剃光了頭髮,一路趕往五臺山。

來到五臺山以後,禪師與楊五郎解釋道,雖然你們楊家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是大仁大愛之人,但是佛家講究眾生平等,你們在戰場上殺戮實在太重,最後才落得滿門滅絕的悲慘下場,於是他就勸解楊五郎,全心修佛為楊家積德,保佑楊家的子孫後代。這就是在戲劇之中關於楊五郎的故事,在歷史史書記載中,楊五郎的事蹟非常少,但是也有不少歷史評論家認為,楊五郎對楊家的貢獻其實是十分巨大的,楊五郎也算是宋朝歷史上,一位比較神秘且充滿爭議性的人物,就比如楊五郎出家。很多人認為當時楊五郎戰場剃度就是因為貪生怕死,但是在幽州一戰中,楊五郎冒著槍林箭雨,拼死就出了宋太宗,在宋真宗的時候,宋真宗雁門關打獵被蕭太后包圍,也是楊武郎帶著幾百僧人拼死相救,即使已經身在空門,楊五郎依舊肩負著這一份對於大宋朝的忠臣,在就回宋真宗以後,宋真宗曾幾次犒賞楊五郎回朝,但是楊五郎最後都拒絕了,在山東的某些地方也曾經記載過楊五郎相關的事情,就比如山東的雲梯關守將楊茂,就有很多人認為這個楊茂就是楊五郎的後代,但這只是地方誌的記載,可信度不高,而戰士之中關於楊五郎是否有後代,目前還沒有找到實錘的記載。


吳老師談歷史


楊延德,金刀老令公楊業的第五子,名楊春,字延德。北宋殿前大將,為楊家軍副帥。 年約二十二,武功在七子之上,卻不喜歡戰爭,天生慈悲心腸,一心向佛,浸淫於學武中,大有宗師風範。

父——楊業(金刀老令公)

母——佘太君(老令婆)

兄——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安(延慶);四郎延輝(延朗)、

弟——六郎延昭;七郎延嗣;八郎延順

妻——馬賽英(五娘)

子——宗槐(劉版楊家將)

馬賽英,楊五郎妻,有書稱羅賽英或羅剎女,為原北漢降將石嶺關長眉令公馬信之女,善使九股練索。


大秦國治粟內史


這個問題先不說楊延德有沒有子嗣,我們先來說說楊業,原名楊繼業,北漢皇帝劉崇賜姓劉,繼而改名劉繼業,後來北宋滅北漢,宋太宗惜材給他複姓楊,改名楊業,成為一代名將。公元986年被潘仁美出賣抗遼戰敗,一頭撞死於李陵墓下。

我查閱好多資料,有關於楊業子嗣的文獻非常多,但大多是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改編來的,什麼“七子去,六子回”,“五郎出家”和後來的“穆桂英掛帥”。雖然都被戲劇和影視作品演繹成一段段佳話,但是楊業和其子嗣在歷史上確實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說我們值得紀念和學習的英雄。

但是根據權威史料記載,楊業只有兩個兒子,那就是楊延玉和楊延昭,楊延玉年輕時就隨楊業戰死沙場,而楊延昭繼承了父親楊業的英勇善戰和忠肝義膽,在抗遼的過程中使遼兵聞風喪膽,以至於被遼國人所神話,被看做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故而被遼國人傳說成楊六郎。

所以我認為這個題目就是錯的,因為本就沒有楊五郎,又何來子嗣一說。

本篇僅屬於英子說姓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英英影視


你所接觸到的楊家將,其實基本上都是來自各種演繹版本當中。現實當中確實有楊家將,只不過並沒有演繹當中這麼神話。


現實楊家將的傳奇!

楊家將的第一代是楊繼業,曾經是後漢和後周的大將,一直到了後來歸順了北宋,在這之後順便改了名字為楊業。但是最後因為被奸臣陷害,慘死在了敵方陣營。

不過卻留下了7個兒子,其中最有出息的是楊延昭,也被稱作楊六郎。很多人都以為他是第6子,但是是因為他在抗遼過程當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北宋時期的人們,喜歡把天上的第六顆星稱作是戰星,所以給他起名為楊六郎。至於他的其他幾個兄弟,由於太過平庸,歷史上基本上沒有任何記載。

楊家將最過光亮的也就這兩代了,雖然楊業的孫子楊文廣還算稍微有點名氣,但是相對於父親和祖父來說,還是拿不出手。主要是因為當時沒有大的戰亂,所以沒有表現的機會。

因此從楊文廣開始,楊家將基本上就沒有任何音訊了。很多人說為什麼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這麼多人,為何沒有一個人出來?


