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豔波:不管業務模式如何創新 監管一定要合規

王豔波:不管業務模式如何創新 監管一定要合規

11月19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的“財富管理的質變時代”分論壇上,海爾雲貸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王豔波發表了題為《科技賦能普惠金融實踐》的演講。

王豔波認為,實踐的第一件事特別要提的就是監管合規。從去年141號文發佈以來一直到今年,小貸或者互金圈引起比較多的震動。海爾雲貸自己的業務、產品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原因很簡單,就是合規經營。所以監管上面,不管科技怎麼發展,不管業務模式如何創新,我們在監管上面比較重要,監管還不能靠人,系統上卡死。

主持人:感謝唐行長生動的分享。服務小微,小微用錢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個是數量小,第二是頻次高,第三就是需求急,恰恰唐行長的這個“直升飛機”能夠恰到好處的去滿足小微客觀的需求,但是當然,一家直升飛機是不夠的,我們的的確確需要一個機組,需要一個戰鬥集群。很想知道普惠金融陣群當中,普惠金融是重要的力量,未來預見的戰鬥裡互聯網集群又會發揮什麼作用呢?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參與者,互聯網金融企業此時此刻將如何面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下面有請海爾雲貸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王豔波先生,為我們就《科技賦能普惠金融實踐》的主題進行發言。有請王總。

王豔波:謝謝主持人,很開心又回到了今年金融年會,我去年也參加了這個金融年會,我去年認識一批新朋友,後面一起把其中一家系統方案落了地,而且找到了一個潛在的資金方,我們現在正在做對接。今年又過來,也希望能夠再認識一批新的朋友,加入新的機隊。

海爾雲貸全稱是重慶海爾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我們是在重慶,我們是第二家網絡小貸牌照,但是相比趙行他們,我們的規模就小很多,我們五年半的成立時間,總共投放可能只有不到600億,570個億左右。基本今年的現在餘額有99個億左右。但是我們基本上一半的都在普惠上。我可以分享普惠上面的一些實踐。海爾雲貸2014年開始成立,一開始是做產業金融的,主要是大家所熟知的供應鏈,因為2014年的時候,那個時候經濟比較好,我們做供應鏈金融,海爾金控是金融裡最懂產業,產業裡最懂金融的。2014年整個發展情況比較好,隨著往後面走,一方面經濟情況不太好,不能只是所有放在產業金融上面,供應鏈方面,另外一方面如果產業金融做供應點的話,我始終要直面跟銀行的競爭。比如江蘇銀行,不管從資金成本,各方面來講,肯定不是競爭對手。如果定位在銀行這部分客群,對我網絡小貸來講,我相信這不是網絡小貸的初衷。所以我們被迫,或者說我們在做產業鏈金融的時候會發現,要做這個企業,要做這個鏈條。舉個例子,比如說做醫美,我們原來做過醫美的器械,最後發現器械給了誰了?給了這些醫美商家,這些大的有大的,小的甚至有個體工商戶。所以我們自然就下探到了普惠金融。但是做普惠金融的同時,小B端服務的是誰?是C,逐漸海爾雲貸的模式就變成了我們開始在做產業金融,自然而然的會走到普惠,再到場景。但是剛才楊秘書長說金融之美在於普惠,我們基本上從業做了差不多五六年的時間,我們有另外一個體會,金融之難也在於普惠。因為普惠是最不容易做起來的事情,我如果做場景金融、C端,大家知道可以做批量,但是普惠金融很多小B端不容易,不太容易複製。網商有自己的數據,我們對外海爾雲貸完全沒有做海爾自己的產業鏈,我們是面向市場競爭的,所以數據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如果一旦把我們形成要做產業鏈金融,要做普惠金融,做場景金融,自然而然地就會帶來一些問題,到處推就一定帶來需要風控,因為不可能靠鋪人去做這件事情。我必須要靠風控的自動化,模型迭代,持續的優化它。同時,我們必須要有科技。沒有這兩項完全做不到,基本上是從這個模式來推會發現,原來一天是上百筆業務,但是到了小B端,到場景金融一天就是三四萬筆,甚至上十萬筆,所以不靠科技,不靠風控做不走。

