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啥不放心韓信當主帥,井陘之戰他就看出韓信的野心?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王涯《從軍行》

井陘之戰,是兵仙韓信一生中的經典戰役之一。韓信深入不利地形,以寡擊眾,大破成安君陳餘,摧毀了趙國的主力部隊,更在此戰中誕生出“背水一戰”這一典故。

但如果我們深入探究秦末亂局中的波詭雲譎,才會發現漢軍陣營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算計才更加驚心動魄。劉邦對部下可謂充滿算計,兵仙韓信雖是用兵如神,卻也不是什麼純臣。

劉邦為啥不放心韓信當主帥,井陘之戰他就看出韓信的野心?

一、滅趙之戰主帥到底是誰?

劉邦還定三秦之後,聯合諸侯進攻項羽,慘敗於彭城之戰,諸侯紛紛迴歸項羽陣營。這時,韓信向劉邦提出戰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從蒲坂出關中,經順時針攻取山西、河北、山東,是從第二階梯攻擊第三階梯,一路仰攻向下,利於進攻而不利於守備,且由河北攻擊山東,還可完美避開魯西丘陵的阻擋,比起項羽自南面擊齊容易得多。

可以說韓信這一戰略非常高明,只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任由韓信掃平整個河北,他擁有的兵力資源將遠在劉邦之上。劉邦對於韓信的能力當然沒有懷疑,但如果任由韓信取得這樣大的戰功,他必將難以安枕。

韓信由蒲坂渡過黃河之後,先滅魏國,擒魏王魏豹,然後攻取代地,在閼與擒獲代相夏說,佔據山西,對河北平原形成居高臨下的壓制。

一般我們說起劉邦奪韓信之兵,說的是滅趙之戰後,劉邦馳入韓信修武軍營,奪其兵。但實際上劉邦之前就已經收過韓信一次精兵。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既然劉邦盡收韓信精兵,又如何指望韓信滅趙呢?其實這很好解釋,劉邦所選定的滅趙人選,是自己的親信靳歙,韓信雖為總主帥,但井陘一路,劉邦僅希望韓信牽制而已。

當時劉邦正與項羽激戰於滎陽、成皋一線,但眾所周知,虎牢狹窄,防守一方所需的兵力並不很多。且這段時間滎陽、成皋一度被項羽攻破,應當就是因為劉邦將從韓信處奪取的精兵又交給靳歙率領,北上攻趙之故。

劉邦為啥不放心韓信當主帥,井陘之戰他就看出韓信的野心?

按照劉邦的佈置,是兵分南北兩路,北路由韓信、張耳率領,在井陘與陳餘率領的趙軍主力對峙。而南路由劉邦親信靳歙等人領兵,直搗趙國腹心。

從距離就能看到,北路不僅距離邯鄲較遠,還要越過太行山和井陘天險。但由於滅魏之戰中韓信已經展現出眾軍事才能,陳餘遂以主力防備韓信。而邯鄲對於漢軍南路而言,堪稱空門大開。

需要指出的是,劉邦軍事能力並不差,尤其長於戰略,身邊還有張良、陳平這樣的高級參謀。楚漢軍事家當中,劉邦僅次於項羽和韓信,可以排到第三。

二、韓信把配角演成主角

但是韓信並不願意按照劉邦設想的劇本去走。雖然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但韓信知道這很可能就是自己的頂點,劉邦不願意封韓信為王。而韓信的功名心非常強,當然想要建立更多功業而被封為王。畢竟劉邦已經許諾封張耳為趙王,韓信雖為平民出身,卻不甘在貴族之下。

代王陳餘不用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歷來被當做井陘之戰失敗的關鍵。然而我們需要留意的是,漢軍南路軍已經開始威脅邯鄲,而且其中有不少劉邦在韓信滅魏後從韓信軍抽取的精兵,威脅甚大。想要儘快消滅韓信而後全力應戰南路軍,這是陳餘急於和韓信決戰的關鍵。

韓信越過蜿蜒漫長的井陘,送上門來,更讓陳餘覺得再好不過。所以陳餘並不是“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而是有其他的考量。

劉邦為啥不放心韓信當主帥,井陘之戰他就看出韓信的野心?

