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前引

公元228年春,即蜀漢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拉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序幕。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如是敘述蜀漢方戰前籌劃:“諸葛亮將入寇,與群下謀之......”而諸葛亮伐魏過程,亦被形容為“亮帥諸軍入寇”。

“入寇”可不是個友好的詞彙,它通常指敵國對本國的入侵。毋庸置疑,司馬光的“本國”立場是站在曹魏一方的。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資治通鑑》作為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光在處理漢獻帝禪位曹丕後的三國曆史時,直接以《魏紀》代三國,上承《漢紀》,下接《晉紀》,敘事主體自然是以曹魏為主,魏國君主稱為“帝”,蜀漢君王稱“漢主”,孫吳政權更不用提。如此“帝魏”的做派,三國誰為正統一目瞭然。

但司馬光的做法卻在南宋時,遭到理學大師朱熹的批評:溫公(司馬光去世後被贈封為溫國公)《通鑑》以魏為主,故書“蜀丞相亮”“寇”何地,從《魏志》也,其理都錯。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鑑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有乖正論,朱熹還特意篡輯《資治通鑑綱目》,更蜀漢為正統。此後由於朱熹在思想界的巨大影響,蜀漢正統論漸成官民共識,《三國志通俗演義》小說話本的問世,更是助推此論的盛行,乃至影響至今。

那麼司馬光與朱熹為何會有不同的正統論調?這種立場的轉變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曹魏正統論的淵源

三國鼎立時期,誰為正統,其實只有兩家在爭,首先曹魏政權自認為受禪於漢,從法統傳承上講自然是根正苗紅;但蜀漢卻認為曹魏受禪屬於篡權,是漢賊,而劉備以劉漢宗室自詡,重建漢朝,自應該是延續漢統;至於孫吳毫無法統根基,處在兩家之間很是尷尬,正統之爭對其可以忽略。

曹劉兩家關於正統之爭,在王朝一統之前,可謂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直至晉朝一統天下,正統之爭才正式有了結論。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司馬家創建的晉朝,跟曹魏代漢一樣,也是通過禪讓的方式接過政權,且不說過程血腥,至少法理上講,是個跟曹魏一脈相承,都認為漢朝在獻帝禪讓時就壽終正寢,蜀漢不過是地方割據政權。

曾為蜀臣的陳壽,在入仕晉朝撰寫《三國志》時,著《魏書》、《蜀書》、《吳書》,雖說是三國並列,可唯獨將曹魏君主作“帝紀”,蜀、吳兩國國君則稱傳,政治地位的高低一目瞭然,很明顯是出於政治與現實的考量,奉曹魏為正統。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但有意思的是,在《三國志·先主傳》中,陳壽詳細載錄了劉備稱帝時的告天文書,而曹丕與孫權即位的祭天之文卻並沒記載。

要知道所謂天子受命於天,祭告天地是頭等大事,標榜的是承天之命,宣告的是正統,只錄蜀漢先主稱帝之文,未免讓人遐想連篇。以至於後人揣測陳壽作《三國志》,以“魏主稱紀而蜀主稱傳,蓋典午得統於魏,當時不得不以魏為正統”。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但不管如何,三國以魏為正統,從西晉開始成為朝野主流,直到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漢晉春秋》時,提出異議,他記述的三國史事,以蜀漢為正統,魏武雖復漢禪晉,尚為篡逆,開篇便宣稱“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論”(三恪為當朝對前代王朝的奉祀),否定曹魏正統論。

不過這種論調,在南北分裂的格局下,難以形成共論,而隋唐大一統王朝重新確立後,不論是隋朝的建立者楊堅、還是唐朝的李淵,都明確繼承北朝法統,唐太宗還曾寫過《祭魏太祖文》,曹魏的正統地位不言而喻。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只是唐朝史學家當時都集中在爭論南北朝誰為正統,對三國正統關注度其實並不高,曹魏的正統地位也就一直處於官方的默認狀態。

到了北宋,宋太祖立足中原南征北討,於曹魏相近,而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又與蜀漢相當,北宋士人也就不可能偽魏,大多數還是持曹魏正統論,正是有這樣的士林基礎在,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毫不客氣指出:“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正閏:謂正統和非正統)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也就是說誰為正統,還得看其功業。