其實是因為歷史上的楊家將,只不過是延續了三代。等到北宋滅亡的時候,他的後人早就不知道到了哪裡。

不過天波府確實存在,是由於當時楊繼業的戰功太過顯赫,皇室特別給他建造。小說當中的“武官下馬、文官下驕”,在現實當中也發生過。

不過後來由於戰亂,最初的天波府毀於戰火當中。後來就在天波府旁邊,建造了嚴孝寺,一開始是為了祭奠楊家祖輩,後來就成為了一個簡單的寺廟。

日本入侵的時候,嚴孝寺被毀。一直到了1994年,國家才決定將其重建。所以現在看到的開封天波府,其實是建造於1994年。

演繹當中的楊家將!

既然說完現實歷史,我們就重新來到演繹故事當中。北宋太宗時期,率領楊家軍、潘家軍、呼家軍三路大軍,準備出兵遼國。楊五郎作為楊家將之一,自然要衝鋒陷陣。


當時楊家將作為先鋒部隊,潘家軍留在中軍護駕保航,呼家軍看守糧草。臨走之前路過五臺山,楊令公帶著楊門七子,準備上山拜佛求平安。

五臺山上有一名慧聰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他看出了楊家有滅頂之災,但是又不願意道破天機。雖然勸楊業結甲歸田,但是拗不過其護國之心。

楊業並非貪功好戰之人,只因遼兵屢犯邊疆,不單我大宋子民,就是遼國百姓也是深受其害。楊業唯有以戰止戰,逼迫遼國退兵,為天下百姓謀福祉。若宋遼兩國平息干戈,友好往來,我楊業定解甲歸隱,不問功名利祿。”

楊業的一番話讓慧聰禪師徹底的打消念頭,但是臨走前給他留下一句話:金沙灘雙龍會;七子去六子回。

雖然前句不理解,但是根據後一句的表面意思,楊業以為將會有一個兒子回不來。慧聰禪師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帶著眾人下山。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宋朝佔據了上風,一直到後來遼國的蕭太后出面。她以退為進,以談判的名義,準備邀請宋太宗前往金沙灘談判,準備將太宗與楊家將一網打盡。

當時的楊業看出來了詭計,就極力阻止此事。由於楊延平和皇帝長得比較像,最後就決定了楊延平扮成皇帝,前往金沙灘和蕭太后的使者天慶王談判。

最後談判桌上東窗事發,楊家將被遼軍圍攻。最後楊令公被困之後撞死,七郎回營搬救兵卻被潘仁美陷害,死在亂箭之中。

至於其他幾人,最後只有六郎殺了回來,為躲避潘仁美追責,在家中詐死。

至於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楊五郎,剛開始和楊四郎一同衝鋒,最後兩人被遼軍衝散。楊五郎閃身躲進周圍的叢林當中,但眼看著遼軍就要過來。


此時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在五臺山下山之前,慧聰法師曾經給他一個盒子,告訴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再打開。等他拿出盒子的時候,發現裡面一把剃刀,外加一張度牒。

理解法師好意的楊五郎,立刻削髮為僧,把之前穿的盔甲全部脫掉,立刻轉身就去了五臺山。在山上見到了慧聰法師,慧聰法師告訴他楊家將雖為護國,可惜殺戮太深,才遭此報應。

所謂的七子去六子回,是因為回來的只有第六子——楊六郎罷了。隨後楊五郎潛心修佛,為了避免楊家絕學不會丟失,他傳給楊家子弟之後,又以此為基礎打造了一隊護院僧人。

楊五郎為何出家?

正如之前所說,楊五郎是在危急關頭,躲避遼軍的搜索,才決定剃髮出家。其實在書中的描寫當中,楊五郎也是一位一心向善之人,早就具備了出家的條件。

但是事實上卻是,慧聰和尚是誘騙楊五郎出家。既然說的是演繹,我們再說回原著當中:(楊令公讓慧聰法師看幾個兒子前程)

智聰逐一看過,因曰:“皆當時之豪傑,貧僧何敢妄議?”令公曰:“理貴直言,小可絕無相怪,願禪師明言之。”智聰笑曰:“令公不怒,貧僧方直講冒瀆七位將軍:皆忠國勤王之相,只可惜剛質太露,皆不得善終。七郎君目有變睛,難免箭下之厄;惟有六郎,形貌少舒,可保其爵,然亦一生不得享樂。區區所論如此,惟幸令公見恕。“

