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魏書》

今天小編將繼續為大家系列講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十四部正史,第十部《魏書》,和大家共同感悟史書裡的智慧。讀史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諸君共勉。

覺得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請關注我,以便繼續和小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感謝大家的閱讀,評論,轉發,收藏。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二十四史之《魏書》

今天為大家講述二十四史的第十部《魏書》

《魏書》簡介

《魏書》是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題材,是北齊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魏書》中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魏書》共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1卷。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二十四史之《魏書》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 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 ,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魏書》作者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二十四史之《魏書》

《魏書》作者魏收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歪曲歷史本來面目的史書)

《魏書》特點

  •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
二十四史之《魏書》
  • 《魏書》記述了我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係的歷史;《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餘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因此,研讀《魏書》,對於認識我國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書》的志,新增《官氏志》、《釋老志》兩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啟》中說,這兩篇志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

《官氏志》首記官制,後敘姓族,記載了鮮卑氏族的名稱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變化,為研究拓跋部落的發展擴大及漢化提供了完備的資料,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

二十四史之《魏書》

《釋老志》記佛、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

此志乃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於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首闢專篇記錄宗教,是其在歷史上的功勞。

這兩個特點,也可以看作是《魏書》的主要成就。

《魏書》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覺得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請關注我,以便繼續和小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感謝大家的閱讀,評論,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