但是科技跟風控拼到現在,基本上已經成了門檻,不管是“310”,還是說全流程,是3分鐘還是5分鐘,還是說零秒放款,這已經基本上成了一個門檻,很多還是在拼後面的運營效率。所以我們風控科技運營效率,三駕馬車,我們搭起來萬鏈雲科的生態平臺,如果自己做的好,資產控制比較多,必然涉及資金的問題。小貸公司從141號文出來開始,對槓桿比要求是比較嚴的,所以不可能靠自有資金去放款,必然資金端有訴求。所以我們對資金端必然出現像表內表外,我們除了做ABS之外,也會找機構資金。這是第一個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定位和模式,這是通過這幾年我們自己不斷的探索,所形成出來的一種模式。當然,我們把它叫做物聯網科技金融場景生態,為什麼提這麼高呢?是因為我們必然要做到場景,不管是B端,小B端還是C端。第二,為什麼提物聯網?不管是互聯網,還是未來的物聯網,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夠把數據連過來。

既然今天的話題主要講普惠,這是其中的產品,我們做了一個產品叫惠業貸,是主要普惠金融上面的主打產品。其實我們放款量不大,我們惠業貸主要解決中小企業主、個體工商戶,這些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授信期限一年以內,授信額度20萬到1000萬,基本上在雲貴川、上海,做的集中市場,包括建材、小商品之類的,授信的思路是主要基於經營數據,我們比較難做小B端,我們自己並不是一個交易平臺,我自己要去收集數據其實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就是依託這個產品,因為普惠上面說實話,我們做了供應鏈,我們自己現在也在做C端。做普惠金融小B端,是更我們成就感最大的。你如果是做貸款事業,有一定情懷的,會發現普惠是讓你的成就感最高的,所以我們一直在堅持這個事情。普惠金融是主要的產品要素。

我們做小B端也好,C端也好,比較重要的是,剛才各位專家已經講到過科技的作用,我不用再重複科技有多麼的重要。我這邊主要講一下實踐。但是在講實踐的第一件事特別要提的就是監管合規,因為從去年141號文發佈以來一直到今年,直到最近,大家知道發佈了不少的文章,尤其小貸或者互金圈引起比較多的震動,從最開始141號文,一直到最近714,或者第三方數據,還是最近發的非法放貸意見,對融資公司規範化經營一系列的文章,比較自豪地可以講一句,海爾雲貸自己的業務,我們的產品沒有受到一點影響,一天的業務也沒有中斷過,原因很簡單,就是合規經營。因為金融這件事情,其實強監管從來沒有說過不強監管,大家說現在的監管加強,從來沒有說加強,那條線一直劃在那,只是沒有收,大家以為可以踩過。像36%利率沒有誰說可以超過36%,是大家自己的理解,但是現在突然之間收可能就會不適應。所以監管上面,不管科技怎麼發展,不管業務模式如何創新,我們在監管上面比較重要,監管還不能靠人,系統上卡死。比如產品設計,不會超過36%,靠人為也土不了。所以我們第一個提的最上面是關於監管,一定要合規,包括最近的國家APP整治,這上面基本上都走的比較超前,所以監管上面對我們完全沒有影響。

