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雙料Fellow的華人學者們

昨日,2019年兩院院士正式官宣,一時間搶佔了各大媒體頭條。

朋友圈也是一片沸騰,奔走相告,趕腳比自己中了大獎還嗨皮!

誰叫咱家導師就是這麼厲害呢!!!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而就在最近,新一年度的IEEE/ACM Fellow也將正式公佈。

作為學術屆的頂級榮譽,不自然地就會將院士與Fellow作比較,到底哪個含金量更高呢?

學術君認為,同樣是專業機構對學者的認可,考量標準不一,自然不能一概而論。

但至於誰更厲害呢,都是業界大佬,都是吾等小(xue)輩(zha)學習之楷模!你們說是不是?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那麼,對於IEEE Fellow與ACM Fellow而言,哪個更牛呢?

先來說說這倆有啥區別。

IEEE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全稱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目前在全球擁有40萬會員,它是當今世界電子、電氣、計算機、通信、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領域最著名、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跨國學術組織。

IEEE各專業分會的出版物是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學術刊物,也是各國電子電氣領域科學家和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的首選之一。而在這幾大技術領域中,IEEE發表的文獻佔了全球將近1/3。

IEEE Fellow則是協會最高等級會員,是該組織授予的最高榮譽,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成就。每年由同行專家在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中評選出,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會員總人數的0.1%。

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決定了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ACM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ACM是全世界計算機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專業學術組織。ACM Fellow設立於

1993年,用於表彰在計算機領域有“異乎尋常貢獻”的領先者。

ACM成員近10萬人,其Fellow數目只佔整個計算機協會的1%。ACM Fellow由同行評選,當選Fellow是極高的專業榮譽,當選者的成就對全球經濟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ACM Fellow也是全世界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從業者的標杆和領袖。

截止2018年,全球共有1163位學者當選ACM Fellow,而畢業於大陸高校的ACM Fellow有36名。

他倆究竟誰的含金量更高呢?

單從數量而言,IEEE Fellow每年入選學者不到300位,而ACM Fellow每年入選不到60位,由此顯得ACM Fellow更為金貴。當然,IEEE覆蓋的學科範圍更廣,包括了電氣、通訊和計算機等多個領域。

另外,從兩個學會增選Fellow的比例來看, ACM增選Fellow的比例更低。

實際上,在計算機領域,ACM Fellow有著更高的認可度。

看過了以上介紹,如果一位大牛,他不僅僅是ACM/ IEEE雙料Fellow,還是院士,是不是就此走上了人生巔峰呢?這樣的華人大牛又都有誰呢?

院士+ACM/ IEEE Fellow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李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早在1998年,他就入選了ACM Fellow;2011年又成功入選IEEE Fellow;緊接著2012年,他因在數據儲存和分佈式計算機系統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1977年,李凱教授畢業於吉林大學,1981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1986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世界上第一個“圖靈獎”獲得者艾倫·佩利斯。後於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現任該校計算機系終身教授。

他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工作。在計算機科學的三個核心領域裡擁有最具影響力論文獎,包括國際計算機系統結構會議(ISCA)25年最有影響力論文,計算機語言設計與實現會議(PLDI)20年最有影響力論文,以及超大數據庫會議(VLDB)10年最佳論文獎。

2007年,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同事李飛飛合作啟動ImageNet項目,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圖像識別知識庫,推動了人工智能基於深度學習的革命性發展。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今年新晉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叢京生,也是ACM/IEEE 雙料Fellow,在2017年時還入選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叢京生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1990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香賓校區(UIUC)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學位。目前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校長講席教授、領域定製計算中心主任、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實驗室主任,並任北京大學-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共同主任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和高能效計算與應用。2000年,他因“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特別是在物理設計自動化、互聯優化及FPGA集成方面作出的開創性貢獻”當選IEEE Fellow,並於2008年因“在EDA領域的重要貢獻”當選ACM Fellow。

此外,他還因“在FPGA工藝映射方面所作的先驅性工作而對FPGA科研及工業界作出的重要貢獻”獲得了2011 ACM/IEEE A. Richard Newton Technical Impact Award in Electric Design Automation。他於2010年因“在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特別是FPGA合成、VLSI互聯優化,以及物理設計自動化方面作出的開創性貢獻”獲IEEE電路與系統分會年度技術成就獎,並於2016年因“為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的

