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她的平生就是一件藝術品。——詩人木心

在我的少年時代,網絡和電子產品還沒有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依靠手寫信。一個靈秀的女孩曾在信箋上寫下一首詞寄給我: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彼時的我,雖不知這些句子的出處與作者,卻深深被字裡行間的意境和情感所打動。中華漢字之美,在我心裡刻下深深烙印。

後來,特意去信問了朋友,才知道這是一首宋詞,作者是李清照。從此,喜歡上宋詞,“李清照”這個名字成為一個線索,我魔怔般從一切能接觸到的書籍和資料內尋找她的詞作。隨著讀到的作品越來越多,越被她的旖旎繁華驚豔。葉、花、風、雨,紅、綠,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她的筆下都是那樣靈動,韻味十足。

我喜歡她,卻不理解:為什麼,她的詞中“愁”那麼多?明明生活在富貴人家,卻說“悽悽慘慘”。年少狹隘的我,自以為是在心中為她畫像:十指不沾陽春水,敏感纖柔,柔弱無力的“閨中怨婦”,詞人中的“林黛玉”。

直到近期,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我才發現,曾經年少時的認知是多麼膚淺,真實的“李清照”與我的“畫像”天壤之別。我對她的誤解,太深太深。她根本不是什麼“多愁善感的深閨怨婦”,不是柔弱無力的“黛玉”,而是真真實實嚐盡人間苦痛,大半生顛沛流離,與命運不懈抗爭的“大女人”;是才氣縱橫,婉約詞派代表的“千古第一才女”;是錚錚鐵骨,愛國憂民,家國情懷不讓鬚眉的“巾幗人傑”。

她的“愁”,並不是輕飄飄的風花雪月,而是一種面對殘酷命運,溫柔內斂的自我傾吐;面對世間齷齪,不失風度的無語凝噎;是一生才華與心血凝結,獨特的詩詞美學表達。

《李清照詩詞全集》全書共收錄李清照詩詞87首,以清代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漱玉詞》為底本;配圖精選81幅繪畫大師惲壽平花鳥系列高清畫作,新增生平紀事年表,完整呈現李清照波瀾起伏的一生。讓人讀起來心底酸楚溫柔,卻又不知不覺心生敬意。

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李清照詩詞全集》

01.天真爛漫的少女時光

宋詞之美,在於典雅含蓄浪漫。李清照前半生優渥的生活,正好培植了她典雅浪漫的性格。她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母親亦身出名門。家裡藏書頗豐,文學氛圍濃厚。

父母並不因她是女孩而輕怠她的才華,而是大力啟蒙培植女兒的文學天賦。在她嘗試寫下幾行詞句時,父親大加讚賞,並傳閱給身邊文友,給予她儘可能多的肯定和鼓勵。她的靈性與聰慧,沒有被封建時代束縛壓抑,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豐裕滋潤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

因為童年少年,心靈盡情感知過世間種種美好,所以前半生李清照筆下充滿女性獨有的甜蜜嬌羞。在早期作品《點絳唇》中,天真爛漫的少女躍然紙上: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寥寥41字,生動刻畫出花園內,盪鞦韆的少女被突然而至的客人驚擾,來不及穿鞋子,顧不得金釵滑落,羞答答溜走又心生好奇,躲在門後一邊偷偷張望,一邊假裝著嗅青梅的馨香。調皮、羞澀、矜持,心如撞鹿,一動一靜,一張一弛,畫面感十足,人物心理情態栩栩如生,情、意、趣相結合,盡顯靈動之美。

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李清照筆下調皮、羞澀、矜持的少女盡顯靈動之美

在另一首廣為人知的《如夢令》中,同樣充滿著畫面與音樂的美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嬌憨歡樂,機警活潑,溫婉曼妙,對世界充滿柔情蜜意的少女,既是李清照筆端的“藝術”,也是她閨閣真實生活的寫照。詩人木心曾評價李清照:“她的平生就是一件藝術品。”如果用精美瓷器來比喻她的人生,那麼無疑,這段天真爛漫的少女時光以精緻優雅為胚,為她一生的為人處世和詩詞創作奠定了高貴,柔美的基調。

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02.無情叵測的命運

命運之所以厚重,在於不可測不可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選擇命運,卻能選擇在命運裡怎麼活著。

