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清平樂》從張妼晗上線之後,很多人對這位寵妃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本來如果是小女孩對自己喜歡的人撒撒嬌,表示所有人都認為官家是天下的,只有她把官家當成自己的一切,原本也沒什麼,但是張氏在劇中的所作所為太容易為自己和宋仁宗招黑。豆瓣上的評分也從8.2迅速跌倒了7.3。那麼歷史上的張貴妃是什麼樣的呢?這個鍋該編劇來背嗎?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其實不止網上大家都在diss她,在歷史上她也常被大臣們diss。

張貴妃(1024-1054),她的祖父張隸、父親張堯封都曾經中過進士,也算是書香門第。不過父親在她八歲的時候去世,她伯父張堯佐拒絕收養她,於是她母親曹氏將她賣給齊國大長公主家當了一個舞姬,後來進入宮廷的,16歲的時候在一次宴會上被仁宗看中,開始了她開掛的經歷。康定元年(1040)進封才人,正五品,慶曆元年(1041)就一路跨過正四品婕妤、正三品美人,直接晉升為正二品修媛。慶曆八年(1048)就冊立為貴妃。在宋代,只有皇后是要行冊立禮儀的,貴妃沒有這個先例,但是張貴妃作為仁宗最寵的妃子,成了第一個以貴妃的身份行冊立禮的人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由於她備受官家的喜愛,所以就恃寵而驕,“出入車御華楚,頗侵併後飾” “飲膳供給皆逾於曹後”,所吃的、所用的全部都超過了曹皇后的規制。電視劇第三十一集演到張妼晗找藉口借了皇后的車,皇后很慷慨借給她,後來反而被官家說了一頓。這件事情不是編劇隨便編的,而是確有其事。在《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傳》裡說過這個事情:

張妃怙寵上僭,欲假後蓋出遊。帝使自來請,後與之,無靳色。妃喜,還以告,帝曰:“國家文物儀章,上下有秩,汝張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妃不懌而輟。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然而官家就是一直那樣地寵著她,而相反的,有時候卻對曹皇后的優點視而不見。慶曆八年(1048)有一天深夜,宮廷叛亂,那一天正好是皇后在服侍仁宗,大半夜的聽到動亂,皇后就讓宮人去找王守忠等人去找人護衛,賊人到福寧殿,砍傷了宮人的手臂,宦官何承用怕嚇著官家,就說了個謊,說是宮人打小女子。皇后就很英武地斥責他:“賊人在殿裡殺人,皇帝想要出去,你們還敢亂說!”皇后預料到賊人會放火,就讓宦官准備好了水,賊人果然用蠟燭燒窗簾,立馬就被撲滅了。皇后為了激勵這些宦官,親自給他們剪下一束頭髮作為標誌,說:“等賊人叛亂平復了,我就看你們的頭髮作憑證獎賞你們。”這些宦官們得到允諾當然就拼死保護仁宗和皇后,抓到了賊人。從這件事看,曹皇后臨危不亂,鎮定指揮,而且預判形勢,還能迅速地調動所有人的戰鬥力,組織有素,怎麼著說也是評定這場宮廷叛亂的首功吧,而當時是美人的張氏,只是跑過來陪著仁宗這一件可以說的。但是仁宗不這麼看,他只看到了張氏

“有扈蹕功”,對曹皇后的這些行為似乎不太領情。夏竦就推波助瀾,說要對張氏行“尊異之禮”,而當時的翰林學士張方平卻不同意,他對宰相陳執中說:“就算是漢代的馮婕妤為漢元帝擋熊救駕(《甄嬛傳》裡提到過這個故事),也沒有尊異的先例,皇后在,而尊美人,沒這個道理。”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張方平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但是三蘇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吧。張方平就是他們的第一位貴人,是他把三蘇舉薦給歐陽修的。所以蘇軾、蘇轍對他都十分尊敬。蘇軾評價張方平是“其有似於孔北海、諸葛孔明也”,說他像孔融、諸葛亮。

