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劉伯溫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到底是幹啥的?

傳奇人物:劉伯溫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到底是幹啥的?

傳奇人物:劉伯溫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到底是幹啥的?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青田縣南田(現屬溫州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民間一直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基有“開國文臣第一”的尊稱,在近代,有政治家、軍事家的美譽。然而,人們對劉基的瞭解大多遠離真實。在一篇署名黃伯生撰寫的《故誠意伯劉公行狀》中,杜撰了許多劉基的故事,掩蓋了真實的劉基,六百年來,大多數人在總體上均視《行狀》為信史,不斷引用,只有個別史家識破《行狀》的不實之詞。

元朝推行四等人的民族歧視政策,南方人被蒙古統治者定為最低等的“南人”。元代一直存在“華夷之辨”。劉基是南人,屬於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人戶中,最低的一等;劉基家族是右族,即在地方上有錢有地位的一族;劉基家庭為儒戶,即讀書有文化的家庭。

全國各地的反元起義此伏彼起,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劉伯溫寫詩奉承元朝皇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與太師脫脫。劉基在詩中堅信元朝帝業根深蒂固、不可動搖,而各地的反元隊伍則是斧鋮下的螳螂,轉眼便會粉碎。

脫脫被蒙古人奉為“賢相”,但對待老百姓極為殘忍。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脫脫攻下徐州,竟採用蒙古前輩們攻城略地時的老辦法進行屠城。 血腥屠殺造成了白骨蔽地的慘景。而劉基在奉承太師脫脫時,根本無視他血腥屠殺人民的殘酷行為。因為,出身右族的劉基,看重的是自己和本階層的利益,故而,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生命算不了什麼。

連續數年的處州民變,威脅到右族地主階層的生命財產。劉基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抵處州,以行省左丞相達識鐵睦爾使者的名義發佈了一篇《諭甌括父老文》,自集兵丁,對“拒命不從者輒擒誅之”,直接參與鎮壓本地民變。劉基在處州三年,一直是石抹宜孫的幕下士。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二十日,朱元璋攻克了金華。從朱元璋攻打金華起,處州的元軍就投入了對朱軍作戰,劉基參與謀劃抵禦朱軍。劉基棄官歸青田是在朱元璋奪取金華之後,在至正十九年春夏間,距石抹宜孫敗棄處州的時間不會很長。劉基棄官的原因,從大處講是形勢所迫。元朝的統治在至正十八年已呈全面崩潰之狀。 可以斷言,如果不是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元朝,這些南方右族地主是根本不會想同元朝蒙古統治者分手的。

《行狀》謊言累累,只說劉基因“軍功不錄”棄官,又寫上一段“我不敢負世祖皇帝”云云,如同在前面臆造“羈管”紹興的故事一樣,刻意製造悲情,目的是想證明基不負元,乃元負基,為劉基的背元博取諒解與同情。從棄官到轉投朱元璋,中間大約有一年時間可供他進行思考與反省。

“仕元”問題的實質是忠君,自古忠臣捨生取義,身殃而名存。劉基作為一個曾經仕元的儒者,自然感到這個問題的尖銳,他能找到的最好的自衛武器就是“華夷之辨”,難道劉基仕元時不知道有“華夷之辨”嗎?

古人重喪事,《行狀》記劉基喪事只用了一句話:“公之子璉、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於其鄉夏山之原,禮也。”八十年之後,他的後人給他建祠,過了百餘年才立神道碑。

如果簡短地回顧劉基六十五年的經歷,想想能在碑上刻寫些什麼呢?寫仕元的經歷麼?至頭來難免揹負為臣不忠的惡名。寫建明的功績麼?他在入明第一年就已認識到“身世且未保,況敢言功勳”;十五年中亨有官職不過五年,末了連誠意伯之祿都丟了。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