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到哪裡當官,都不要他?

Anne_心語


孔子周遊列國去找工作,為什麼各國國君都不用他?



孔子懷著治國平天下的夢,從五十幾歲開始,帶著弟子們去了很多國家,比如衛國齊國陳國宋國楚國等,這些國君對他算是很客氣,但基本上把他當成是重視人才的象徵,而沒有重用他。也就是說,孔子是各國國君的花瓶,是敬而不用。孔子最後也只能返回魯國,做了魯國的國策顧問,做一些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

那麼,是孔子的能力不行?還是各國國君眼光不行?還是儒家的治國理政思想不符合春秋時期的形勢?

首先,孔子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很強。孔子極為好學,博覽群書,且有深刻地思考。二十多歲就已經成為當時知名學者,齊國國君到魯國來,還專門與孔子探討問題。孔子三十歲左右去齊國,曾經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說,很受齊國國君的青睞,甚至想給他一塊封地做官,不過後來有人從中作梗,孔子擔心生命危險,帶著弟子們逃回來。


雖然孔子在齊國一無所獲,但說明孔子是很有政治能力的。

孔子在四十八歲時,做了中都宰,僅用一年時間,就把這地方治理成模範縣。後來不斷升官,從小司空到大司寇,再到代理宰相,這說明孔子很有能力的政治家。從他在齊國和魯國的外交爭端中的優異表現來看,孔子還有傑出的外交才能。只是因為他觸動了魯國三桓的利益,被迫離開魯國,帶了弟子們周遊列國,想實現他的恢復周禮天下大同的夢想。

在衛國,孔子不受重用,那是因為當時衛國國君沒時間和孔子談事情,他忙著和彌子瑕搞同性戀,而且還得罪了孔子,孔子生氣走的。

在陳國,陳國國君對國政根本就沒有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考古和文化,對孔子根本就不重視。

在楚國,孔子差一點就被封為大官,最後還是國內勢力的阻撓,夢想破滅。


從孔子的遭遇來看,第一,孔子遇到的國君,基本上都是混蛋,

第二,每當孔子就要成功的時候,總有人搗亂,

第三,孔子的脾氣很不好,一不高興就辭職走人。

這三個方面,是孔子在各國不受重用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孔子缺少點情商,缺少點運氣。

但,這並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孔子的復古的主張,與春秋末期的禮崩樂壞的現實格格不入。用司馬遷評價孟子的話說,就是拿方形的木頭,往圓孔裡面插,這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要求德治,夢想實現天下大同。但春秋末期,一切的規則早已經被打破,周天子也就是個傀儡,各諸侯大國都想爭霸,小國想著怎麼保存自己這個時代,是陰謀的時代,更是強權的時代,誰要是搞仁政,搞德治,搞那一套周禮,結果就是死。

宋襄公和楚國打架,宋襄公還遵守古代戰爭之禮,然而楚國早已經打破了潛規則,一箭偷襲就搞死了宋襄公。所以,誰再遵守禮,誰就是傻子。

所以,各國國君都是現實主義者,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怎麼生存下去,而不是孔子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所以,從本質上說,孔子不受重用,是必然的。孔子的學說,適合統一的大一統的帝國,而不是諸侯林立的春秋戰果時代。


好玩的國學


孔子的一生是跑官要官的一生。他周遊列國,兜售治國理政的方法,終“為權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笑,為暴民所欺負”,“惶惶如喪家之犬”!


為什麼會這樣,咱們用幾個小事實說話。

孔子曾受魯昭公的禮遇,但在魯昭公被家臣圍攻之時,孔子及其弟子沒有任何表示,後來魯昭公逃到齊國去避難。

魯國大亂,孔子就去了齊國。但他不是去幫助魯昭公復國的,而是當了齊卿高昭子的家臣,以求得與齊景公交往的機會。

沒想到被齊相晏嬰揭了老底,沒得到重用,又回到了魯國。


孔子在魯國從政失敗,流竄各國跑官要官,第一站是衛國。衛靈公盛情接待孔子,衛靈公的寵姬南子甚至和孔子曖昧。

但後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立即就帶著賢徒們離開了衛國。

食人之祿,卻不忠人之事,請問儒家們所看重的義和臉呢?你就是養幾十條狗好幾年,你遇到壞人,狗也不會全丟下你跑了啊。


這樣喂不熟的白眼狼,換你是君主,你願意用他嗎?


