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钟摆效应”:家长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前不久我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对母子,小男孩看起来年级很小,对周边的事物都很有新鲜感,一直都在向她妈妈问问题。一开始还好,开始问得多了,他妈妈好像就开始烦躁了起来,回答的语气越来越不好,直到最后迎来了一个爆发,大声斥责小男孩。噼噼啪啪一通发泄过后,小男孩安静了下来,表情却变得呆滞,他不明白他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这位母亲好像也后悔了,开始轻声抚慰小男孩,而这一次有可能让小男孩形成心理阴影。

这一种情况相信在许多家长的身上都发生过,总是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烦躁,或是看到孩子在玩玩具、或是在看电视,于是就对孩子大声斥责,而且在这种斥责之中还会带着自己情绪的发泄。

但是在斥责过后,往往又会后悔,想着自己刚刚的反应太大了,玩玩具和看电视对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父母于是就陷入自责与后悔之中,但是又拉不下面子去和孩子说对不起,只能装模作样去安慰孩子,但是这并不能让孩子完全释怀,亲子关系的裂痕也就这样慢慢造成了。

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钟摆效应”:家长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你可能也认识到这样是不对的,你可能也想要去改变,可是却不知道要如何让下手去改变。其实这一种问题就是情绪管理的问题,只要管理好我们的情绪,我们就能做到与孩子的亲密相处而不会随意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学会情绪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情绪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管理情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确认识情绪。情绪是什么?

通俗一点来讲情绪就是你对一件事物的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及生理状态。

因此情绪有好坏之分吗?没有的。情绪就是一个感觉,感觉本身并不会有好坏之分。

比如愤怒是坏情绪吗?你可能说愤怒怎么不是坏情绪了,愤怒会对自己身体不好,甚至还会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对,愤怒确实可能会导致这些事情的发生。但是这只能说明愤怒这种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坏影响,但不能说明愤怒是坏情绪。愤怒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人对自己权益的侵害,然后我们因为愤怒不能忍受这种侵害,有要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时候愤怒是坏情绪?愤怒是提醒你你受到侵害了,提醒你你要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可见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一切的情绪都不过是一种反应的机制。

通过这一种反应的机制你才能做出相对应的反映,因此情绪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这一种保护会有好坏之分吗?

任何你认为是负面情绪的产生如烦躁、愤怒等都是有背后产生的原因。如果不懂得情绪管理,那么很容易受到这些情绪引领而随意去向亲密的人发泄情绪,有孩子的人就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造成不可挽回的亲子裂痕。

所以我们应当去透过情绪的表象,去发掘情绪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的反应导致了这一种情绪,从根源处解决这种情绪。这样情绪才会得到真正地解决,而且不会伤害到身边的人,更不会伤害到孩子

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钟摆效应”:家长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学会情绪管理,要知道不会情绪管理的危害

其实可能有许多家长对我上面所讲的不屑一顾,认为那些负面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是社会、生活造成的,哪有那么容易从根源处去解决,直接发泄出来不就好了吗?

是的,一般来说发泄出来,情绪确实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要注意了,我们家长真的能通过发泄情绪来解决吗?我们的发泄对象一般是谁?一般是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孩子。把情绪发泄到他们的身上,我们是舒适了,可是他们会有什么感觉?而当我们发泄完后看到他们的表情会不会心疼他们,会不会自责,会不会后悔。我相信是会的,这样那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又产生了,这就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死循环。

在心理学上,这叫作“钟摆效应”。

“钟摆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效应,指人类在情绪上像钟摆一样高低摆荡。

细想一下我刚刚描述的,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向孩子宣泄了出来,虽然自己的情绪暂时变好了,但是看到孩子那委屈的面孔,自己又会产生深深的自责。这一种自责的情绪又是一种负面情绪,原有的负面情绪消除了,但是新的负面情绪又产生了,而这样一种自责的情绪又不能继续向孩子宣泄,因此负面情绪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说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于孩子,于自己而言都没有益处。

可见宣泄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宣泄还会导致孩子对家长的惧怕,导致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而得不到有效的沟通,那亲子关系之间的裂痕也就越大,孩子对父母也就越疏远,隔阂就是这样产生的。

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钟摆效应”:家长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知道了这些危害,你还会觉得情绪发泄出来就好,情绪管理根本就是可有可无吗?

情绪管理非常简单

情绪管理这个词看起来好像很高大上,但是学起来其实非常简单,通过下面的这种方法,相信我们都能够学会情绪管理,我们都能够与我们的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

情绪管理的方法:“感知”

感知简单来说就是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只有知道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我们才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管理,才能想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如果连现在自己的情绪都不了解,那么又何谈管理呢?

“感知”可以分为身体上的感知,以及在情绪上的感知,情绪上的感知是在身体上感知之后的进一步延伸,身体上的感知更可以说是情绪上的感知产生的一个源泉,做不到身体上的感知就难以做到情绪上的感知。

身体上的感知就是要感受自己身体的状态,全力感受身体上的变化。比如看到孩子在玩游戏或者看电视时,就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感受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出现什么变化。如果感受到了烦躁,仿佛有一股力气但无处使用,这时就需要注意了,说明可能你会爆发,会将你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发泄。只要你感知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住自己不向孩子发火,这就是基础,先自己掌控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让负面的东西掌控自己的行为。

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钟摆效应”:家长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做到了身体上的感知之后就可以去尝试情绪上的感知,从根源上真正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情绪上的感知就是感受情绪上的变化,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当自己的情绪发生了什么改变,就要立刻进入警觉状态。要感知到这种情绪是因为什么而出现的,知道了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去彻底解决这一情绪。

当学会了“感知”并且能随时随地“感知”那么你就会发现你负面情绪的产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工作或者生活上的不顺心而产生的,与孩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样,你就能冷静思考,并且管理住自己的情绪,管理住自己的行为。你就能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大的包容,而不会随意地去责备孩子。亲子关系之间才能变得和谐,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难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