這種重實輕名的正統觀,在北宋士大夫中很有市場,蘇軾就非常贊成,他認為“夫魏雖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無有如魏之強者”,魏國實力最強,在道德上不相上下,當然應以強者為尊。

所以在重實的前提,司馬光道出了自己的正統傳承觀:據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於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蜀漢正統的民間基礎

前文所說,東晉時史學家習鑿齒否定了曹魏正統論,之所以如此,恰與當時東晉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

西晉末,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晉室偏安江南。

北方的淪陷,不僅給帶來南北對峙的大動亂,也給士族階層帶來巨大的思想震盪。北地不存,若堅持本為北方政權的曹魏為正統,是否意味著東晉已經失去正統性?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這種思想上的微妙轉變,無疑讓東晉士人很容易帶入到“北伐中原”的蜀漢立場上去,為此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上一改《三國志》的正統觀,認為司馬氏雖受禪曹魏,但應該繼承的是漢祚,將蜀漢的政治地位拔高。

這種論調東晉官方雖未直接認可,在士庶間卻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形成了尊劉貶曹的民間基礎。

南朝宋代晉後,劉裕也是劉漢宗親,與劉備情感上更近一籌,且當時北方胡族大肆尊曹魏,以彰顯中原正統,當然更激起了南朝上下的尊劉抑曹風,比如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中,就有貶損曹操父子形象的故事。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南北統一後,唐朝官方雖然尊奉曹魏,民間文學家也尊崇曹魏文采,但對蜀漢也持包容態度。尤其對蜀相諸葛亮的褒揚達到了極高的程度,與之流傳的詩文很廣,連帶著劉備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到了北宋時期,官方尊曹魏的同時,士大夫們也繼承了對諸葛亮的尊崇。就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雖尊曹魏,卻也一分為二的將諸葛亮的評語極盡讚美,還刪去了《三國志》中的負面評價。

再者當時理學興起,諸葛亮一代賢相,忠君輔佐幼主的高大形象,非常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而理學家們又極重道統,在三國亂世,諸葛亮不仕曹魏,而追隨漢室宗親劉備開創蜀漢,這樣偉岸的形象,自然有助於蜀漢正統論在民間形成較強的基礎。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蜀漢正統論在南宋的形成

尊劉的民間風氣,為蜀漢正統形成創造了堅實的民間基礎。

南宋與東晉很相似,都是偏安政權,內憂外患嚴重,北方淪喪,狼狽的御守東南,就政權性質都類似於以益州為根基,希圖北伐中原的蜀漢。

只是東晉受禪於魏,否定曹魏的正統性,難免有否定自己的意思,但南宋尊蜀漢就沒有東晉的諸多顧慮,這就讓尊劉的思想大行。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和朱熹齊名的大儒張栻,也曾在《經世紀年》中立論:漢獻之末,曹丕雖稱帝,而昭烈以正義立於蜀,不改漢號,則漢統烏得為絕?故漢獻之後,書曰蜀漢。

同時代的思想家陳亮,也作《三國紀年》,流露尊劉貶曹意圖,史學家蕭常更是修撰《續後漢書》,為蜀漢正名。

還有一大批主戰派,也持蜀漢正統,陸游就在《得建業倅鄭覺民書》中,以宋室自比蜀漢,北伐中原: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深刻的民族危機之下,朝廷卻一味妥協苟安,讓南宋士大夫們無不憤慨,廣泛呼籲名分正統,普遍以蜀漢自喻,希望不忘北伐,蜀漢正統論自然成為共識。

在這樣的時代大環境下,朱熹的父親又是堅定的主戰派,朱熹形成蜀漢正統觀不足為奇。

再者朱熹理學大家,集理學大成,發展了前代先賢的道統論與天理論,創造性的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儒家思想體系,使南宋理學多元化得到統一。而尤重道統、義理的理學思想,從道德情感上更傾向於蜀漢,遵循春秋大義,朱熹當然要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帝魏”做法批判,稱其“大非春秋存陳之意,恐不可以為法。

三國誰為正統?司馬光與朱熹為何分別給出了不同答案

所以總的來說,蜀漢正統觀在南宋成為主流,一是基於前代尊劉思潮的積累演變,另一個則是深刻的大時代背景所導致的。在程朱理學成為官方主體思想後,這種蜀漢正統觀更是影響深遠,傳承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