猛哥厲史


原因很多:

1、孔老二學說不能強國強兵。

2、孔老二學說不能富國富民。

3、孔老二的假仁假義在春秋戰國沒有用。

儒家,跪舔權貴,撈官揩油。

孔老二:蔑視女子,輕賤平民,跪舔權貴。

孟子:嘴炮無實,虛言正氣,酸腐自雄。

朱熹:狂妄無知,要滅人慾,餓死事小。

王陽明:困於心,內求無得。

腐儒是華夏千古毒瘤!

腐儒理論從一出現就是破產的: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百家爭鳴,腐儒理論之是其中最垃圾言論之一,腐儒言論屬於下三濫的三無產品:

1、無師自通編造的上古禪讓,自己刪除篡改附會編造歷史,以此來支持自己的垃圾言論。

2、無人承認其有思想,被諸子百家及民間高人嘲笑,孔老二在自己的時代就是喪家之犬。

3、無人願意用其垃圾言論,孔老二週遊天下,遊說72國國君,沒有一個正眼看孔老二的。

腐儒妄圖復古奴隸制:

儒家:君臣父子。真權貴,假仁義。

腐儒的假仁假義就是垃圾:

腐儒的仁,同一階級同一待遇,是標榜剝削的合理化。

腐儒的義,民交稅參軍是義務,貴族享樂受尊敬是權利。

孔老二是個被高估了的不學無術的偽君子,官本位思想的忠實粉絲,貴族階級的走狗,跪舔當權者的舔狗,蔑視女子、輕賤平民的混賬而已。

腐儒追求的是做官,腐儒都是官迷,孔老二遊說72國君主的目的就是忽悠個官噹噹,做偽君子,滿口的假仁假義是腐儒的畫皮,復古奴隸制、教人做狗做奴隸是腐儒的真面目。

孔老二是華夏千古毒瘤:

孔老二本身就是罪人,刪除篡改歷史。

腐儒是反動的,妄圖復古奴隸制,腐儒是殭屍還魂,臭不可聞。

孔老二是個二貨,整天宣揚讓人怎麼做狗做奴隸。

孔老二是奴隸主的代言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腐儒都是偽君子,騙別人做奴隸,他自己做官耍嘴皮子。

腐儒是華夏千古毒瘤,禍害華夏兩千年。

腐儒爛嘴治天下。

孔老二其實只是個失敗的投機者:

孔子厄於陳蔡,被當地人評為“喪家之犬”。

到楚國被楚狂人鳳歌嘲笑。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喪家之犬!喪家之犬!

孔老夫子曾經周遊列國,見72國國君推銷自己的腐儒理論,可惜都不招人待見。

當然,子見男子(南子)這事咱不能深究,畢竟,孔老夫子除了高大,他其實並不是小白臉。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垃圾話一大堆,把老子給聽煩了。

老子打斷孔子,對他說:老二呀,你那些話都是死人說過的,說那些廢話有毛用?趕緊回去洗洗睡吧。











用戶1789621402868715


首先這個前提是錯的哦,孔子曾經在魯國做司寇,三個月政績斐然。後因國主淫逸。辭官而去。曾經齊景公也問政於孔子並且準備重用孔子,後被宴嬰勸阻。孔子有才,但是很多諸侯國卻不重用他,這是為何?我將用關鍵的語言進行分析,就不多做累贅的陳述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懼怕孔子的影響力。

自古以來,君主最怕的是臣子功高蓋主,臣子的威信如果超過君主,很容易軍權旁落。孔聖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很多位列諸侯各國擔任要職,且深受尊師重道思想的影響,這麼重要有影響力的人,不管到哪個國家,對君主來說都是一種威脅。

第二,抗拒孔子的禮制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與禮,其中的禮制思想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朝中的繁文縟節。諸侯勢大,挑戰周天子的權威本來就是以下犯上,違背孔子的思想,如果你是君主,你會留下一個與自己志向違背的孔子嗎?孔子維護周朝禮制,而諸侯做的就是以下犯上的事。

諸侯爭霸四分五裂的周朝

第三,孔子的治國思想不適合目前的政治需要

孔子的治國思想的以德治國,輕法制。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明孔子謙虛,但孔子並不是那麼大度的人,很難容忍與自己違背的理論其中特別是法家思想,法家代表與儒家代表總是互相嫌棄,法家認為儒家空談仁義,儒家認為法家專制血腥。但是春秋晚期是一個變革的時期,是法家思想大展光芒的時期,主張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適合諸侯的政治需求,動盪的社會也需要法家的理論治理國家,而孔子的儒家學說理論,更適合太平時期。而不是動盪的春秋戰國年代。

