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姓屈,孟姜女不姓孟,叫人不能叫他的名,這都是為什麼?

今天呢,咱們說說咱們的姓氏和名字。最早的時候呢,人們是有姓又有氏,現在咱們是有姓無氏。首先來說,秦朝時候這個姓啊,不同於我們現在的姓,我國漢代之前是有姓也有氏。姓和氏呀,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姓是一個種族號,比如皇帝一族姓姬,他這一脈都姓姬,氏呢,就是它的分支。比如說皇帝的一族有一個分支被分封到了魏國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分支呢,就以魏為氏,這樣呢,就區別其他同姓的炎黃子孫啦。最早的時候,這個姓呢,標誌有共同的母系,因為過去母系氏族社會嗎,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那陣也沒有DNA驗證,哈哈,起一個別婚姻的作用。而古代的貴族男子,不稱呼姓,舉一個例子啊,屈原,屈是他的氏,屈原姓羋,唉,就是羋月的那個羋。同時期的楚懷王,熊槐,楚懷王也姓羋,熊是他的氏,他們都和羋月是一家子。所以,那時候,女子稱呼姓就特別的重要,氏同、姓不同的人,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的人不可以通婚。古代的書籍當中啊,記錄了很多類似的話。“禮不娶同姓”,“同姓不婚,惡不殖也”意思就是別近親結婚,啊,有遺傳病。

屈原不姓屈,孟姜女不姓孟,叫人不能叫他的名,這都是為什麼?

屈原不姓屈,姓羋

在先秦時期啊,女子主要通過加前綴和後綴來區別,其中了一個常用的辦法,就是排行姓。比如說吧,伯姬、叔姬。伯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還有的說呢,孟仲叔季。那“孟”呢,就是老大。這是加前綴的,還有加後綴的,比如孟姜女的“女”,孟姜女中間的這個“姜”是他的本姓,“孟”呢,是她的前綴,“女”是她的後綴,是姜姓人家一號的女生。哎,所以叫孟姜女。說白了呢,就是姜家的大閨女。

屈原不姓屈,孟姜女不姓孟,叫人不能叫他的名,這都是為什麼?

說完姓氏了,咱再說一說這個名字。誰的名字?不是誰的名字,就是名、字。一般的來說呀,您還真沒名字。啊?這麼大人,我沒名字?哈哈,您光有名,沒有字。現代人呀,光起名,很少有人字什麼。

《禮記》裡邊說了,四書五經嗎,詩書易禮春秋,“幼名冠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呀,生下來,得起一個幼名兒,小名兒,乳名兒。父母得給起一個這個名字。等到20歲了,就要挽起頭髮來啦,不梳抓笄啦,戴上象徵成人的帽子,就為冠者嗎,由父母鄭重其事的為他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那個名叫字,或者叫表字,表示的表。就說這孩子呀,“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複稱其名,故冠而加字”。

屈原不姓屈,孟姜女不姓孟,叫人不能叫他的名,這都是為什麼?

到20歲啦,這孩子就變成大人啦,可以做父親的年齡啦,其他的人呢,對他表示尊敬,把他當個大人看,就不能叫小名兒啦,三梆子、二狗子、小虎兒、小二兒個,這都不能叫啦。古代平輩兒之間,或者一般關係的長輩對晚輩,都用字來稱呼,表示尊重。家裡起那小名兒不能叫。如果自己稱呼自己,就用名。字雖然是自己的,但那是給外人稱呼自己預備的,自己沒有管自己叫字的。

咱舉個例子說吧,這麼說有點亂。劉備、關羽、張飛,可以稱呼諸葛亮為孔明,諸葛亮自己呢,只能自稱為亮,不能稱為孔明。那麼那幾位呢,也不能稱其為亮,以示尊重。哈,一喊諸葛亮“亮亮過來。”那就到幼兒園了就。

屈原不姓屈,孟姜女不姓孟,叫人不能叫他的名,這都是為什麼?

另外名和字之間呢,還要有不同的功能,“名以正體,字以標德”。嬰兒自打出生的時候,父母呀,長輩呀,沒法斷定這個孩子將來有多大出息,是個什麼材料,怎麼個個性,以後的道德修為,這都不知道。一般呀,起的名兒都比較寬泛,什麼玲兒呀,靜兒呀,嘿嘿。等到孩子長大啦,到了弱冠之年,看他這個個性,天賦異稟,差不多就能看出這孩子怎麼樣了。這個時候再給他加這個字,又叫表字,就是表揚的意思,敦促,誘導,勉勵。咱平常人不也說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般這孩子十幾歲啦,這世界觀人生觀基本就形成啦。現在,初中的時候,這孩子就差不多了就。

原來有句話呢,叫“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就是說呀,要知道這人名兒是什麼,就能揣測他這字是什麼;要知道字什麼,也就知道這人的名。這兩者是相互附和的,相互襯托。名和字呢,相互補充,或者呀,相互成映,或者相反,或者相關,或者相近,或者相延,反正得有點聯繫。

您比如說吧,杜甫,這是詩聖呀,字子美。尊敬他就得喊子美。古代的這個“甫”,就是對男子的美稱,又“子美”嗎,唉,擱一塊兒倆美。韓愈,唐朝的,八大家之一,字什麼呢?字“退之”。韓愈的“愈”是“過“的意思,過來過去那過,所以呢,字“退之”,就得往回倒點兒。你過嗦兒啦,就得往回倒點兒,“唉,倒倒,打滿了。”這是到了停車場了,哈。岳飛,字鵬舉,你不得飛嗎?大鵬一樣給你飛舉,走~,飛的高高的,大鵬展翼三千里,您想這多大個兒吧。孔丘,字仲尼。孔子是生於山東曲阜附近的尼山,又叫尼丘,唉,丘和尼,這是相補的關係,那仲呢,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有個仲字兒。杜牧,字牧之,這就是相延的關係;文學作品裡也有,金庸武俠小說裡,楊過,字改之。有過錯,楊過嗎,字改之,改啦。

屈原不姓屈,孟姜女不姓孟,叫人不能叫他的名,這都是為什麼?

還有更奇怪的,有的人呀,名和字都一樣,完全相同。顧炎武在他的這個《日知錄》裡就說啦,“名、字相同起於晉宋之間。”比如說晉安帝諱德宗,字德宗,唉,諱就是名呀,皇帝的名叫諱,這位叫司馬德宗。晉完了是宋齊梁陳,宋,蔡興宗,字興宗;齊,顏見遠,字見遠,啊,等等吧。到了唐朝的時候,這種名和字完全一樣的,尤其的多。唉,有點特立獨行的勁頭兒。

另外名和字之外呢,還有號。名、字呀,一般都是父母師長給的,自己不能隨便的更改,這樣呢,對長輩不是很尊重。但是呢,號,是朋友送的,外號外號的嗎,或者自己給自己取的,可以自由的發揮,也能體現出自我意識,就跟起個網名似的,只要你願意呀,叫什麼都行。您瞧蘇東坡了沒,東坡呀,既不是名也不識字,而是號,蘇東坡是姓蘇名軾,字子詹,號東坡居士。這下您明白這個姓氏和名字的卻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