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的人也許都會有這感覺,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個諸侯國,就像是一張縱橫交錯的大網,既相互依附,又相愛相殺。有人總結的好,整個春秋戰國史,就是一幫親戚在打來打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春秋時期的東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顧名思義就是分土封侯的意思。為了鞏固社會秩序,從周武王和周公開始,周朝大規模的開始實行分封制。周王室根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把王室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給他們一畝三分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自己的諸侯國,並定期朝覲周天子及繳納一定的供奉。
所以呢,周天子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而其他諸侯國呢,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大家或遠或近的都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也會出於利益的考慮,會有政治聯姻,通過政治聯姻來達到姻親關係,比如“秦晉之好。
所以,怎麼算來,大家都是自己人。
自己人打架,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左轉》裡有這麼句話: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就是說,兄弟之間,即使發生矛盾,互有怨憤,也不要忘了大家都是骨肉同胞。所以,即便是一個個諸侯國打的山河變色、日月無光,這地上站的也還是華夏子民,這天下,名義上也都還在周天子手裡。而斷不會像某朝,打著打著,就要割地賠款給八杆子打不著的外人——外國人。
雖然,在某些爭權奪利的過程中,有些王公貴族會一時假以夷狄、戎族之力,但一旦目的達到,便會毫不留情的馬上讓他們滾的遠遠的。因為,蠻族除了光有一身蠻力之外,他們往往還會沒長腦子的蠻幹。而以中國古人的智商,是完全不難明白這一點的。
比如申侯引狼入室把西戎給引到了周王室的鎬京城,可看到他們燒殺搶掠、賴著不走時,又厚著臉皮,寫了三封密信,請求晉侯、衛侯、秦君發兵驅戎,而三路諸侯見信也毫不猶豫,一致聯手對外。
而在周室的篡權政變和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髮生,邊境的遊牧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遭受危機之時,齊桓公也曾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明確提出: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多次聯合其他諸侯國,發兵攻打戎族,以救被其侵略的諸侯國。這蠻族們也是一次次的懵了。抱頭鼠竄、落荒而逃之時,一臉的困惑——不就看他們打得熱火朝天,我才來個趁火打劫,想撈點油水嗎?怎麼現在都齊刷刷的朝我打過來了?!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些道理,對於那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野蠻人們來說,太深奧了,不懂。
但是,打架畢竟不是過家家,玩玩算了。為了一己或一國之利,而不時的互毆、群毆,不僅使社會動盪不安、人民居無定所,苦不堪言,也使華夏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比如,王子朝奔楚。
如果說,項羽火燒咸陽宮,先秦典籍化為灰燼是華夏文化的一大災難,那麼,王子朝帶著大量的周室所藏典籍投奔楚國,典籍最後卻不知所終,則又是華夏文化的一大浩劫。
所不同的是,項羽之所以火燒咸陽宮,毫不吝惜,是因為他目光短淺,一心想的是要錦衣夜行,而王子朝帶著大量周室典籍負重前行,則恰恰是因為,他要的是天下。
史料典籍在中國的歷史上,究竟有著何等重要的地位?
王子朝逃亡,為什麼要不惜疲累而帶上週室典籍?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會有專門的史官負責記錄自己的歷史,這是中國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也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徵之一。各個朝代對檔案的管理和保護也非常重視,並建有用於保存史籍檔案的專門檔案庫。而史官們對史籍的記載和保護,更是視同如生命。
例如,衛懿公好鶴亡國,太史華龍滑、禮孔用計,才得以從戎人手裡僥倖逃脫,逃回了國都。
沒想就要進城之時,禮孔卻說:“與主公一同出征,卻不能與主公一同回來,人臣的道義何在?我將到地下侍奉主公。”說完拔劍自刎。
華龍滑說:“不能讓國家的史籍受損失。”於是進了城,抱著史籍隨同衛侯的後宮家眷,連夜乘車出逃……
對於史官來說,史料的記載、保護和傳承重若生命,而對於有望繼承君位的王室子孫來說,王室所藏典籍,則是王權正統的象徵。同時,也是治國理政必需的檔案資料,更是國家的文化血脈。
據史料證實,“王子朝奔楚”並非是倉皇出逃。其出走時攜帶有大批象徵著周朝王權的典籍,包括黃帝以來尤其是夏商的青銅禮器、周代列王的誥命、諸侯各國的信符奏章,以及各方的地理、人口、風俗等文書檔案資料,意圖復位。
周景王的兒子當中,嫡世子叫猛,次子匄。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貴的庶長子。王子猛生性懦弱,而庶長子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景王寵愛朝,就囑咐大夫賓孟,想要立朝為世子繼位。
但未及頒詔,景王暴病,便以大夫賓孟為顧命大臣,遺詔傳位於王子朝。周景王死後,大夫單旗、劉文公等人認為,若立王子朝,他們必然失去權勢,於是便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立世子猛(姬猛)為王,是為周悼王。
“單穆公政變”的暴行引起滿朝文武的憤怒。尹文公、召莊公等人集合族人,以南宮極為帥,擊潰單旗等人的軍隊,周悼王王子猛逃出洛邑,向晉國告急。諸大臣立王子朝為王。
曾極力反對周景王變法的晉國得知,便遣大夫籍談、荀躒率軍隊渡過黃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見晉師威猛,無法取勝,遂帶百官遷居於京(今洛陽西南)。晉國軍隊護送周悼王入居王城(今河南洛陽)。而王子猛作為傀儡,難於應付局勢,當年冬天驚嚇病死,王權落入了晉國手中。
晉又立王子匄為王,是為周敬王。公元前519年,晉軍攻打王子朝,王子朝受挫逃到尹(今河南新安西南),不久之後,晉軍撤走。王子朝馬上又重新殺回洛邑,又把周敬王趕跑了。
王子朝見京城不少人仍支持自己,索性便自立為王。由於周敬王出逃後跑到了洛邑之東,因此被稱為東王,王子朝便被稱為西王,東周由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但隨著王子朝最為倚重的大臣召莊公和將軍南宮極的相繼去世,再加之民眾聽信謠言而人心不穩,最終,王子朝不敵周敬王的強力外援晉軍,而只好帶著部分周室典籍,逃往楚國。
王子朝雖然此時跑到楚國去了,可他的餘部仍然控制著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於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劉文公和萇弘,想在成周築起城牆,使它成為王城,就派人去晉國請求支持。晉國的國君晉定公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聯合別的諸侯國一起幫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了一個王城。
正好這時衛國的大夫彪傒來到這裡,聽說築城的事,很不贊成。然而他沒有公開表示意見,而是去謁見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大夫單穆公。
他十分誠懇地對他說:
“我看萇弘、劉文公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壞的,而一旦壞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現今周朝的支柱已經壞了,已經支持不下去了,這是天意,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周朝從幽王以來,就已經慢慢衰落下去了。
諺語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水火所造成的災禍尚且不能挽救,何況是上天所降的災禍呢?