……是夜惟有五郎睡不去,自思日裡智聰所相之事,心下猶疑,即批衣起來,密往僧房裡來見智聰。智聰問曰:“將軍不去安歇,來此有何議論?”五郎曰:“小可今日聞禪師之言,甚覺不安,乞指一條活生之路,死不忘恩。”智聰曰:“此乃分定之事,貧僧如何救得?”五郎再三致懇,智聰乃曰:“將軍若要脫其患難,除是高飛遠舉,遁跡林泉,則可以免禍矣。”五郎曰:“禪師之言本是,奈父子相隨,如何別得?”智聰乃曰:“此乃天機之事,汝不宜洩露。”因取過小皮匣一隻,付與之曰:“往常不許拆開,若遇急難極處,方開視之,內有救汝之計,慎勿忘也。”

五郎拜受而去。

其實在所有人當中,楊五郎早就和慧聰法師有所接觸。也正是受到慧從法師的點撥,在生死危機關頭,才真正的看破紅塵。才明白了官場的險惡,才完全的心灰意冷。

所以說楊五郎出家並不是很多人所說的貪生怕死,他真家出現的原因,應該在於宿命一說。其實慧聰法師早就看到他的宿命,才會給他這樣一個錦囊。

楊五郎有沒有後人?

在演繹當中,在前往遼國談判之前,楊五郎並沒有結過婚。之後就出家了,就更沒有結婚的可能了,所以說並沒有留下後人。其實現實當中確實有楊家將後人,而且數量非常之多。

吉林江城楊家後人,本地有一名名叫楊永玖的農民。從家中的族譜當中,他發現自己是楊氏後人。追根溯源是楊繼業28世孫楊榮的後人,最早的祖籍來自於貴州,後來遷到了吉林。

而且家中還出現過很多名人,就比如說曾經的抗沙俄大將楊鳳翔。而且他們家族也經過吉林文物管理部門證明,確實是楊系後人。

在高淳溪鎮有兩處村落——新楊村和楊家村,兩個村子幾千口人,有一半都是楊家將的後人。最高輩分和最低部分之間差了9代,可謂是九世同堂。

不過他們供奉的並非是楊業,而是當年搬家過來的第一任祖先楊千一。不過他究竟是多少代已經不清楚了,他們這一脈所劃分的輩份,是從楊千一這邊開始算,並非是楊繼業。


湖南鳳凰古鎮的楊秀河一家,他們家族當中也有一本族譜,上面記載著自己這一脈是楊家將後人。除此之外,還有熟練楊家將槍法的楊開華老人,如今正為找不到楊家將槍法的傳人而著急。

不過最出名的還是在雁門關下的鹿蹄澗村,他們村子裡面有一座楊忠武祠,裡面供奉的是楊繼業,也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楊家將宗祠之一。現存的很多楊家將家後人,據說都是從鹿蹄澗搬出去的。

楊家將後人分佈範圍很廣,但是由於楊五郎是虛構的人物,無論是在演義還是歷史當中,都未能留下任何的後代。


史之策


導語:楊家將,是中國官方出名的愛國將領集團,近代由於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而馳名天下,如今的曲藝和影視作品更是對楊家將鼎力大舉襯著。


老令公楊業、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別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八姐、九妹,包括燒火丫頭楊排風,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特別是在戲曲舞臺上,這傳奇的一家人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崇高的英雄氣概。“金沙灘”一戰,楊氏兄弟死傷殆盡,接著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蹤。僅剩的六郎依然在為國征戰。六郎死後,他的子孫--楊宗保和楊文廣,仍然是保衛國家的中流砥柱。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楊五郎楊延德


楊延德——一心修佛的楊家將

  

楊延德,金刀老令公楊業的第五子,名楊春,字延德。北宋殿前大將,為楊家軍副帥。 年約二十二,武功在七子之上,卻不喜歡戰爭,天生慈悲心腸,一心向佛,浸淫於學武中,大有宗師風範。


  父——楊業(金刀老令公)

  母——佘太君(老令婆)

  兄——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安(延慶);四郎延輝(延朗)、

  弟——六郎延昭;七郎延嗣;八郎延順

  妻——馬賽英(五娘)

  子——宗槐(劉版楊家將)

馬賽英,楊五郎妻,有書稱羅賽英或羅剎女,為原北漢降將石嶺關長眉令公馬信之女,善使九股練索。

  

  

雖然史書對楊五郎的事蹟介紹很少,但是,楊五郎對楊家的貢獻是最大的。


楊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爭義的人物,有人說:他怕死當和尚。這是沒有根據的,在幽州為救宋太宗他冒著雨點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來,並一氣背了二十里。他難到說怕死嗎?