第四,孔子心中的大抱負導致他辭官。

如果說只是隨便安排一個職位給孔子的話,相信很多諸侯都可以做到,但是孔子的抱負不僅於此,孔子想要實現他的政治理念,讓一個國家作為他理論的試驗品。所以不會屈居,不會放棄自己的標準,子貢也說過,老師的思想博大到了極點,所以沒有國家能夠容納老師。所以他勸孔子降低標準,但孔子卻說子貢眼光短淺。

子貢

總結一下就是孔子的理論思想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是理想中的政治思想與當時的社會情況是相違背的。但孔子創辦私學,有教無類。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他的儒家思想也在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朝

這是我的個人看法,歡迎補充!喜歡歷史的可以關注下,一起探討。


老劉品讀歷史


一個跑官要官的廢物,真當大家傻啊,處於戰國時期,誰用他的學說治國,誰傻,他的學說只適合大一統情況下,統治愚民的,一有外敵,就完蛋,亡國完種的那種。


醋酸了


因為,孔子只重說教,不重踐行,所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出生的年代又是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都危機四伏,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需要的是實力,需要的是;富國強兵,顯然孔子的說教不行!當時各國需要的是,變法圖存,而孔子思想,只適和盛世說教,忠君愚民,不適合富國,不適合強兵。


微博愚公2017115


孔子思想學說是治國安民之道,而非攻城掠地、成王稱霸之術,而春秋戰國時期,周王衰微,諸侯爭霸,仁義忠恕等儒家理念不符合君主們野心勃勃的需求。由於孔子沒有能夠長期擔任高官,治國平天下,所以一些人就抓著不放,誇大其詞,評說他的學說一文不值,人品也是一地雞毛。

不要忘了一個事實:自漢武開始,兩千年中絕大多數時間段裡都是尊孔的,各級教育主要教材都少不了儒家經典;大多數年代裡,儒家學說都是官方主流理念;在中國及東亞大地上,孔夫子一直受到尊崇。至今,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還有致敬孔子的孔廟,除了宗教之外,可以說沒有第二個中國人或任何國家的人,受到如此普遍長久的尊崇。

只是從清末開始,受日本人的影響,一批知識分子,尤其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書生,開始把貧窮落後歸罪於儒家和孔子,甚至歸罪於漢語。從他們開始,許多國人竟然忘了(或根本不知道),在秦——清之間的約20個世紀中,除了清末的一個多世紀之外,中國一直領先於歐洲,許多時間裡甚至是世界上最為繁榮發達的國家。

在儒學最為昌盛的宋朝,發明創造最多,四大發明之三出於此期。國家弱、國土小的南宋雖然不強大,但卻是真正的富甲天下。一個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南宋首都臨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為富庶的城市。當時臨安府九縣上戶口的人就有124萬,而此時歐洲最大城市威尼斯僅10萬人。

近一個世紀中,對孔子的批判和抹黑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正常認知,但這些批判基本都是為了一個什麼目的,而硬拉孔子作為替罪羊而已,要麼對他的話斷章取義,要麼把他就事論事的一句話放之四海,如果這樣去評論一個人,那世界上就根本沒有好人,更不用說偉人。

例如因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句,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冒犯了現代中國一半的人口,卻極少有人先搞清楚孔子當時的具體情況,幾乎沒有人設身處地地想到這不過是針對具體人的一句氣話而已。而且,即使孔子有些歧視女人,這在男權時代也見多不怪。現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仍然男女同工不同酬,女人結婚後要改用夫姓,實際都是男權時代的特徵。

這裡的難養無非是由於具體原因,針對具體人,發個感慨而已。這讓我們不由想起全國人民學習背誦的那首詩詞中,竟然有大無畏的 不許放屁,這肯定是針對具體人具體事,誰也不會推而廣之地去理解。所以,也不易對孔子因一事對一人而發的牢騷,推而廣之,再無限上綱。

另一句經常被批判的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據《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孔子說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這樣的話本來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但好事者們為了批孔,做出了另一種解釋,那本不是孔子的問題了,但卻讓億萬中國人長期誤解,乃至批判孔子。

兩千多年前就事論事的某個觀點或某句話,今天即使平心靜氣地去看,也肯定經常會有不同理解,甚至完全相反的認識和理解。在一個特殊情況下,尤其在激動時針對某個人的一句話,更不能作為一個放之四海的普遍觀點去評論。至於為了特別目的,故意去歪曲孔子的話,那就根本沒有不可以“發現問題”的話了。

與孔子有關的另一個曾經被廣泛接受卻不自知的滑稽高論是:以儒學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封建中國(秦清階段)貧窮、落後、愚昧、黑暗,真是大睜著眼睛胡說。歐洲古代最強盛的古羅馬帝國與秦帝國不在一個層次,打遍歐洲的亞歷山大與漢武帝的勢力不可同日而語,千年的黑暗中世紀就更無法與唐宋元明時期的中國相比。貧窮落後愚昧從何談起?孔子和儒學的罪過又從何談起?

