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慢思維”主導你的投資決策

想必諸位小夥伴們都玩過快問快答的遊戲,舉個簡單的栗子:

“金城武帥不帥?”,“帥!”

“巧克力甜不甜?”,“甜!”

……

“貓怕不怕老鼠?”,“怕!”

在一系列快速問答後,小夥伴們常會給出一些違反常理的答案,究其本質,是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以色列心理學大師Daniel·Kahneman將人類思考問題最常見的思維模式做出分類,他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快思維”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但“快”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慢思維”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

心理學大師憑藉此摘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因為研究的內核是對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假設——理性人,做出了挑戰。而借鑑他的理論,也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釐清投資路上的陷阱。

陷 阱 一

“認知放鬆”——我們的投資組合足夠安全嗎?

當大腦處於“快系統”狀態時,容易採用既有認知做出判斷。映射在資本市場,表現為對行情的“過度好感”,這一點在2017年的A股市場中體現得尤為顯著。

2017年,A股市場在藍籌股的支撐下走出慢牛行情,這樣和煦歡快的景象讓不少投資者都放鬆警惕,不斷加倉資產配置中的股票權重,渾然不覺風險敞口大開。

進階的投資者 | 讓“慢思維”主導你的投資決策

小編選取了滬深300指數與中證全債指數,來複盤2017年資本市場股債不同配比的年化波動與年化收益的表現。上表非常清晰地顯示出,隨著股票權重的提升,與收益齊頭並進的還有波動率,意味著風險也在顯著增強。

此外,資產配置大師威廉·J·伯恩斯坦在研究投資組合的安全邊際時發現,股票比例超過50%時,組合收益率的增長是低效的。

在經歷了一年的“慢牛”之後,投資者們的倉位也逐漸提高,上證綜指也在2018年1月26日收盤價3558.13創下了階段高位。然而,在接下來的10個交易日,上證綜指跌幅便達到11.79%,令人措手不及。依賴“快思維”進行投資的小夥伴,可能蒙受了意想不到的損失。

陷 阱 二

“自動替換”——我們的投資決策是正確的嗎?

我們的“快思維”在處理信息時,會通過一些詞彙做出“自動替換”例如:牛市=賺錢、熊市=虧錢、賺錢=越多越好、虧錢=牴觸,然後做出一些應激性決策:

進階的投資者 | 讓“慢思維”主導你的投資決策

以上是許多個人投資者面對兩種市場的常見反應,這並沒有經過“慢思維”的加工。冷靜下來,通過“慢思維”細細推敲,正確對待兩種市場的方式或許是這樣:

進階的投資者 | 讓“慢思維”主導你的投資決策

據調查統計,在理財市場更為成熟的歐美,70%的投資者目標都是實現既定收益率,20%的人追求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然而在國內卻是截然相反。錯誤的目標或將帶來坎坷的投資歷程,摒棄“理所當然”的目標,設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目標,才能在投資的征途上實現夢想。

陷 阱 三

錨定思維”——近期的市場行情

對未來的收益有影響嗎?

“錨定思維”是指我們在做決策時,會受到之前信息的影響,依賴於快思維的人尤其明顯。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經驗處理問題。經驗幫助我們在許多問題中找到較好的解決方案避免犯錯,但是在難以捉摸的投資市場中,依靠經驗分析處理,恐怕會“吃虧”!

伯恩斯坦對此做過專門研究,將標普500近20年的指數與向後錯一年的指數進行比較,結果相關係數不足0.2。一言概之,過去行情對未來表現的影響微乎其微,想要根據歷史表現來精準定位未來脈搏,難度係數非常高。

在投資中,慢慢走不見得會“拖後腿”。擅於思考冷靜分析,做好投資中的每一個決策,或許你會是第一個登上山頂的人。堅守初心,勇毅篤行,才能在投資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更多金融趨勢分析、投資技巧講解、理財知識,理財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亞洲財經商學院”

想深入瞭解“理財項目”,可以私信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