而韓信越過全長70多公里(合漢裡數百里),“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的井陘道,導致能夠投送到的兵力減少,陳餘說韓信“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有很大鼓舞士氣的成分,畢竟井陘之戰中韓信一部的兵力就有萬人。但韓信的兵力少於陳餘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意味著韓信越過井陘,本身就是第一層“置之死地而後生”,屬於典型的弄險例子。

雖然李左車是李牧的孫子,但陳餘的思路卻與李牧的用兵有相合之處。在番吾之戰中,李牧就先在番吾擊潰越過太行山來犯的北路秦軍,再急速揮師南下,逼退由平原而來,後勤補給情況較好的南路秦軍。所以認為陳餘“不知兵”的想法,並不正確。韓信遠道而來,客場作戰,兵力又少於己方,陳餘認為趙軍可以快速擊破敵人並不奇怪。

不過井陘道狹窄,使得陳餘一開始沒能發動騎兵部隊趁漢軍立足未穩發起打擊。韓信顯然理解到陳餘佔據井陘口反而不利於發揮兵力優勢的弊端,並進行了神妙的軍事運用。

漢軍先以萬人背水而陣,而後主力渡水與趙軍決戰,接戰後詐敗與背水陣合,作為奇兵的2000輕騎翻越山嶺殺出,攻佔趙軍大營使趙軍慌亂。顯然這支數量不多的輕騎精妙的山地作戰,才是漢軍獲勝的關鍵。如果單純背水,難免如同馬謖一樣自困絕地而招致慘敗。

後世三十年戰爭的名將華倫斯坦在沃加斯特之戰中同樣採取了類似的戰術,奇襲敵人城池令嚴陣以待的敵軍潰敗。這樣的奇計,不但陳餘,李左車也不可能想到。

井陘之戰的結果是趙軍慘敗,在狹窄的井陘地區難以奔逃,損失慘重,陳餘被殺。但此後趙國仍然在趙王歇領導下堅持抵抗了大半年時間。

這是因為趙國畢竟是個大國,人口數百萬,人力資源豐富,雖然戰兵損失慘重,但依靠城池分層次抵抗,仍能夠堅持很長時間。此外,項羽也沒有幹看著,而是發兵進入趙地——“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

顯然韓信大破趙軍於井陘,讓劉邦的北路牽制,南面攻克大部分趙地的計劃泡湯了,戰功都落到韓信的頭上。

三、劉邦對韓信不滿

而且出兵井陘之前,韓信還特別讓劉邦的嫡系曹參去攻打太行山以西的趙國據點,“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排除了曹參獲得井陘戰功的機會。

負責南路的靳歙戰果非常有限,而其活動也只是打穿河內地區,到邯鄲與韓信張耳會師,廣袤的趙國北部地區都是被韓信所征服的。讓韓信獲得如此大功勞,當然不是劉邦所願意看到。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許多人認為劉邦可能也親自參與了滅趙之戰。 但這次軍事行動主要是越過平陰到黃河以北,然後東進騷擾項羽的補給線。劉邦在滎陽一線與項羽正面對抗,當無法離開河南太長時間。此時韓信應當已經和靳歙會師,橫掃趙地,只是仍需要和趙國的殘餘勢力以及來犯的楚軍作戰。劉邦令周緤北上到襄國(位於邯鄲北面),便是支援韓信的以上活動。

劉邦為啥不放心韓信當主帥,井陘之戰他就看出韓信的野心?

而且“軍乍利乍不利,終無離上心”而言,也很可能是劉邦在黃河以北地區與楚軍主力遭遇,戰敗之後劉邦、周緤被打散了,周緤北上還有一重目的是讓已經基本平定趙地的韓信發兵南下支援。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韓信對於發兵南下卻顯得不積極,於是忍無可忍的劉邦在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冒充漢使,衝入韓信在修武的軍營,奪了韓信的軍隊。修武在黃河北面,也意味著經過大半年的苦戰,韓信終於擊退了來犯的楚軍,徹底平定趙地。

從後來韓信與陳豨勾結謀反,卻又稱陳豨為“陛下之信倖臣”而言,陳豨乃靳歙同鄉,是劉邦大舅子呂澤的碭郡集團的關鍵人物。顯然不知何時,韓信已經將陳豨拉攏過來,而劉邦尚不知。陳豨除了曾隨韓信攻取代地,表現優異之外,很可能還隨韓信參與了滅齊之戰。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井陘之戰之所以會表現得異常驚險,本身是源於韓信違背劉邦的軍事命令進行了軍事冒險,當然也體現出韓信超世的軍事才能,遂攫取了戰功獲得巨大的威望。

韓信的野心與劉邦的掌控欲隨後不斷衝突,但韓信終究缺乏大氣魄,在蒯徹勸說其在齊地自立時表示拒絕,等到自己被削除楚王,受制於長安時才動手,結果身死族滅,淪為歷史上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