高層次綜合建立的算法基礎”獲IEEE計算機分會年度技術成就獎。他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這兩個獎項的科學家。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2009年,他因對象視頻表達與可伸縮視頻編碼技術及其標準化做出的貢獻,當選IEEE Fellow;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因“對視頻技術的貢獻,及對計算在中國發展的領導力”當選ACM Fellow。

他就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知名計算機專家高文教授

1988年,高文獲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博士學位,1991年,獲日本東京大學電子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做過訪問科學家。

高文研究的領域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與多媒體計算、視頻編碼與分析、計算機視覺等等。在面向對象視頻編碼、可伸縮視頻編碼、人臉與手語模式識別、AVS視頻編解碼國家標準等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他曾主持過20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發表頂級學術論文200篇,上過他課的本科生不計其數,他帶過的博士也有百餘人。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裴健在今年九月剛被任命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他是加拿大一級研究講座教授(大數據科學領域)、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計算科學學院教授、統計與精算學系和健康科學院兼職教授,前華為首席科學家,還曾任職於京東。他是ACM(2015年)、IEEE 雙料Fellow,還是ACM SIGKDD(數據挖掘及知識發現專委會)現任主席

裴健於2002年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獲得計算科學博士學位,於1991年和1993年分別於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學士與碩士學位。

在數據挖掘、數據庫系統和信息檢索方面,裴健是學術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作者之一。因其在數據挖掘基礎、方法和應用方面的傑出貢獻,裴健曾獲得數據科學領域技術成就最高獎ACM SIGKDD Innovation Award(ACM SIGKDD創新獎)和IEEE ICDM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ward(IEEE ICDM研究貢獻獎)。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李明,滑鐵盧大學終身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同樣為ACM/IEEE 雙料Fellow,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主要研究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平均複雜度,信息距離和生物信息學。

李明教授是研究Kolmogorov複雜性的權威專家,在研究算法平均複雜度、發現確定最低複雜度新方法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為計算機科學領域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問題的解決鋪平了道路。

1980年,他以高中的學歷直接考上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不久便到美國留學,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在執教滑鐵盧大學之前,他曾在美國俄亥俄大學、哈佛大學擔任過教職。他於2006年獲得加拿大最高學術榮譽--“皇家學院院士”。

李明還是國際上極少數公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已經超越其計算機領域,並應用在計算機科學、生物信息、哲學、物理學、統計學等方面。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沈向洋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主要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圖形學、人機交互、統計學習、模式識別和機器人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是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研究的世界級專家。

沈向洋是ACM/IEEE Fellow,在2017年因「計算機視覺和計算機圖形學做出了貢獻,並在工業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發揮了領導的作用」,被授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又擔任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的國際院士。

沈向洋 1966年10月出生於江蘇南京,1980年沈向洋進入南京工學院,之後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碩士學位;1991年進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師從圖靈獎獲得者Raj Reddy。

1996年博士畢業後加入微軟研究院;1999年回到北京參與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並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計算組主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2004年升任第三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2007年升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2013年成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2019年11月14日,沈向洋宣佈辭去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的職務,但還會作為薩蒂亞·納德拉的個人顧問。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周志華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LAMDA)所長、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

。目前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模式識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他分別於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於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年僅29歲就入選“國家傑青”,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獲得者之一。2006年,他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年僅33歲。

除了這些榮譽外,他還當選IEEE Fellow、APR Fellow、ACM傑出科學家、AAAI Fellow、AAAS Fellow、ACM Fellow等,斬獲了國際人工智能相關的領域會士“大滿貫”,刷新了大陸學者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無數個“第一”。

2017年,他當選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術會議 AAAI 2019與 IJCAI 2021程序委員會主席,是中國內地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學者。

2017年8月,周志華教授又成功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院士+ACM Fellow

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大牛,他就是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姚期智是世界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是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亞裔獲獎者,並被譽為世界現代密碼學的奠基人之一。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1967年,姚期智獲得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75年,獲得伊利諾依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任助理教授、教授。