張貴妃為仁宗生育子女,從康定元年(1040)到慶曆三年(1043),張氏為他生了三個公主,得到的賞賜也不是其他娘子所能比的。其中慶曆三年(1043)幼悟公主出生後,“於左藏庫取綾羅八千匹 ” ,諫官孫甫就開始上書diss張氏了,說“張修媛寵恣市恩,禍漸已盟。夫後者,正嫡也。其餘皆婢妾爾。貴賤有等,用物不宜過僭。自古寵女色,初不制而後不能治者,其禍不可悔”,電視劇裡第二十三集,有人託楊懷敏送張貴妃一個與她身份不相稱的象牙珍珠雕花冠,官家讓楊懷敏背誦《唐書》裡張行成勸諫唐高宗李治的

“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宜制於未蔭”,其實並非《舊唐書》裡的,也是這位孫甫在慶曆三年diss張氏的奏章《上仁宗論赤雪地震之異》裡說的。這兩份奏章從自然災害說道後宮女主掌權,從晉朝、唐朝說道當時,意思就是,自然災害要讓後宮來背鍋,後宮裡嘛,那基本上就是張氏勢力太盛,僭越非禮,勞民傷財之類的。

這個孫甫字之翰,天聖八年(1030)跟歐陽修同榜的進士。他是個史學家,雖然在當時星光燦爛的歐陽修等人映照下,他不是特別地明亮,但也足夠在歷史上留下他的足跡,他有文集,還著有一本七十五卷的《唐史記》,可惜後來沒有傳下來,只剩下其中的一部分——《唐史論斷》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孫甫跟歐陽修同榜進士,歐陽修也上書反對這件事,就是第三十五集,王拱辰妻子、賈昌朝妻子去張妼晗那裡說歐陽修壞話的那一段了。歐陽修上書的題名叫《論美人張氏恩寵宜加裁損札子》“染院工匠當此大雪苦寒之際,敲冰取水,染練供應,頗甚艱辛。”說仁宗一向提倡節儉,但張美人恩澤太頻,然後從古代的帝王講起,說“若能謙儉柔善,不求恩澤,則可長保君恩;或恣意驕奢,多求恩澤,則皆速致禍敗”。還對張美人的母親曹氏封賞太過頻繁表示異議。總之,就是說要貫徹節儉的美德,不能為了張氏一人虧損聖德balabala的。

張氏寵冠六宮,“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她的一家自然也跟著一起得道昇仙了。慶曆二年(1042),張氏的父親張堯封贈秘書監,她的曾祖父張文漸、祖父張隸分別贈為寧州刺史、光祿少卿,外祖父曹簡被追贈為秘書省著作佐郎。

當時她還只是修媛,以一個修媛的身份,往前追贈三世,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具體說說冊立貴妃的事情。慶曆八年(1048),張氏被封為貴妃,寫文書的任務是宋祁

的,但是宋祁犯糊塗,有幾個程序走得不太對,辦的不是很合貴妃的意思,貴妃把文書扔到地上,後來舉辦地跟皇后的禮儀差不多才算完事,但是宋祁惹火了張貴妃,當然沒有好果子吃,就被貶到許州去了

宋祁是和歐陽修一起主編《新唐書》的,史學功底是一流的,而他的文學功底,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那一首《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他有個名號叫作“紅杏尚書”,就是從這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來,現代的錢鍾書先生就從這個“鬧”字生髮出來,發明了一個詞“通感”

,就成為中國文學當中一個非常常用的修辭手法,這個“通感”想必大家上中學的時候回答試卷的問題沒少遇到過,我們跟這類題目的相愛相殺,一切的源頭就是這句詞。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關於追封張氏的家人,在嘉祐七年(1062)

學士院出臺了一個新規定“皇后與妃皆贈三代”,這下司馬光坐不住了,他按捺不住那顆想要diss的心,於是就上了個《論后妃封贈劄子》:

