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的汽車城重慶:曾是全國最大汽車生產基地

在中國汽車製造產業地圖裡,重慶曾是一顆閃耀的明星。

早在2009年,重慶汽車產量在全國省市中已排名第三位;2014年,重慶以260萬輛的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此後兩年,重慶汽車產量持續保持在300萬輛的高位,成為全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直到2017年,才被廣東省超越。

品牌方面,長安、慶鈴、力帆等自主品牌都曾享譽全國,而作為合資品牌,長安福特也曾躋身一線車企行列。

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遭遇了多年來的首次下滑,重慶汽車產業首當其衝。

以今年前三季度為例,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分析數據,中國乘用車產量同比下滑13.1%。同期相比,重慶市乘用車產量下跌29.2%,跌幅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在今年10月乘用車品牌銷售榜中,前30位沒有一輛車型是重慶車企所生產,福特福睿斯39位的排名已是重慶最高。

具體到每個企業,情況同樣不樂觀。

長安汽車(000625,股吧)(000625.SZ)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26.6億元,其旗下的長安福特,也沒了三年前年銷百萬輛的榮光;同樣鉅虧的力帆股份(601777,股吧)(601777.SH),在政府的主導下成立債委會,目前仍未擺脫資金壓力;至於北汽銀翔、濰柴英致等自主品牌,也都面臨各自的難題。

長安汽車:被迫節流、瘦身

在重慶市企業聯合會每年發佈的重慶企業百強榜單中,長安汽車已經連續15年名列榜首,重慶企業界“老大”地位無可撼動。

按照此前重慶市政府發佈的重慶汽車行業“1+8+1000”的產業格局,長安正是那個“1”,即重慶汽車行業龍頭(8表示8大汽車品牌,1000表示千家零部件配套廠商)。

如今,“龍頭”卻患上了“感冒”。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根據財報梳理A股上市的13家主要乘用車公司,發現有7家車企今年前三季度出現虧損,其中長安汽車虧損最多,高達26.6億元,這也是長安汽車連續5個季度出現虧損。

銷量方面,長安汽車前三季度銷量為122.59萬輛,同比下降23.6%,目前來看,已經很難達成去年制訂的246萬輛的銷量目標。

“現在這個狀況,公司使勁壓費用,首先從‘節流’做起;另外,經常向北京那邊(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大股東)彙報虧損情況和處理措施,力爭讓那邊也幫忙分擔一點壓力。”長安汽車一位中層幹部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

為了應對資金壓力,長安汽車已經啟動“瘦身”計劃。11月初,長安汽車披露產權轉讓信息,表示計劃轉讓旗下合資子公司長安標緻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下稱“長安標緻”)50%股權。

2011年,長安汽車與法國PSA集團共同成立了長安標緻,雙方各佔50%股權,工廠設在深圳,主要生產豪華汽車品牌DS系列車型,預計年產能為20萬輛。長安汽車財報披露,長安標緻多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過去6年整體虧損49.1億元。

汽車分析人士趙偉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指出,“長安此舉意在剝離不良資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但目前來說,讓長安汽車最感到‘痛心’的,還不是虧損,而是新能源汽車方面建樹不多。”

2017年10月17日,長安汽車提出“香格里拉計劃”,該計劃最重要的內容有兩點:一、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意義燃油車、全譜系產品電氣化;二、投資1000億元向新能源汽車領域佈局。

在“香格里拉計劃”發佈近兩年後,今年前三個季度,長安汽車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僅2.9萬輛。相比之下,比亞迪(002594,股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19.26萬輛,和長安同為“後來者”的吉利新能源車型同期銷量也為7.87萬輛。

分析人士指出,長安汽車似乎越來越依靠財政補貼過日子。財報顯示,2018年,公司淨利潤為6.81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後的淨虧損達31.65億元,當年獲得的政府補貼則高達28.73億元。

今年,長安汽車同樣收到多筆政府補貼:其中6月28日,重慶市財政局撥付長安汽車總計3.5億元的補貼;其在合肥的子公司收到了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撥付的用於新車型研發的3億元補貼;6月25日,其南京子公司獲得5000萬元補貼。