1995年,入選ACM Fellow;199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0年,入選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2000年,入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成為美國科學發展促進會會士(Fellow,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2004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入選國際密碼研究協會會士(Fellow,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yptologic Research);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期智是研究網絡通訊複雜性理論的國際前驅,他是迄今為止榮獲圖靈獎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他的學術貢獻毫無疑問是極富開創性且影響深遠的 。他在數據組織、基於複雜性的偽隨機數生成理論、密碼學、通信複雜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計算等多個尖端科研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獨到的貢獻。他所發表的近百篇學術論文,幾乎覆蓋了計算複雜性的所有方面,並在獲圖靈獎之前,就已經在不同的科研領域屢獲殊榮,是計算機理論方面國際上最拔尖的學者。

都說姚先生前半生悄然努力無聲,後半生獲大獎無數,這樣的人生履歷,足以震撼世界!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另外一位大牛剛剛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就是國際著名數據庫專家樊文飛。他還是英國愛丁堡/蘇格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 ,長江學者。

樊文飛, 英國愛丁堡大學信息學院主任教授,國內任職北京大數據科學與腦機智能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樊文飛當選ACM fellow。

樊文飛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科,碩士)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任職愛丁堡大學前為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他曾獲得歐洲研究委員會ERC Advanced Fellowship (2015)、 英國Roger Needham 獎(2008)、海外傑出青年學者(2003)、美國 CAREER Award(2001), Elsevier網絡科學刊物年度最佳論文和最傑出作者獎(2002)。

他還是國際數據庫領域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滿貫”得主之一,囊括了數據管理四大國際頂級會議的時間檢驗獎和最佳論文獎:Alberto O. Mendelzon時間檢驗獎/ACM PODS十年最佳論文獎 (2010和2015), ACM SIGMOD (2017)、VLDB(2010)和 ICDE(2007)最佳論文獎。

他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在數據庫理論與系統兩個領域做出突破性貢獻的學者之一,被認為奠定了大數據計算複雜性的基礎,重塑了數據質量研究領域,並開創了半結構化數據約束理論的研究方向。

ACM/IEEE Fellow

以下學者除了多個Fellow加身,說不定也是未來的院士哦!

韓家煒

IEEE/ACM Fellow。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系教授,美國信息網絡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KDD、SDM和ICDM等國際知名會議的程序委員會主席,創辦了ACM TKDD學報並任主編。在數據挖掘、數據庫和信息網絡領域發表論文600餘篇,是數據挖掘領域的開創人之一。

劉歡

IEEE/ACM/AAAI Fellow。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信息學與決策系統工程系教授,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社會計算、人工智能,以及真實數據密集型應用的問題。

羅傑波

ACM/IEEE/ IAPR /SPIE Fellow。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曾任柯達研究院資深首席科學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信號和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以及眾多相關交叉學科。

楊強

ACM/ IEEE/IAPR/AAAS/AAAI Fellow。微眾銀行首席人工智能官、香港科技大學新明工程學講席教授、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系主任,大數據研究所所長 。同時是第四範式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於2013年7月當選為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Fellow,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芮勇

ACM/IEEE/ IAPR/ SPIE Fellow,還是國際計算機學會傑出科學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聯想集團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曾在微軟任職18年,加入聯想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領導人工智能團隊和研究院所有工程團隊。

劉雲浩

2015年入選ACM Fellow;2014年,入選IEEE Fellow;2013年獲ACM主席獎(ACM Presidential Award)。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他還擔任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軟件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物聯網、普適計算和本地化,傳感器網絡/射頻識別(RFID)和分佈式系統。

劉兵

ACM/AAAI /IEEE Fellow。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教授,獲愛丁堡大學獲得人工智能博士學位,是Web挖掘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他最著名的是對情感分析(或叫觀點挖掘)和揭示虛假觀點的研究。2013年當選為ACM 數據挖掘特別興趣組 SIGKDD 主席。他在 KDD-1998和KDD-2004 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獲得了KDD經典獎(Test-of-Time award)。

开挂的人生!那些当选院士,又是ACM/IEEE 双料Fellow的华人学者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