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一年,她把數學課本做了16遍,最後考入了清華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是一位我鄰市重點中學高三普通班女生。

高三那一年,她把數學課本做了16遍,最後考入了清華

一次參加那個學校教學開放日活動,我去了那所學校,酒桌上,恰巧坐著那個學生班主任。喝酒時,老師在一起肯定會聊學生,聊高考,聊那些幸運的學生和倒黴的學生,其中,這位班主任老師聊起他班裡的這名女生,眉飛色舞,興致盎然。

等我聽了整個故事,也不得不承認,這位老師如此開心是理所當然的。學校裡一般都分重點班和普通班,優秀的學生進了重點班,一般的學生進了普通班;當然,執教普通班的老師也是被學校認為是一般的老師,最後普通的學生加普通的老師卻創造了一流的高考成績,這就成為了一所學校的“傳奇”。

高三那一年,她把數學課本做了16遍,最後考入了清華

這位老師也沾了這名學生的光,除了拿了讓人眼紅的升學獎,就是班主任立即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那一屆,因為這名清華學生,這位班主任是名利雙收。席間,自然問起這名學生的成功秘訣。

這名女生家境貧窮,吃穿用都是學校裡最節儉的一個,甚至連最起碼的複習資都買不起,她也就索性不買了,除了學校的講義,高中那一套數學課本就成了她唯一的一本備戰高考的複習資料。

她把數學課本放置在手邊,作業做完了,她就把數學課本從頭至尾演算一遍,她對數學課本熟悉的程度幾乎到了瞭如指掌,到高三下學期,模擬試卷上每一道題目,她幾乎都能聯想到數學課本上相關的習題。

據她自己不完全統計,一年時間,她把高中數學書做了至少16遍,這個統計不包括平時隨手翻閱的情況。

高三那一年,她把數學課本做了16遍,最後考入了清華

這名女生的成功是偶然的,具有特殊性,還是具有普遍性呢?別的同學可不可以借鑑呢?

這種做法是可以借鑑的,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首先從學理上,這種方法是能夠講得通的。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德國有一句學諺:重複是學習之母。著名特級老師斯霞老師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叫:重點知識反覆學

這些學諺都指向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學習箴言:熟能生巧,溫故知新

在我周圍也曾有過這樣成功案例。我讀書時,有一位數學老師,他的神奇之處,就是從來沒有多餘講義、多餘資料,就是一本數學書,我們的數學成績在年級一直遙遙領先。

後來,我把這種教學方法稱之為“一本書主義”,即認準一本書,把它弄通、吃透,直至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那麼做考試卷上的題真的是易如反掌。

高三那一年,她把數學課本做了16遍,最後考入了清華

高考命題專家能夠帶進命題點只有高中幾本必選教材,所有的題目都是由書本上原題變化而來。江蘇高考命題專家葛軍曾經出過一道題目被放在了第13小題。(13.14題是拉開檔次題,一般學生是不做的)

這道題目許多老師解起來都感覺頭疼,在開試卷分析會時,葛軍教授現場演示了這道題目的命制過程,它就是出自數學選修教材後面的一道非常簡單的計算題。他先是把題目中的數學變為字母,然後變換它的值域,最後添加了一個條件,解題思路和運用解題的原理還是和數字題一樣!

也就是數學試卷上很難的題目都是脫胎於書本上最簡單的原題,一個學生把書本真正融會貫通,是不需要去搞題海戰術的。

高三那一年,她把數學課本做了16遍,最後考入了清華

後來,我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了一些學生,他們雖然沒有考上清華北大,但是高考時,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看了這篇文章小夥伴,不妨一試,一定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