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腺性膀胱炎( cystitis glandular,CG) 是一種呈腫瘤樣表現的黏膜增生性病變,確診主要依賴膀胱鏡病理活檢,CT表現有一定特徵。

病理基礎及臨床表現

CG的病理基礎目前存在多種學說,其中較為普遍接受的學說為上皮組織轉化學說,即在膀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膀胱黏膜層的移行細胞增殖,並凹入膀胱固有層內,形成移行上皮巢( Brunn’s 巢) ,並轉化為腺上皮,通過分泌黏液從而達到自身保護的目的。CG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可侵犯膀胱黏膜下層,但不侵犯肌層。

膀胱癌是起源於尿路上皮的腫瘤,具有浸潤性生長的特點,可以向下侵犯深部的膀胱壁組織。因此CG不同於膀胱癌,不會出現膀胱外軟組織侵犯和盆腔淋巴結轉移。

CG患者多見於中老年男性,臨床表現上以膀胱刺激徵和血尿為主,這證實了CG 發病機制與膀胱感染有關。

膀胱癌則多見於老年男性,臨床上多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少數伴有膀胱刺激症狀,推測其原因是膀胱癌病灶表面易出現壞死和潰瘍,若併發感染時,可以出現尿頻、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徵,因此膀胱癌患者臨床多以無痛肉眼血尿為主。

病灶形態學特點

CG好發於膀胱三角區,形態多為片狀增厚型及結節增厚型,其原因可能與三角區為尿液流體動力的著力點有關。

膀胱癌多位於膀胱側後壁,以“菜花”狀結節表現為主。膀胱癌較CG易出現鈣化,且多附著於病灶表面,其原因為當膀胱癌病灶表面伴發感染時,尿鈣在鹼性尿液的作用下易沉積在腫瘤表面。

病灶強化特點

多數文獻報道CG 因含有黏液的柱狀上皮細胞而呈輕度強化,膀胱癌同其他惡性病變一樣,具有血管形成依賴性,毛細血管豐富,因而強化明顯。

兩種病變可均呈漸進性強化,膀胱癌增強掃描動脈期強化幅度最明顯

CG為膀胱固有層內病變,黏膜層可因炎性充血而表現出線樣強化

膀胱癌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組織富含纖維、血管、炎性細胞等成分,增強早期強化程度較肌層明顯,從而表現為病灶基底部的線樣強化,同時隨著腫瘤體積增大,黏膜下組織將更容易受牽拉並向瘤內糾集,而表現為“V字”樣的基底部強化線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男,51歲,CG。CT延遲期示膀胱三角區呈結節狀增厚型表現。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男,38歲,CG。CT靜脈期示膀胱三角區呈片狀增厚型表現,矢狀位示膀胱三角區及後壁見完整連續的黏膜面強化。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男,62歲,膀胱尿路上皮癌。CT動脈期示膀胱前壁見乳頭狀結節,密度均勻,邊緣光滑; 矢狀位示膀胱前壁病灶基底部見蒂樣強化( 白箭) 。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男,66歲,膀胱尿路上皮癌。CT平掃示病灶位於膀胱左側壁,呈“菜花”狀表現,病灶邊緣見“蛋殼”樣鈣化。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男,82歲,膀胱尿路上皮癌。CT冠狀位示腫瘤基底部見“V 字”樣強化線( 白箭)。

總之,CG 多見於中老年,常伴有膀胱刺激徵,病灶多單發,呈片狀增厚型或結節狀增厚型表現,好發於膀胱三角區,少見鈣化,增強掃描呈輕度漸進性強化。

膀胱癌多見於老年男性,常伴無痛血尿,病灶好發於側後壁且多呈“菜花”狀表現,病灶邊緣可伴有結節狀/“蛋殼”樣鈣化,增強掃描呈明顯漸進性強化。

↓ 以上內容來自: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補充一個典型病例:

男性,61歲,間歇性無痛性終末肉眼血尿4個月。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腺性膀胱炎與膀胱尿路上皮癌丨CT鑑別診斷

CT表現:膀胱左後壁菜花狀腫物,相應膀胱壁收縮、凹陷,病灶邊緣蛋殼樣鈣化,增強掃描呈明顯漸進性強化。

術後病理:

膀胱浸潤性尿路上皮癌,高級別,侵及膀胱肌層。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喜歡本期內容的 求收藏 求轉發

如果您有ct片問題也可以直接頭條私信

或者直接在應用商店下載放射沙龍app與放射科醫生在線互動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