“皇后敵體至尊,母儀四海。六宮之內,無與等夷。妃品秩雖貴,而皇后猶為女君。今封贈之典,混而為一,臣實懼焉。……天聖中,遇南郊大禮,皇太后追贈三代,太妃止贈二代,然則妃贈三代,乃近歲之失,不可以不正也。……皇后與妃,位次相亞,而有妾主之分。以此尤宜分別名噐,使之著明,以防後世之有僭差,不可鹵莽滅裂,苟然而已也。臣愚慾望陛下特降聖防,改定新制,自今後,唯皇后得贈三代,自妃以下,皆不過二代。”

就是一直在說,皇后是主子,皇妃再怎麼尊貴也是妾,太妃都只能追贈兩代,何況皇妃呢?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本來內政,如果止步於宮廷之內,那倒沒什麼,關鍵是,皇帝寵愛的人必然會跟權勢扯上關係,歷史上外戚作亂的破壞力也不容小覷。皇帝的家事必然會上升到國事。

張貴妃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必然會培植自己的力量。第一個重要的人物必然是她的從叔父張堯佐慶曆四年(1044),官家想要讓張堯佐提點開封府縣鎮公事,當時的右正言是餘靖,電視劇裡出現過,就是與范仲淹不熟、但是上書幫他說話,被打成范仲淹朋黨而被貶官的那個。蔡襄寫《四賢一不肖》詩,其中“四賢”之一就是他。他的脾氣跟電視劇裡的一樣,聽聞這個消息,就上書說“堯佐,修媛之世父,進用不宜太遽”慶曆八年(1048),張堯佐被任命為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侍御史知雜事張昪上書,說“堯佐緣恩澤進用太驟,非所以 公天下”,這位張昪diss貴妃的叔父不成,自己反而得了個落職的下場。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說起這位敢diss張堯佐的張昪,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不過宋詞有個叫張昇的人,他應該就是這位張昪,他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詞《離亭燕》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

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

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

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這句話已經後來被陳與義用過——“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後來又被明代的楊慎用了,寫在《三國演義》的開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要說這個人,光靠這一首詞,也能進入“背誦與默寫天團”了。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不過,就算被diss多少次,只要張氏要給張堯佐升職加薪的決心不變,宋仁宗就得努力提升他。到皇佑元年(1049),張堯佐已經成為吏部侍郎、三司使了。只不過他很不幸,遇到的臺諫官是包拯。包拯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如果只准用四個字概括他,那就是“鐵面無私”,張堯佐這個庸才居然做到國家財政第一把手,包青天怎麼可能沒有意見要說呢?包拯上書,說張堯佐就是個庸才,之所以提升地這麼快,全是因為他侄女。希望官家要把握好度,不要因為過分寵愛妃子,造成國家大禍。一次仁宗不聽,再來第二次、第三次,堅持讓皇帝給張堯佐安排個別的工作。仁宗沒法子,只好免了三司使的職務,不過又抵不過張氏的枕頭風,打起了宣徽使的主意。這個職務就在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等官職之下,管郊廟祭祀、朝會晏飲等工作,其實也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職務。不過包青天要鐵面到底,又上書說不可以,當時的御史中丞

王舉正也上書說“張堯佐庸人,緣妃家,一日領四使,使賢士大夫無所勸”,讓仁宗重新考慮給張堯佐一個官,還帶著張擇行、唐介、包拯、陳旭、吳奎等人跑到大殿上當面去懟仁宗,張堯佐惶惶恐恐,主動辭職,仁宗最終讓他以宣徽南院使身份去河陽了。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包拯大家都很熟悉,希望他能在後面的劇情裡出場,而不至於搶了主角的風頭,畢竟他的主角光環太過強大。這個王舉正,是一個世家子弟,但是如劇裡面的蘇子美蘇舜欽一樣,沒有靠父親的官職,也是自己考上進士的。這個人平時沉默寡言,而且有點懦弱。有一次,跟他是連襟關係的李徽之被推舉為御史,他反對,被李徽之怒懟:“王舉正老婆強悍,他都搞不定,這樣子怎麼去治理國家?”連歐陽修都說王舉正懦弱沉默做不了事情,於是他自己請求出去做官,跑到許州去當知州了。這看起來像是一個老實人,連他都坐不住跑出來懟了,也足夠說明張堯佐當時升遷的情況確實是太讓人看不過去了。

