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來貴州,乘遊艇到湖上釣魚;來貴州,品冷水魚吃綠色米。”這是貴州大學生態漁業團隊領銜人姚俊傑教授發在朋友圈裡的一句話。貴州省湖庫資源豐富,冷水資源豐富且水質好、汙染小,土著漁類種質資源多、品質好,擁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發展生態優勢,但貴州省漁業生產方式落後,漁業發展相對滯後。“發展生態漁業是我省實施大扶貧、大生態戰略行動的有力抓手,幫助省裡發展湖庫大水面生態養殖、稻田養魚、冷水魚健康養殖等生態漁業就是我們團隊的主攻方向。”姚俊傑說。

今年3月,學校牽頭成立了由動物科學學院姚俊傑教授領銜,水產養殖專業及相關教授組成的生態漁業產業團隊。他們在緊抓教學科研的同時,結合本土實際,研發種養模式和技術手段,為企業和農戶傳經送寶,不斷實現生態漁業、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無縫彌合,書寫貴州“水淨魚鮮民富”新篇章。


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

夏季的湄潭,翠綠蔥鬱,層巒疊嶂包圍著的稻田裡蘊藏著勃勃生機。在湄潭縣的貴州大學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裡,姚俊傑指著連片的稻田,興奮地說“我們的初心就是幫助老百姓實現‘千斤稻、萬元田’!”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位於湄潭縣的貴州大學稻田綜合養殖示範基地

“稻田養魚原本是很簡單的技術,每年各家各戶老百姓插完秧後,都會放點魚苗進去養來吃,但是量不大,所以老百姓沒有把它當成一個產業,而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它發展成一個有效益的產業,幫助百姓富起來。”姚俊傑表示,稻田綜合種養作為生態漁業發展的重點,從最初的“稻田養魚”到“稻田綜合種養”優化了水稻和水產品的種類和品質,發生了質的改變。

怎樣讓稻田養魚的產量提高3倍?用什麼方法,一畝稻田養小龍蝦可以多賺5000多元?一畝稻田該養多少鱉才能達到最佳效益?生態漁業產業團隊著眼老百姓最棘手、關心的問題,將技術直接送上門。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他們不僅為農戶規模化、產業化稻田養魚具體操作提供埂修整技術、魚溜魚溝開挖技術、進排水口設置技術、防逃技術等稻田工程技術,同時也對稻田養魚模式進行再創新,引入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引入經濟價值更高的水生動物河蟹、蝦、泥鰍、黃鱔、鱉、兩棲類動物-蛙和禽類動物-鴨等,進行科學養殖,通過“稻+N”,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姚俊傑教授與當地農民

在團隊的努力下,湄潭縣這個示範面積1500畝的基地通過“稻+魚”、“稻+蛙”、“稻+蝦”等多形式稻田綜合養殖形式,產值已基本達到10000元/畝,為全省稻漁綜合種養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示範,帶動農戶800餘人,帶動貧困戶20餘人,增加就業崗位12人。湄潭示範區實施單位、貴州飄香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紀鎮劍表示,“姚教授團隊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好技術、新思路,幫助我們更加科學有效地實施技術管理,稻田水質及稻米品質得到了很大程度提升,示範區稻田經濟效益也大大提升。” 由團隊提供技術支持的貴州滿地金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優質漁米評比推介活動上榮獲獎項。“通過‘校、企、地’有機結合,形成一套高效、可複製、可推廣、簡單易行的技術體系,助力脫貧攻堅,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姚俊傑說。

在錦屏縣集中力量,對適合稻田養殖的品種“花背鯉”進行深入研究,為推進稻田魚品牌打下了夯實基礎;在平塘縣大塘鎮開展稻田養魚、稻田養蛙、幫助勝安村集體經濟建設垂釣休閒漁業區;在龍里縣小龍蝦養殖基地,通過技術攻關及配套技術集成,在80畝水面實現250萬年產值、畝產3萬餘元……

團隊在湄潭縣、錦屏縣、餘慶縣、開陽縣、正安縣、龍里縣、赫章縣、鎮寧縣等建設的共9個“貴州大學生態漁業示範基地”都一一曬出了助力脫貧攻堅的“成績單”。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今後,團隊將會繼續與多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展開合作,提供技術支持,連接周邊農戶,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同時,將繼續在遵義市、黔東南州、銅仁市等地區繼續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打造稻、漁產品品牌。


澄源正本 水淨魚鮮

“姚教授,感謝您!多虧了您給我們設計的養殖方案,現在我們的魚產品終於高品質進入貴陽啦!”這是赤水市月亮湖生態漁業公司總經理袁德給姚俊傑發的信息。

過去,我省的漁業養殖由於大多采取網箱養殖的形式,對水體的汙染和危害很大。2018年5月起,貴州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大力發展生態漁業決策部署,全域拆除網箱養魚,全面推行不投餌、不施肥的“人放天養”方式,確保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不管湖庫養還是稻田養,安全環保就行;無論養魚還是養蝦,百姓好吃、農民好賣就行!有了好水才會有好魚!”姚俊傑笑言。利用水庫、湖泊、江河等養殖水產品的“大水面漁業”也是團隊服務我省漁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水庫的漁產力調查與評估就是重要環節。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團隊成員在錦屏縣向水庫投放魚種

