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著名的芥子园画谱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内容已经非常丰富,厚厚的几大本差不多包罗万象,最近一次补充是在光绪十三年,加入了任伯年和虚谷等一些海派作品,现在流行的版本叫【芥子园画传】,是初学者必备之读物。然而,时间又过了百十年,时代进步了,印刷技术也是突飞猛进,虽说是经典,也难免有遗漏之处,就这个遗漏,笔者准备写一篇补遗系列,希望大家能对芥子园有一个更加容易更加简单更加深入的了解,使之成为一本真正的入门读物。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黄公望,富春山居剩山图

昨晚收到一微信好友语音留言,大概意思是:朋友跟他说,要想学好国画,必先把芥子园好好通临几遍,才算入门。他问我这个方法对不对,想必这也是大多学者的困惑吧。

学习任何事物,方法的确非常重要,几乎能决定成败,学画也一样。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在某领域脱颖而出,不走捷径肯定不行,这个捷径是什么?肯定是学习方法,方法用对了,肯定事半功倍,起码不会走弯路。

古人学艺,都讲传承,比如王羲之七个儿子,个个都是大书法家,还有大小李将军,米氏父子,赵孟黼,赵孟坚,文征明,文彭...不胜枚举。

有明师指点,必定会学有所成。这个明师,而非名师,这里需要注意区分一下,就是能给你指点正确方法的老师,而不是有名的老师。

但并不是广大老百姓都能找到明师的,普通人要想学艺又找不到明师怎么办?

那就需要【芥子园画谱】这类读物了,毕竟花费几个铜板就可得到,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的必经之路。

芥子园无疑是学国画最经典的读物,其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容易入手,但却不容易学出来,好多学者往往会学死在里面,多数人认为只要下足功夫通临几遍才能入门,这是死学,就不精明了,方法上就有失偏颇了。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就是取法要高,因为一般人是不容易超过这个法的。

芥子园对于初学者无疑是够用了,要想突破,必须取更高的法。

对临名家真迹肯定是最高的法,古人是无法办到这点的,不要说一般人,就是达官显贵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见到名家真迹的,古代毕竟没有照相机,现在就不一样了,各种高清图片唾手可得,较之古人,我们的学习环境实在是太好了,这时候,你再死临芥子园,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这并不是说芥子园画谱就可以丢了,只不过其中石板印刷的画面你看看就好了,可以把他换成高清图片才是最好,这时候对于芥子园的学习则应该以理论为主,书中的理论起码现在还不过时。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倪瓒石法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倪瓒课徒稿石法

上面二张图就是个最好的对比例子,芥子园中的倪瓒石法和真正的倪瓒石法,可以看出那是天壤之别。

芥子园中倪瓒石法枯硬,呆板,没有体积感,不分明暗,更不见浓淡。倪瓒真本石法则虚灵,生动,墨法苍古,笔法细腻,整体气韵洒脱,观之令人有洗心革面之感。哪个法高,一目了然。

学者不难发现,要想通过芥子园学习倪瓒的画,无异于照猫画虎,你再努力也都是白搭,想入门基本没有可能,你学到的只不过是个框架而已。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倪瓒远山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倪瓒远山

上面二图的对比,不难看出芥子园中远山水纹的处理不过几根铁丝般的死线而已,试问通过这种图片怎么可能学到真正的倪瓒画法呢?

下图才是真正的倪瓒远山水痕,可见其深幽缥缈淡然之境,这是芥子园的石板印刷根本不能展现的。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倪瓒树法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倪瓒树法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倪瓒课徒稿树法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倪瓒树法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倪瓒树法

同样的,树法的对比,芥子园还是一样不可能给出准确的画面,刻不出倪高士作品那种风神,那种爽利的笔性。注意第二张画上乾隆题字“有生意”,芥子园哪得有?第三张上乾隆题字“看此开则心静...”,芥子园刻本则是满纸躁气,这种生意,这种安安静静的境界,是石刻本刻不出的。

历来学山水画的,没有不学倪瓒的。元四家中倪瓒无论笔墨,气韵,格调都是一流的,倪瓒几乎是一座极高的山峰,其地位好比书法中二王,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能学得其三分几可成家,但通过芥子园图案,怕是连皮毛都学不到的。

倪瓒存世作品也不多,在古代,想睹一眼就需要天大的机缘和福分,普通学者更是不可见端倪,想学其法,难度亦可知,这种情况下,芥子园好歹能让人窥见一斑,也算一种功德,学芥子园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但现在的情况早已大大改变,你再顽固不化的学他,就显得非常的不明智了。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渐江画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渐江山水卷

芥子园渐江的对比。同样渐江画中的那种丰骨冷然,那种超逸境界,刻本也没有一点能表现出来。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王蒙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王蒙,素庵图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王蒙,素庵图山石局部

芥子园王蒙的对比,上图清晰可见王蒙原作中山石的皴法和点法,王画的层次非常丰富,勾线和皴法点苔有机的融合一体又相互补充,不打架,这就是原作的魅力,芥子园一样也无法展现。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芥子园,范宽

芥子园补遗之五,方法论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上图芥子园的范宽和范宽真图根本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范宽画中那种北派山水的虬劲,庄严的气势,在芥子园刻本中被诠释为江南小景的婉约。

以上图片只是举例说明哪种取法更高,并不是就要你就去找倪瓒或者渐江的真迹图片来学,根据自己喜好,有针对的去学,才是合适你自己的最佳方法,艺术最大的特性就是个性,搞成千人一面就脱离了艺术的本旨,这点,学者不可不知。

中国画笔触非常细腻敏感,差一点点就不是那种境界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上种种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你想只通过芥子园就学到原作的精髓几乎没有可能。

古人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的道理,芥子园也不能全学。

其中的图案看看就好。芥子园的精华在于他的理论,这才是需要学者去认认真真的学习的地方,这也是最正确的学习芥子园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