不只是張堯佐,張氏其他的親人都得到了封賞:張氏母親曹氏被封為外命婦,她兄弟張化基及其兒子張守誡等都被封官,張堯佐的子弟被賜同進士出身(做皇親國戚就是好啊,高考都免試錄取了)。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張氏既然煊赫一時,她的家族自然倚仗她的勢力,會做些違法亂紀的事情。皇祐三年(1051)張氏母親曹氏有個門客張彥方,因為受到有錢人家的重金買通,偽造任命官員的文書,犯了死罪,但是當時的開封府

劉沆不敢得罪張氏,所以就想快刀斬亂麻,匆匆判張彥方死罪了事,當時的宰相宋庠(宋祁的哥哥)也不敢得罪張氏,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打算聽之任之了。不過這個時候有個耿直的人叫杜樞,他決心要徹查此案,張氏一族非常著急,想辦法把杜樞貶了官,換了人。杜樞的例子近在眼前,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沒人敢惹張氏,只有一個左正言賈黯力挺杜樞,後來包拯等人在這件事後彈劾宋庠,宋庠遞上辭呈,出去河南做地方官了。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有的官員與張氏的勢力槓,當然是不可能真正勝利的了,也有不置可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當然也就有巴結討好的了。比如文彥博

張貴妃的父親往日是文彥博家的門客,張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認了他當伯父,所以一旦官家有什麼所思所想,就會暗地裡透露給文彥博。梅堯臣似乎還沒在劇中露面,他跟歐陽修並稱“歐梅”,又跟蘇舜欽並稱“蘇梅”,跟文彥博等人是同時代人,他署名的一本《碧雲騢》就說文彥博當宰相全靠張氏之力。有一年元宵節,張氏讓文彥博準備上好的織錦,文彥博弄來了燈籠錦,張氏穿了,仁宗看到這個錦完全不同,非常美,於是就問,張氏就說這是文彥博要送給官家的。仁宗開始留意起文彥博。慶曆七年(1047)貝州王則起義,朝廷派人去剿匪剿了好幾個月,仍然沒把敵人清除,這就成了仁宗一塊心病,他在後宮裡也很擔憂,就說:大臣們都沒有一個能為我分憂的,天天都沒有說去打匪徒的。“張貴妃就把這話透露給文彥博,

文彥博很聰明,第二天就主動請纓,第二年貝州戰事果然平復,後來文彥博果然出將入相,成為中樞大員。電視劇中與歐陽修同榜的進士,把歐陽修的狀元之名奪走的王拱辰,也巴結張貴妃,曾經給她送定州紅瓷。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到三十一歲,也就是至和元年(1054),張貴妃突然死了,但是她死後也仍然不少人diss她。當然這是因為仁宗為她的葬禮和祭祀有很多不合規矩之處,所以才跳出來懟的。關於張貴妃的葬禮,仁宗想要風光大葬,宰相陳執中、劉沆、王拱辰、王洙等人就全聽皇帝的意思,而禮官、臺諫等很多人diss,可是反對無效。張貴妃得到了與她的身份完全不相稱的葬禮。宋仁宗在她死後,給她追封“溫成皇后”,這於禮制是不合的。曹皇后還在那裡呢,搞這出生死兩皇后的戲碼是要幹什麼呢?仁宗還讓樞密副使孫沔讀哀冊,孫沔拒絕了,說是“讓我孫沔讀可以,但是讓宰相讀那是不合規矩的,是不對的,我不可能讀。”後來,皇帝沒法子,讓陳執中來讀的。仁宗要為張貴妃立忌日,劉敞就批評他,太祖以來的皇后,陛下都不去為她們立忌日,為一個妾搞那麼大的動靜,祖宗神靈肯定不高興。蔡襄