得到愛情,並不是李清照幸福的歸宿,而是另一種不幸的開端。如果從未擁有,那麼失去時也許可以不用那麼痛心?但是李清照擁有過最好的愛情,嘗過婚姻最甜蜜的滋味,又被命運無情帶走愛人,拋進人生谷底,嚐盡人間辛酸,她的痛應該是加倍的。前後半生巨大的反差,荒誕又真實。

當金兵來襲,才子佳人的“賭書潑茶,山盟海誓”都成過眼煙雲,先是倉惶逃難,再是丈夫病歿,突如其來的風雨把李清照的生活打碎,曾經的“無憂少女”變成“落魄喪夫的苦命女人”。

雖然外人眼中,她宛如一枚飄零落花,但是她自己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用巨大的勇氣和心力守護丈夫遺志,繼續輯集整理《金石錄》,押運15車書籍器物藏品一路逃難。顛沛流離中,文物散失大半,李清照悲痛不已。

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傷痛過後,不肯被苦難困囿,走進更大的人生格局

紹興二年(1132年),她到達杭州。家人離散,走投無路,絕境中接受張汝舟求婚,誰知得到的卻是更殘酷的遭遇,張汝舟得不到文物,對她謾罵、拳腳相加。為了離婚,她付出巨大代價。

傷痕累累噬心之痛過後,她沒有向命運屈服,不肯被苦難困囿,相反走進更大的人生格局。她逐漸從個人痛苦中解脫出來,把眼光和精力投入到國家大事和詩詞創作上。

紹興三年(1133年),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詩“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表達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念故國的情懷。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無情叵測的命運未能將柔弱女子碾碎,卻被弱女子趁勢涅槃,在苦痛中淬鍊出生命的柔韌和剛性,這是李清照的生存智慧。

03.獨特的“易安美學”

李清照之美如醇酒,需要細細品味,方懂其中的深刻與恆久,方知其可貴和難得

當父親罷官歸隱之後,李清照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審容膝之易安”中找到精神歸宿,為自己取號“易安居士”,表達自己的生活嚮往:哪怕在一間小小的陋室,只要能安定平穩,怡然自得就好。“易安”,盼望天下安定,渴望自身命運平順,易安也代表著李清照洗盡鉛華,迴歸樸素的內心境界。

後人稱李清照的詞作為“易安體”,不僅是肯定她獨樹一幟,婉約而不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的詩詞風格,更是褒揚她滲透字裡行間的生命美學。

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李清照詩詞美學: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易安之美,在於厄運當頭臨危不亂,優雅從容。

中晚年種種悽慘變故,並未使她變得“野蠻扭曲”,從雲端到泥淖,李清照身心遭受的的巨大創痛可想而知。但她一如少女溫柔,默默內化掉那些悲傷,如蠶兒吐絲般,堅持織造出絲絲縷縷美的片段。

一個人的生活,如何孤寂冷清,只在筆端:“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心痛到極致,也沒有憤世嫉俗,對人世惡語相向,只是提筆寫下這闕韻律意境俱美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對於身心煎熬,她說:“人比黃花瘦”,再無怨言。“愁”和“瘦”是她唯一的傾吐,也是她學識、修養、性情對於苦難的接納與兼容。

重讀《李清照詩詞全集》:年少不識清照愁,中年方懂“易安美”

李清照生命美學:人比黃花瘦

易安之美,在於封建時代女子精神世界的自由獨立。她性情雖然嬌柔,但是並不懦弱。再婚後,當她發現張汝舟虛偽自私的醜惡企圖時,勇敢提出離婚,主動控告憤然自救,即使知道當時的法律要判自己入獄,也在所不惜。

易安之美,更在於其作品中體現的愛國思想,讓讀者從中看到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廣博。當金兵入侵,趙明誠罷守江寧棄城而逃時,她有感而作《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歷史中留下一個錚錚鐵骨,傲然挺立的巾幗豪傑形象,讓人透過柔弱外表看到她“剛烈硬氣”的精神內核。千百年來,她的這首詩,給無數愛國者帶來力量。《夏日絕句》標誌著李清照開創了女性愛國主義文學創作先河,在當時男權社會爭取到女性寫作者的一席之地。

如今,水星上有一座山以她的名字命名,這是全世界詩人的榮耀;她的詞句經千年傳唱,依然光彩照人;“李清照”這三個字,是世間才女的代名詞。

她的一生大起大落,歷盡坎坷真情不改,對愛與美的堅持,堪稱不朽傳奇。李清照是中華民族文學史上的瑰寶,亦是塵世女子中,不甘命運擺佈,苦難中活出自我風采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