最左邊主要是關於資產方的對接,我們主要有三個比較大的平臺,第一個比較大的平臺是極速鏈接平臺,不管是產品還是生都需要靠鏈接把它連進來,小的公司,或者銀行,主打開放概念,但是鏈接沒有那麼智能化,我們平常展業過程當中也會遇到一些競爭對手,發現極速鏈接,這上面投入的功夫比較多一點。第二是智能風控,這是大家都有的,不用詳細講解它。第三方面是高效運營,我覺得極速鏈接、智能風控,現在在場景圈,在互金圈,在全國展業,基本上已經不能叫做核心競爭力,應該叫做基本能力,如果說這兩項都做不到,其實連入門都不可以,到後面主要比拼的是什麼呢?主要還是在比拼IT能力、風控能力的迭代,其實就是持續的運營上面。所以高效運營我認為特別重要,最右邊是資金,有自有資金,有外部資金,為了交易的合規,為了自己做業務的廣泛,所以我們自己還會去拿一些關於保理的牌照,對於應收,或者是遲融可以用保理公司,保理公司一方面交易更合理,可以保理,另外是可以找擔保牌照。我們早就拿擔保牌照,非放貸資質不可以用擔保,我們正好可以用起來,為了整個交易更加合理。

如果說你有一個IT系統,保證把資金鍊進來,保證各方面的場景接進來,更重要是大數據風控。大數據風控每家都有,沒有太多特色,好像我比哪一家做的好一些。在雲貸自己做大數據風控上面比較簡單,第一是數據採集,怎麼樣把數據採過來,在這上面比較重要。因為很多公司,包括最近前面爬蟲公司被抓就是在這上面出了問題。因為採集一定要合法,怎麼樣利用內部的數據,怎麼樣把外部合法合規的數據拿過來,包括自己的場景數據。數據採集完了,對它進行變量計算,算出來對風控策略的應用。數據採集下來我們變成客戶畫像,越多越精準的資料,越能還原一個客戶的畫像。到後面知道風控特徵,不斷的從事迭代,包括人工打電話,外部信息返回來迭代,促使風控引擎不斷的迭代。

這是一個案例,我們做了一個場景,從最開始政策限制到欺詐攔截,到高風險攔截,信用評級到授信結論。雲貸所有東西都是自己打造的,並沒有買任何一家的東西,除了後面基礎設施之外。從最開始前期沒有太多數據,我們會投放低風險的客戶。慢慢到下面風險下探開始逐漸建自己的數據跟自己的模型。再到後面冠軍挑戰階段,再到收益最大化,這是一家有自有知識產權,任何風控能力的都會經歷這個步驟。

這是我們小而全的大數據風控平臺,同類的大家大同小異,雖然有的比我做的大,但是結構上大家差不多。這張圖說明什麼呢?現在國內不管做小B端,還是C端,重要的是不斷在變化,不管是監管,還是環境,還是你的客戶,重要的不是現在買一套系統進來,重要的是不管是風控,還是整個場景對接,你團隊和自己本身得有一個隨時跟著變化的能力,如果你的系統靠外部買來的,如果你的模型靠別人給你開發的,如果你的對接是靠合作伙伴的,那隨著環境稍微一變化,可能你就跟不上了。因為這兩年的競爭環境遠遠超過於原來。

關於雲計算,我們直接用阿里雲,商業銀行剛才唐行長說,可以開放一些雲出來,其實我們很早以前就決定在用阿里的金融雲,阿里的金融雲,的確在全國來講,我是免費幫阿里打廣告了,我合作比較早,非常早之前跟阿里合作,用他們的金融雲,因為建雲、上雲對我來講,遠遠好過我自己建一個雲的環境,當然為了平衡,我不能一家放在阿里雲上,第二大佔比是騰訊雲,我兩邊做了平衡,上了兩朵雲,上雲對我來講好處顯而易見,不用太多講。同時特別重要關於安全上面,安全上面怎麼投入都不為過,實際業界發生不少信息安全方面被薅羊毛,數據洩露的問題很多,只是沒有暴露出來而已。所以安全跟反欺詐是最重要的兩個門檻,如果這兩個做不到,根本不可能做到線上業務。

不管是安全還是自動運維,上雲有幾百臺服務器,我們自己做根本不可能,我們上面做了不少投入,整個IT做到智能化、自動化。這基本上是整個海爾雲貸在普惠金融上面的實踐。謝謝大家!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