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封建”的正確含義是“封”土“建”國。從中國歷史上看,可以稱之為“封建”社會的應該只有周朝的前幾百年,而秦—清時期幾乎是封建社會的反面—中央集權國家。因此,“封建制度” 一詞是某些人對待我優良傳統和輝煌歷史的指鹿為馬式錯誤命名。

由此還產生了更為荒唐的一批名詞:封建專制思想,封建殘餘,封資修等等。而且這個錯誤地近乎滑稽的命名竟然流行了幾十年,且至今還仍然被一大批老腦殼在使用,也只能用可笑二字一言以蔽之了。


無中生有hz


可憐的孔子思想體系結構,生不逢時。復辟奴隸制不得人心,天生仲尼無用而離世。

奴隸制徹底崩潰,新興的地主階級不買他的賬。逆歷史潮流而動,用他當官,此國必將滅亡。所以,他到處碰壁。


海闊天空146023514


孔子是個迂夫子,甚至胡塗,不是當官的料。

有人提出為了把國家治好,必須殺掉壞人。孔子說:你為了把國家治理好,怎麼能殺人呢?只要你想把國家治理好,百姓自然好起來。

有人請教如何治理盜竊犯?他老人家說,只要你自已不貪求財富,就是鼓勵老百姓去偷盜,老百姓都不會去盜竊的。

有人檢舉自已父親偷羊,孔子認為此人作得不對。他認為應該‘’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他這是知情不報,觸犯法律啊!

像這樣迀腐之人能當官嗎!


辛福先


首先,不是“孔子到哪裡做官,都不要他”,而是孔子在各國都得不到重用。如果瞭解孔子的一生,就知道其中的區別就在於,孔子得不到重用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時運不濟。

孔子的一生有兩次離開魯國,第一次是在三十五歲,第二次是在五十五歲,你所說的“孔子為什麼到哪裡當官,都不要他”,應該是孔子五十五歲周遊列國的事情。

第一次,被迫離開魯國

孔子三十五歲時,是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這一年魯昭公攻打季孫氏,由於季孫、孟孫、叔孫都是魯桓公的後代,而且三家實際上掌握了魯國的政權,所以聯合反抗魯昭公,魯昭公兵敗後投奔齊國。

由於魯國動亂,孔子不得不帶領弟子到齊國避難。到了齊國後就做了高昭子家臣,並通過他進見了齊景公。

於是,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而齊景公也很讚賞孔子,並且想把“尼溪”封給孔子,但受到了晏嬰的阻止。

晏嬰說:“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見《史記》孔子世家)

從晏嬰的看法中我們就能理解當時世人對儒者的態度,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儒者能說會道,不遵法度,靠遊說求官,太過重視繁文縟節等等。

所以齊景公也對孔子說:“吾老矣,弗能用也。”

後來,有齊國大夫揚言要殺害孔子,於是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

第二次,孔子主動離開魯國

從三十八歲到五十五歲孔子一直在魯國,而且後來受到了魯定公的重用。期間,孔子從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最後執掌相事。

由於魯國文事武備都得到大治,引起了齊國的畏懼。齊國於是選了八十個美女,穿上華麗的衣服,和三十四匹馬一併送給魯國,安置在魯城城南。

魯國的季桓子非常喜歡這些禮物,穿上便服再三前去前去偷看,還帶著魯定公出遊。後來,魯定公荒於女色,怠於政事,多日不聽朝政。孔子非常失望,於是離開魯開始了十四年的周遊列國。

在這十四年中,有和魯定公相似的情況。比如,衛國衛靈公年老,懶得處理政務,所以不重用孔子。(靈公老,殆於政,不用孔子。見《史記》孔子世家)

還有像齊景公一樣,要封地給孔子但受到阻撓的。比如,楚昭王想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土地,但楚國令尹進言說:“周文王開始時只有五十里封地,最後就能稱王。如果給孔子七百里土地,又有眾多賢能子弟輔佐,這對楚國有害。”後來楚昭王打消了分封孔子的想法。


所以,孔子之所以在周遊列國都得不到重用,和魯定公的情況是類似的。畢竟,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樣,孔子所理想中的君主在歷史上都是很少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