鈴木退出,福特“斷崖式”下滑

在重慶,第一個在這個“車市寒冬”中退出的外資廠商是日本鈴木公司——曾經長安汽車的重要合作伙伴。

作為國內最早的汽車合資企業之一,長安鈴木成立於1993年,長安汽車和日本鈴木公司各佔50%股份。2011年巔峰時期,長安鈴木年銷量達到22萬輛。

2018年9月,長安汽車發佈聲明表示,已與日本鈴木公司商定,長安汽車收購日本鈴木公司所持有長安鈴木的所有股份,並繼續支持長安鈴木運營。同時,日本鈴木公司授權長安鈴木繼續生產、銷售鈴木品牌汽車,並提供售後服務。

長安鈴木內部人士介紹,自日本鈴木公司退出後,企業在管理上明顯放鬆了很多,“現在就像沒媽的孩子,很少有人理。”

讓人意外的是,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鈴木啟悅今年銷量超過8000臺,甚至能排名全國中游。

汽車分析人士趙偉認為,這是鈴木品牌的延續效應所致,“鈴木是國際微型車霸主,一些特定用戶將會首先考慮這個牌子。”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輕型汽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所有銷售和註冊登記的輕型汽車應符合“國六標準”要求。

自日本鈴木公司離開後,長安鈴木沒有發佈新車,自然也沒有車型符合“國六”標準,這意味著從明年7月起,長安鈴木的產品將不能再在國內銷售。

鈴木退出,標緻打算轉賣,對於長安汽車來說,聯營企業這一塊,長安福特目前是最大的心病。

長安汽車在其今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指出:年初至本報告期內,公司投資收益大幅減少,主要系對聯營企業投資收益減少所致。

業內專家分析,財報中所言的聯營企業,主要指的就是長安福特。此前,長安福特一直是長安汽車的“利潤奶牛”,從其汽車銷量就可見一斑:2016年,長安福特年銷量高達95.7萬輛,成為國內最輝煌的合資車企之一。

但接下來,長安福特遭遇“大倒退”。2017年,其年銷量為82.7萬輛,同比下降14%;2018年,年銷量37.8萬輛,同比下降54%;今年1-9月,長安福特累計銷量12.8萬輛,同比下降58%。

連續多年的“斷崖式”下滑,讓長安福特已經遠離了合資車企的競爭賽道。

今年6月5日,由於長安福特實施縱向壟斷協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其處以1.628億元罰款,更令其財務狀況雪上加霜。

今年6月,長安汽車副總裁譚本宏就公開表示,“在未來幾年,長安汽車主要解決合資不再是利潤奶牛的問題。”

自主品牌逆境中艱難求生

在A股上市的13家主要乘用車公司中,力帆股份今年前三季度虧損26.3億元,僅次於長安汽車。

從體量來看,力帆股份遠遠不及長安汽車,這場風寒讓長安汽車“患上感冒”,而力帆股份則有“性命之憂”。

今年10月,為緩解力帆股份的債務壓力,重慶市政府宣佈介入協調,通過召集地方金融辦及相關銀行機構等債權人,幫助力帆股份全資控股的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組織成立債委會,並要求各銀行“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

根據力帆股份日前發佈的10月產銷快報,其產銷困局並未得到緩解。其快報顯示,今年10月,乘用車銷量為452輛,其中傳統汽車銷量為29輛,同比下滑99.3%,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23輛,同比下滑64.2%。

力帆股份在摩托車、摩托車發動機及通用汽油機業務板塊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截至今年10月,上述三部分業務分別下滑10.48%、28.43%及25.16%。

由於債委會的成立,力帆股份至少能緩口氣,有時間和空間思考脫困轉型良策。但對於重慶另外一家自主品牌車企——北汽銀翔來說,重組幾乎板上釘釘了。

公開資料顯示,北汽銀翔成立於2010年,由號稱中國五大汽車集團之一的北京汽車集團與重慶工業企業50強——重慶銀翔實業集團合資組建,作為北汽集團控股子公司,在重慶市合川區著力打造北汽集團西南基地及對外出口平臺。

2014年,北汽銀翔發佈北汽幻速品牌,並用三年時間成為“黑馬”。2017年,北汽銀翔年銷量達到30萬輛的巔峰。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北汽銀翔銷量開始一路下滑,跌入困境。據媒體報道,整個2018年,北汽銀翔有三個月時間幾乎沒有生產,一直處於清庫存狀態。

