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相殺的腸胃與抑鬱症!它們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我們的認知中,腸胃是我們人體吸收營養(消化)的核心器官,是我們生命的動力之源;而在中國古代,更是將脾胃稱之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相愛相殺的腸胃與抑鬱症!它們究竟是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腸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的多,“百病皆由腸胃生”,以抑鬱症為例,我們從現代醫學及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待,抑鬱症與腸胃的關係。

抑鬱症是21世紀的時代流行病,在我們身邊,可能就存在不少不同程度的抑鬱症親人、朋友、同學,它讓全球三億人深受痛苦,無法體驗多彩的世界。

以下理論支持:張建銀(蓮花醫學創始人、扶陽派鄭盧醫學傳人、心理諮詢師)

張建銀老師認為抑鬱症主要分為:情志證(陰鬱)、內傷證(陽鬱)、情志內傷證(陰陽鬱),但在實際臨床診治中,絕大多是都是情志、內傷的複合證型抑鬱症(即情志鬱結,或受打擊,加之臟腑、體質因素而形成的抑鬱證型)。

傳統中醫認為“鬱證”大都不離這幾點:血瘀、氣滯、痰瘀、溼滯、食積化火(實證),以及

臟腑虧虛(虛證)。

如今,節食減肥大受年輕女性追捧,造成了水谷精微的大量缺乏,臟腑無水谷精微的潤養而“髒氣虛弱”。“諸鬱,髒氣病也”,臟腑的虛弱,加之思慮過度,壓力過大,或經歷一些事情的打擊,極易誘發抑鬱症。

喜食生冷,造成體質寒涼,寒溼阻痺;喜食辛辣,造成腸胃積熱;積食、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造成陽氣不升,頭部氣血、精微物質不足,最終導致抑鬱症的發生。(現代醫學中,大腦中的多巴胺、內啡肽是負責傳遞興奮、開心的神經遞質,而這些物質需要血氧、營養的潤養才能分泌)

而以現代醫學的角度去看,腸胃與抑鬱症的關係要更復雜

相愛相殺的腸胃與抑鬱症!它們究竟是什麼關係?

腸道菌群:腸道內龐大的微生物群落,它是幫助我們驅除細菌、病毒,消化食物,以及提高我們身體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抑鬱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者的腸道菌群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抑鬱、焦慮等與腸道菌群的變化密切相關。

另有研究發現,我們的喜怒哀樂都被腸胃功能所影響,因此腸胃也被稱為“人體第二大腦”(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閱相關資料),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疾病,它與我們的腸胃息息相關。

當然,反過來,情緒(如緊張、焦慮、抑鬱等)也會影響我們腸胃功能的運化,有些人一緊張就拉肚子,心情不好就不思飲食,思慮過多就消化不良等就是這個道理。

在張建銀老師療愈的抑鬱症患者中,由於腸胃功能異常而導致的抑鬱症、焦慮症佔比非常大。張老師在對這些患者的腸胃進行調理以及心理引導後,絕大多數抑鬱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緩解或康復,足見腸胃健康對抑鬱症康復的重要性。

下附一則典型醫案:

某40多歲男性,年輕時由於工作壓力大而時常處於焦慮狀態,後經自我調節消除了不良情緒,身體、心理都無問題。三四年前在一次和朋友聚會時暴飲暴食,引起急性腸胃病,腹瀉、疼痛難忍,急性症狀消除後,整個人莫名陷入了焦慮、恐懼、低落等不良情緒中,西醫診斷為“植物神經紊亂”,在三四年間,輾轉多地看過很多西醫、中醫都不見效,後多方打聽到山西太原張建銀老師那裡就診,張老師採用“臟腑別通法”給予調理,該男性的腸胃得到恢復後,整個人精神狀態隨之好轉。

張老師認為,當腸胃受到大的情緒、飲食刺激時,單純的服用中藥調理,療效並不顯著,在辨證的基礎上進行“內病外調法” ,一般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張老師採用的“臟腑別通法”本質上就是恢復其臟腑的經脈、氣血的運作平衡(也就是西醫講的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腸胃紊亂問題自然消除,其情緒問題也隨之改善。


如有疾病、健康等問題,歡迎私信或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