“我們團隊通過對赤水月亮湖進行調查研究,評估該湖區魚產力的狀況,設計了魚類放養的種類、規格等。目前,月亮湖生態漁業公司按照我們提供的方案實施開展生態放養,做得挺好!” 自團隊成立以來,

姚俊傑帶著成員和學生為兩湖一庫百花湖、烏當區魚塘、岑鞏縣魚塘等進行魚病檢測及水體環境分析,提供有效解決方案;對高新區麥架河等水體進行水生態治理,治理青苔繁盛的水體狀況。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團隊在貴陽市高新區湖泊進行漁業資源調查和水生態修復

左三為姚俊傑教授

需要提供多少水生生物供魚生存生長?餌料數量種類到底有什麼規律?貴州所處海拔較高,屬於高原水庫,沒有成熟的參考樣本,因此在具體技術推廣期間,很多生態農業公司和農戶經常會碰到無法自己解決的養殖技術難題。團隊裡的代應貴教授表示:“解決這些問題,同樣也適用於貴州省的大多數水庫、湖泊,為更多企業和農戶提供參考,促進我省湖庫生態漁業的發展。”

為保護生態,全省進行了河道水庫清理整頓,部分水產養殖也從河道、湖泊轉向池塘養殖,如何在池塘養殖中提高養殖規模也是團隊面臨的問題。姚俊傑介紹,“山地循環水養殖”的優點是佔地少,綠色環保,投入相對較少,產出效益高。姚俊傑表示:“目前團隊正在跟貴陽市水產站、一家企業研發適宜與貴州山地的立體循環水養殖方式,經過前期試驗、運行,現正在建設新的基地,準備擴大養殖規模。”

實現“魚翔淺底,水清岸綠”是團隊不斷進行科研的動力。目前,團隊已與貴州省水投集團簽訂合作協議,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所及東海所、華東師範大學、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解決貴州生態漁業發展中的一些技術難題。


授之以漁 提質增效

“對於小龍蝦的養殖,我在技術上一直有很大欠缺,尤其是在小龍蝦蛻殼期間飼料的把控上更是摸不著頭腦,這次聽了周老師細心的講解,收穫滿滿!” 學員嚮明榮興奮地表示。今年8月,生態漁業產業團隊姚俊傑教授、周賢君副教授到福泉市為當地農民作技術培訓,講解了小龍蝦的由來及發展趨勢、小龍蝦的生物學習性、小龍蝦養殖關鍵技術及管理以及常見疾病的防治等知識。為農戶送知識、送技術, 團隊的足跡遍及龍里縣、丹寨縣、岑鞏縣、鎮遠縣、修文縣、息烽縣、印江縣等多個鄉縣,各成員不定期分批到田間地頭開展稻田養魚培訓與技術指導,培訓養殖農戶1000餘人。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團隊成員在龍里縣開展培訓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團隊在黔南州龍里縣小龍蝦養殖基地(貴州大學生態漁業示範地)檢查小龍蝦的生長狀況

《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重點技術培訓學習讀本——生態漁業》《貴州山區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手冊》《生態漁業技術規程》……根據國內外生態漁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結合貴州的特點,團隊成員開展技術總結,編制了諸多“乾貨滿滿”的技術資料,送到了遵義市、銅仁市、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順市、畢節市、六盤水市等地7000餘戶養殖戶手中,成為農戶口中的“養魚寶典”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姚俊傑教授正在做實驗

為提供有效技術幫扶提供有力支撐的正是團隊豐碩的科研成果。近年來,團隊成員承擔國際級項目11項,省部級及其它項目56項。其中,姚俊傑的《貴州水生動物的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及水生態維護》項目獲得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甌江彩鯉高效稻田種養關鍵技術的應用與研究》項目獲得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高原山地水生動物遺傳資源的挖掘與應用”“普安銀鯽開發與產業化示範”“高原特有土著魚類資源恢復和增殖保護”等多個成功案例實實在在造福了一方百姓。團隊立足本土,寫足了特色“水文章”。

初心故事丨黔魚飄香 有“漁”則靈

團隊在遵義市湄潭縣稻漁綜合種養基地(貴州大學生態漁業示範基地)開展技術服務

未來,貴大生態漁業產業團隊將繼續把踐行初心使命的論文寫到貴州的田間地頭、寫進貴州的山河湖泊,持續助力生態漁業成為我省的“脫貧利器”!

文字:尹梓熹 繆柱麗

審校:張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