即便這樣,北汽銀翔也沒能熬過“寒冬”。

今年8月30日,重慶市政府與北汽集團簽訂了推進北汽銀翔戰略重組的協議。雙方約定,在北汽銀翔轉型升級後,雙方將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金融以及重要合作伙伴引進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北汽銀翔也表示,重組後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均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協議簽訂已有兩個多月時間,北汽銀翔並未按此前所言發佈重組後的新項目和具體發展方案,反而經銷商討債事件愈演愈烈。

10月31日,有大約40位北汽銀翔經銷商到北京汽車集團總部催要欠款,這種情況今年已經發生了多次。記者聯繫北汽銀翔公關部門採訪,未能得到回覆。對於北汽銀翔何時能重組成功,目前尚未可知。

有重大變動的還有濰柴英致。

濰柴於2009年控股重慶嘉川公司,並於2012年1月收購其全部股權,並更名為濰柴(重慶)汽車有限公司。

2013年,在柴油機市場所向披靡的濰柴通過重慶公司進軍乘用車製造領域,濰柴英致也就此誕生。但與柴油車市場相反,2016年濰柴英致的巔峰時期,全年也僅售新車34324輛。

今年10月,濰柴英致更名為濰柴汽車,並採用全新的“V”字LOGO,產品定位也從此前的“乘用”改為“商乘兩用”,並推出新的量產車型U70。

趙偉認為,濰柴英致更名是“破釜沉舟”之舉,“最近這家企業高層作了大變動,車型、LOGO、品牌都有調整,顯然決心很大,但前景如何,還得經過市場檢驗。”

加快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解決“大而不強”問題

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要的兵工業城市,重慶發展汽車工業佔了很大的起手。上世紀80年代,長安“軍轉民”,開始生產微型卡車和客車,之後又陸續推出合資品牌。

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零部件供應商在重慶設廠,汽車工業產業鏈逐步完善,重慶汽車產銷規模快速增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汽車就已經成為重慶工業的支柱產業,重慶也一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如今,中國汽車製造行業已經離開了“舒適區”,而相對於全國而言,重慶車企的下滑幅度要更大。

對此,重慶社科院在今年初發布的《重慶藍皮書——2019年中國重慶發展報告》中指出,重慶市內主力車企產品中低端化、產品更迭緩慢、品牌品控等問題成為汽車產業運行持續低迷,下行壓力較大的部分影響因素——全市汽車產業“大而不強”、“重量輕質”問題猶存,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創新研發投入不足。

重慶市經信委相關人士則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近兩年來,由於本地車企未能抓住消費升級趨勢,導致汽車產業發展出現較大波動,這讓大家痛定思痛。目前看來,在汽車大市向汽車強市發展過程中,重慶造汽車還有不少“坎”要過。

該人士表示,與美、日、歐及國內汽車發達地區相比,重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仍然較小,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步伐不夠快,汽車電子、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等核心配套尚處於培育或引進發展階段。同時,行業整體研發能力還不夠強,骨幹人才也有所不足。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重慶開始大力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12月,重慶出臺了《關於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和《重慶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重慶市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1+2”專項政策;2019年4月,出臺《重慶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謀劃了重慶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藍圖。

“2022年,重慶將年產新能源汽車約4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約120萬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研發製造基地。”前述重慶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說。

兩家車企最近的動作似乎可以驗證,企業也贊同政府的相關指導意見。

今年8月底,長城汽車(601633,股吧)重慶永川工廠投產。這個規劃產能16萬輛的智慧工廠,自動化水平相當高,研、產、供、銷、人、財、物已經可以在廠區智慧信息系統的處理下實現全面協同。長城汽車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看好重慶汽車製造發展前景,“政府的支持、完備的產業鏈是我們選擇重慶的重要原因。”

另外,11月16日,小康股份(601127,股吧)(601127.SH)發佈公告顯示,在公司2019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上,審議通過了與收購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股份的有關議案。

小康股份相關負責人在臨時股東會上介紹說,“本次交易是為了進一步深化與東風汽車(600006,股吧)集團有限公司全面戰略合作。交易完成後,東風汽車集團與公司之間的合作,將由傳統燃油車領域延伸到新能源汽車領域,以求共同應對未來的市場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