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定有錯的滴滴,拿什麼來信任你?

時隔一年多,滴滴又重新上線了順風車業務,並且還在時間上做了新調整,女性在晚上八點之前可以享受順風車業務,但八點過後,就被“宵禁”了。

被判定有錯的滴滴,拿什麼來信任你?

猶記得去年那兩起鄭州和溫州的事故,兩名單身女子外出,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司機殺害。

這不是意外,是故意謀殺。

由於事情的嚴重性以經超出了可以被控制的範圍,多層疊加效應下,滴滴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質疑,併成為了全民討伐的對象。

最終,滴滴順風車被雪藏400多天。

俗話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但滴滴作為我們大家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我想,還是應該從安全性出發來探討一下。

1

大家對滴滴的評價是否公允?

當一家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時候,所有人的目光都會聚焦於它。

滴滴2012年成立,至今也不過是一個不滿7歲的孩子,但這樣一家年輕的公司,在打造一款具有現象級的產品時,又因為這款產品惹來了巨大的爭議。

2015年上線,滴滴順風車按下了快速發展鍵;

2016年6月,滴滴順風車共運送2億人次出行,3000萬人使用;

2017年,順風車的成交總額接近200億人民幣,淨利潤約9億人民幣;

2018年春運,順風車一共發送了3067萬人次的旅客,這相當於17萬架波音737客機的運量。

那些年間,滴滴成長的速度根本無法想象,這樣的成績單,很直白地傳遞出一種信息,滴滴不能失去順風車?

然而,滴滴順風車又明顯有一個不能被解決的矛盾,就是它自身定位和它所呼應的安全建設,超出了滴滴的能力範圍,這不是說努力就可以完美匹配的。

順風車,本質上是一個社交產品,自身的定位就是C端人群。

這部分用戶,要的就是安全感,當滴滴在運營時不能解決這個矛盾時,就少不了被輿論,被指責。

這是正常現象,因為人的本能是追求安全感。

況且,滴滴順風車的產品體驗確實值得反思,充滿曖昧信息的產品總會讓人想入非非。柳青也承認,團隊打造了一款對女性極其不友好的產品。

但另一方面,在我們眼前,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判斷。

滴滴自2012年上線,順風車2015年上線,多年以來,滴滴在出行方面豆備受用戶信賴。

最深刻的記憶,就是2018年順風車所發生的兩起安全事件了。這兩件事情,直接讓滴滴辛苦建立的體系全面崩塌。

小概率的事件,造成了雪崩式的效果,當審判來臨時,一錘定音實在太激烈了些。

因為,出租車司機所造成的刑事案件其實要比滴滴(包括快車和順風車在內)造成刑事案件數量要多。

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平臺,拜託,不要一味資本擴張了,關注下安全體驗吧!

被輿論淹沒的程維,在年初曾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一路“八十一難”的經歷才是求取的真“經 ”,不忘初心,接受挑戰,承擔責任。

被判定有錯的滴滴,拿什麼來信任你?

從輝煌到跌落神壇,這大概就是創業者的跌宕人生。

2

陷入了人性鬥爭中的滴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將安全升級。

經過一年調整,滴滴上線了安全派單策略。什麼是安全派單策略?

它指的是,用戶在高危場景(如女性夜晚獨行、遠距離、醉酒等)下打車,系統會根據一系列判斷邏輯,為其篩選安全性較高的司機。據說,這裡面用了200多個角度來計算,司機和乘客是否適合一起出行。

舉個例子,有一項要求就是司機一年的投訴率不高於1%,沒有安全類的投訴,安全服務單數大於1000單等。

也就是說,安全,是滴滴派單系統的首要條件。

看到滴滴如此謹小慎微,不禁感慨,我們對於安全的要求是否太過完美?

因為,我們永遠無法預知,社會中究竟有哪一部分人群的精神世界是極其不穩定的。

就像多年前轟動社會的杭州保姆縱火案,保姆莫煥晶殺掉女主人與三個孩子後,竟然是因為一個荒唐動機——沉迷賭博缺錢了,想搞點錢用用,假裝縱火,但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被判定有錯的滴滴,拿什麼來信任你?

其實,當一個人賭博的慾望難以壓抑時,她做事的邏輯就很容易理解了。

被判定有錯的滴滴,拿什麼來信任你?

出事後,悲痛萬分的林生將憤怒發洩在了保姆和物業消防身上,確實,從他的角度來看,物業消防有很重大的責任。

所以,也不難理解當滴滴順風車命案發生時,大家對於滴滴的憤怒。

只是有一點,我們也應該明白,100%的安全不出意外是不存在的。

3

這幾天,關於滴滴的信息中,有一條很廣為人知的來自一名女權主義KOL的吐槽——

“滴滴的邏輯是,如果女性夜間使用順風車不安全,就禁止女性使用。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女性在夜間出行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出行,如果女性出入娛樂場所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娛樂。”

被判定有錯的滴滴,拿什麼來信任你?

說實話,這種帶有引導性輿論的內容,看看就好。

因為,就在禁止女性出行這個角度上,就完全是主觀的想法。

滴滴是一家商業公司,它的基本準則就是擴大自己的商業範圍,滾大自己的商業雪球,並且,在多年來,創造了幾百億的流動性資產,養活了數以千萬的人。

試問,這樣的公司應該還沒有閒到要禁止自己的生意。

另外,虎嗅指出,在順風車被社會輪番鞭撻的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包括女性)選擇它作為出行的首選,這個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用我們身邊的現象來說好了,有多少人現在還在馬路邊攔出租車,很多人都是打開智能手機,輸入地點就開始叫車了,這裡面,雖然有多家公司競爭,但滴滴打車的需求,不會被削弱。

也許在不安的社會中,我們大眾心裡都有一個絕對的安全出行模型,但滴滴努力了這麼久而探討出來的措施,依然不被接受。

就知道,其實安全出行,真的沒有100%保障的。

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安全這件事上,自己努力做好保障,第一時間聯繫自己的「緊急聯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