你回顧歷史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哪個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從孔甲開始亂法,僅經過四代就滅亡了;商朝的興起從玄王開始,勤身修德,經過十四代才獲得天下,可從帝甲擾亂殷政,只七代就垮臺了。后稷振興周族,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幽王擾亂周政,以來已經十四代了周朝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可是從周幽王擾亂周政到現在又過去十四代了,已經完全無法補救了,滅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萇弘還想把它扶起來,這不是白費工夫嗎?恐怕他將來還可能因此而招來災禍呢!”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第一次因“王子朝之亂”而出現在《國語·周語》中。
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乎?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這句話是說,水火之難都很難挽救,何況天都說:‘學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樣難,學壞就像山崩塌從高處滾落一樣容易。’
這裡的善,不是當今流俗意義上的“善良”,而是說,人要遵循天地之道,以德治國,以德治天下。否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沒過幾年,果然應了彪傒的話,周敬王為了平息晉國趙氏對周室的討伐,下令殺了忠心耿耿的萇弘,而萇弘所倚靠的劉文公在周定王時,也被滅族。“碧血丹心”的萇弘最終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但彪傒沒想到的是,王子朝最後也在這場王室內亂中,以慘敗告終。當然,他也許就沒想過這個問題。
王子朝當初之所以選擇楚國,是因楚當時為南方強國,正與晉爭霸主地位。但在王子朝奔楚之際,恰逢楚平王死,楚國在繼位問題上發生動盪,使得王子朝只能滯留在楚邊境地南陽一帶。一來可得楚相助,二來距洛陽較近,一有機會,便可重新入主洛陽。
但沒想到的是,公元前505年,吳國和楚國爆發柏舉之戰,楚國首都郢被吳軍攻破。周敬王抓住有利時機,派人前往南陽殺死了王子朝。《左傳·定公五年》載:“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於楚。”
一場歷時19年的周室大動亂,終於落下了帷幕。斯人已去,其攜帶的這批周室典籍也因此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但有準確記載的文明卻不足3000年,就是由於缺乏明確的文獻佐證。由此不得不說,王子朝攜國家典籍奔楚,卻使周室典籍下落不明,中華文明自此形成斷崖,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大不幸。
對於這次動亂,史上一般皆以王子朝為無道的王位覬覦者,《史記》和《左傳紀事本末》均持此說點。然而,也有人為王子朝喊冤,如《左傳微.王子朝之亂》和《韓非子》就認為“王子朝之亂”是春秋史上最大的一樁冤假錯案。
歸根到底,“王子朝之亂”其實不過是春秋時期大夫作亂的延續與升級而已,是典型的權臣犯上作亂。而王子朝奔楚,使周王室典籍大量移入楚國,造成了“唯楚有才”和南陽人文薈萃的輝煌歷史,楚國也因此變成了與宋、魯一樣的文化中心。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周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天子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王子朝奔楚,一些有專門技藝、知識的樂官、百工也由此從周王室分散到了民間,周王室的音樂文化由此下移,也是社會“禮崩樂壞”的表現。
如果說,周平王東遷是周天子走下神壇的開始,那麼王子朝之亂則更使日薄西山的周王室如墜深淵。《國語.周語》雲:“景王崩,王室大亂。及定王,王室遂卑。”靠著諸侯國幫助才平定動亂的周王室,其僅剩的一點尊嚴在此場動亂中被消蝕得乾乾淨淨。
不久之後,中國歷史迎來了比春秋還要動盪的戰國爭霸時期。曾經為華夏民族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周王室,也最終在風雨飄搖中逐漸走向了終結。
所慶幸的是,近年隨著河南南陽王子朝“不見冢”冢的發現及基本確定,因王子朝奔楚造成的一系列千古之謎,也由懸而未決過渡到懸而待決的階段。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遺失千年的那批周王室典籍,在不久的將來,終會重見天日。
是華夏民族的智慧及歷代上到統治者,下到史官們對史籍的重視、保護和傳承的由來已久的思想和傳統,給了我們這份自信和一份美好的期待。
-------- 本文完 --------
閱讀更多 文史品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