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縣報恩寺簡介

四川省平武縣報恩寺簡介

  報恩寺座落在平武縣城的東北角;始建於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據《龍安府志》記載;平武古為龍州,“地處邊催陲;界在氐羌”為鎮撫邊夷,明朝在平武設制宣撫司官衙。明宣德三年(1428年),龍州宣撫司土官僉事王璽(字廷璋,祖籍揚州府興化縣人)襲父繼任土官僉事之職。據《敕修大報恩寺碑銘》記載,王璽“崇儒奉釋,夙植善根”,宣德十年(1435年),王璽借進京朝貢之機,以“古遺藏經無處收貯,恩無補報”為由,“保障遐方,祝延聖壽”為請,擬修建寺廟一所,上奏帝廷。帝念其心誠,破例允之。王璽奉旨而歸,便“愛竭資產,鳩工積材”,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破土動工,歷時七載,正統十一年(1446年),初步告成,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王空死後,其子王鑑襲職,繼承先父“未盡之志”,繼續修建。至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全部竣工,名曰:“報恩”。山門上懸掛匾一道“敕修報恩寺”。

  報恩寺東西長278米,南北寬100米,佔地27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518平方米,坐西向東,平面佈局由東而西,次第升高,主體建築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左右對稱配列。分前中後三進院落,第一院落起于山門,止於天王殿,中有三橋相連,北側置鐘樓一座,門前有八字琉璃牆,臺階、狻猊、經幢、廣場。天王殿以後為第二進院落,由正殿大雄寶殿和配殿華嚴殿、大悲殿、天王殿四座建築組成。大雄寶殿以後為第三進院落、由萬佛閣、南北碑亭,34間廊廡和大雄寶殿組成。萬佛閣後側有齋房、庫舍、龍神祖師之堂等建築圍繞。

  報恩寺創建以後,受到歷代官府明令保護,現立於山門內光緒年間府正堂碑文告示中有這樣的示諭:“報恩古寺、朝賀重地,渝爾軍民、不準盤踞、閒雜人等、禁止遊戲,倘敢故違、枷示廟門”:1949年後,這座宏偉的古建築文化遺產得到了新生。進行了多次而又有重點的維修保養工作,如加固臺基、翻修屋面、安裝避雷設施、地下電纜、消防設備,新建保護範圍的防護圍牆、仿古保護性建築門樓等。如今,雖歷經五百多個春秋,卻完整保存了其建築的本來面目,被中外古建專家、遊人稱為“明初罕見之遺構,獨具匠心之傑作”。一九五六年首次公佈為省級文保單位,一九九六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既是一座完整的佛教建築群,更是一座優美的藝術之宮。她方位選擇,匠心獨運;平面佈局,設計考究,單體建築既嚴格按照宮式手法建造,細部裝修又靈活運用了地方技巧,無不處處體現古代匠師們的藝術才華。除山門為單據五開間懸山頂式建築外,其餘多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這些建築,屋面琉璃配件,色調飽合;天花藻井,絢麗多姿;簷下斗拱,千姿百態;翼角裝修,玲瓏剔透。寺內彩畫,古樸素雅;殿內佛像,造形優美、形象生動;石雕泥塑,構圖巧妙、內容豐富,尤其是大悲殿內懸空密佈l004隻手高達9米許楠木雕成的觀音。華嚴殿內高十一米、直徑七米、藏體用天宮樓閣裝飾、猶如一座凌空托起的七級佛塔的轉輪經藏,更為稀世之寶。寺內所有柱、額、梁、枋、天花藻井、瓦當滴水、香爐匾額,或雕或塑、或刻或繪有眾多的筋骨突露、鱗甲生輝、張牙舞爪的龍。全寺所有木構件,均為一色珍貴楠木,具有蛛網不結和高度的抗震性能。

  如今,她古風猶存,翠柏參天、奇花覆徑、綠草如茵,是時,遊於其間,宛如置身於仙天瓊閣之中。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髮展,她將為更多的中外遊人展現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