也上書說這樣的行為抬不符合規則,要求仁宗“追還敕命”,“以禮斷情,合於中道”

蔡襄是個大鬍子,電視劇裡寫過《四賢一不肖》詩,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他讚頌范仲淹、餘靖、尹洙和歐陽修,但是諷刺高若訥,仁宗還調侃他的鬍子睡覺時是放在被子裡面還是外面,導致他一夜未眠。他是個有名的書法家,“蘇黃米蔡”宋四家的“蔡”就是他。他研究詩詞、書法之餘,還研究植物,寫過《茶錄》和《荔枝譜》,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到了至和二年(1055),張貴妃去世一年之後,宋仁宗還是非常地思念她,於是想要去祭奠她的靈廟,像藉著去探望宣祖神御殿的名頭,但是又一堆人出來diss。孫抃說“陛下臨御已來,未嘗朝謁祖宗山陵,今若以溫成故特行此禮,虧損聖德,莫此為大” ,歐陽修、蔡襄都上書說不能這樣做,趙官家果然沒法瞞過他這一群高智商的麻煩臣子們的眼睛去,最後沒辦法,只好真的去朝謁了宣祖神御殿,而沒有去祭奠溫成陵廟。

但張貴妃之所以能夠得到仁宗的喜愛,似乎並不是如電視劇裡,除了漂亮會跳舞之外一無是處,歷史上記載她“巧慧,善迎人主意”,因為仁宗提倡節儉,所以她也奉行節儉的原則,居家所用的物品只有“素竹漆床,黃絹緣席,黃隔織褥。帝御飛白書溫成影帳牌,才二尺許,朱漆金字而已。”

而且,慶曆三年大旱,宋仁宗非常憂心,每日 “焚香”“夙夜精心密禱”,張貴妃看到仁宗為旱災這樣,就“刺臂血書祝辭”,也可以說是比較難能可貴了。

電視劇裡的宋仁宗,面對的朝堂之上全都是一群讀聖賢書的儒生,其中大部分都是忠正為民的,動不動就要上書勸說皇帝應該要有聖德,要節儉,要符合明君的標準,第三十五集,官家跟小徽柔吐槽范仲淹、餘靖、蘇舜欽等人,也可以看得出他雖然欣賞這些人,也知道他們都很好,但是時時處處都被這些人似乎拿著網一樣罩著,確實也挺壓抑的。而在後宮,皇后及其他娘子一個個都井然有序,讓人肅然起敬,每個人與朝堂上的大臣們也都差不多,雖然沒有什麼宮鬥啊、外戚專權、太監弄權之類烏煙瘴氣的事情,但是長此以往,也讓人覺得沉悶無趣。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此前一直被大娘娘劉太后壓著,萬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誰還沒有一點青春期的叛逆,誰還沒有要打破世俗的成見去做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的想法呢?對於張貴妃,他破了不少的規矩,無視了很多的祖宗家法,可能正是在這些地方,他才可以發洩他那顆想要叛逆的內心吧。劇名原來叫“孤城閉”,他在送走陳熙春的時候問道,到底是在宮門內的他擁有天下,還是可以到處遊歷的陳熙春才真正擁有這天下。他也好幾次說過這是座“四方城”,這座宮城雖然給了他皇帝的權利和榮耀,但是卻也將他圈禁在內,那些大臣們、皇后和妃嬪們,都是圈禁他的一根根羅網。難能可貴的是,他雖然自己未必才智過人,但他卻非常地懂道理,知道這些羅網是治理好國家所必須的,所以也基本上不去追究這些人,恐怕與張貴妃有關的事情是他做的極少的出格的事情吧。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歷史上就被包拯、司馬光、歐陽修等diss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