宋真宗生性愛遊玩打獵,到雁門關外打獵時被蕭太后包圍,差點掉性命,是楊五郎帶幾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宋真宗為此感激不盡,幾次犒賞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絕,宋真宗為答謝救命之恩頗費了一番心事。


無奈,在楊五郎歸天后,朔了一尊鎦金銅像以示再造金身,才了結了心願。

  


正是因為楊五郎在史書的記載很少,才使的五郎的傳說越傳越神,家譜裡也說五郎“削髮為僧成仙”。楊五郎的確在出家後很少活動,因為,他肩負著保護楊家後代的重任。


楊五郎的後代


說法一:在山東的雲梯關守將楊茂就是楊五郎的後代。當地的地方誌就有記載。

說法二: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五郎的兒子宗槐就在此地延續香火。


結束語:史書上的楊家將究竟是甚 “楊家將”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歷史傳奇故事。楊家不僅男性上戰場,女性也是不遑多讓。穆桂英掛帥,百歲高齡的佘太君掛帥,讓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沸騰。這些鮮活的人物在我們心目中就像實在存在的人一樣,使人懷想,使人敬重。


路之意


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是沒有楊五郎的,只有三代人,楊業是開端,楊延昭是巔峰,楊文廣是尾聲,三代後楊家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這樣一個虛構人物的後代自然不可知了,留下的大多都是傳說罷了。


楊五郎存在於小說之中,我們就聊聊小說楊五郎的故事。

小說、戲劇的楊五郎是金刀老令公楊業的第五個兒子。

當初宋太宗親自去征討遼國,楊家軍為先鋒戰隊,打得遼軍節節敗退。敵國蕭太后想出了一個陰險的法子,假意和談,想要一舉擒拿宋太宗和楊家將,但楊業知道蕭太后的計謀,就勸服宋太宗不要自己親自去談判,讓他的大兒子代替他去金沙灘和談,奈何天慶王識破了假宋太宗的身份,就下令開戰,楊家軍拼死突圍。

但還是抵擋不了漸漸增多的遼軍,楊業就讓自己的第七個兒子去請求增加援兵,但因為主帥潘仁美與楊家有仇,不肯派兵去救援,還記恨楊七郎打死了他的兒子,就設計讓楊七郎喝醉,然後把他綁在芭蕉樹上,讓他受盡萬箭穿心而死。 楊業也因為沒有等到援兵而最終全軍覆沒,他也不願受辱,就撞死在李陵墓前。

楊大郎因在遼兵前面射死了天慶王而被他們用亂槍挑死。楊二郎因為想要救自己的哥哥大意輕敵了,敵軍砍掉他騎的馬的手腳,讓他摔下來被馬踩死了。楊三郎沒有逃跑成功,在蘆葦旁被遼兵殺死了,而楊四郎則在半路被敵軍攔截抓獲,部下都被殺死了。



楊六郎衝出了敵軍的包圍,雖然有心想要救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但是遼軍太多了,他沒有辦法再去殺敵,只能退出了金沙灘再做打算,可潘仁美並不打算放過他,追究他的戰敗之罪,想要殺死他,所以他設計在家中“炸死”,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而楊五郎則因為當初曾和家人一起去過五臺山,那裡的智聰禪師給了他一個盒子,讓他在有生命危險的時候才能打開,所以他甩開了敵軍之後就打開盒子,裡面有救他性命的法子,他脫掉他的戰甲和頭盔,把它們都掛在樹上,然後用剃刀剃光自己的頭髮,扮成一個和尚就往五臺山方向走去了。

他到了那裡之後,智聰禪師跟他說,雖然你們楊家對江山社稷有功勞,但是你們身上揹負的殺戮太重了,就會有滅頂之災,所以楊五郎需要出家修佛,減輕自身的殺戮之氣。

但他沒有因此就出家了,而是養完傷之後回家,打算將自己的兒子還有其他楊家後代都帶到五臺山上去,這樣就可以避免奸臣們的陷害了,保護了楊家的後人,而且留在楊家的餘太君害怕其他壞人得知家譜中的楊家後代都還活著而去殺害他們,就決定修改楊家家譜,讓他們找不到楊家後代在哪裡。

楊五郎回到五臺山上後就出家了,但他也不想自家的武術就此失傳,就將武藝教給了楊家子弟和想要學習楊家武術的僧人。

所以他後來還帶著這些人去救了被遼軍包圍的宋真宗,救完以後就帶著他的後代和僧人又回到了山上去,這也能看出楊五郎至始至終還是心繫社稷、忠君愛國的人。


夏目歷史君


沒有揚宗保就有揚文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