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高中生輟學賣包子:“為什麼高考是我唯一的出路?”


►一

在小區外面的小巷裡,有一家包子鋪,我平日常去買包子豆漿作早點。以前店裡只有老闆娘一人照看生意,前一陣子新來了個毛頭小夥兒,雖然滿臉青澀稚嫩,與客人打交道倒也熟練利索。

有一次,趁著老闆娘自己在店裡,我問她,那個小夥子是你兒子吧?看起來年齡很小啊。她點了點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今年17,暑假後退學了,孩子不喜歡上學...... 我非常吃驚,孩子不願意上學,父母也就同意了?

按照通常的做法,不都是生拉硬拽、好說歹說、無論如何都要上學的嗎?高中自願退學的還沒有聽說過,特別是在城市裡,更別提農村地區的學生們玩兒了命用功,要考進城裡的大學。

老闆娘人很實在,跟我解釋說,他們夫妻兩人每天忙於生意,沒時間看管孩子,就把他送去了寄宿學校。但孩子在學校裡不好好上課,總跟品行不好的孩子廝混。他們擔心時間長了孩子會學壞,無奈之下,只得順了他的心意。

後來,仍然能時常見到那個年輕人。

他帶著黑邊眼鏡,身材瘦削,面色白皙,嘴唇上蓋著一層細密的鬍鬚,沒有客人時就玩手機遊戲。很難把這個他和那個叛逆的形象聯繫起來。


17歲高中生輟學賣包子:“為什麼高考是我唯一的出路?”

孩子厭學不聽話,怎麼辦?


►二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尚未成年的孩子,一切都應聽從父母安排。儘管“高考決定命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考上大學、拿到本科文憑,不僅是很重要的人生籌碼,也是將來成為白領一族的敲門磚。在這件事上,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餘地。

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一代的父母們大都更加開明,面對孩子厭學情緒強烈這樣的棘手問題,很少有人像老一輩那樣,以棍棒相加的強硬方式處理。不過,除了老生常談給孩子灌輸上學的道理之外,他們也不會考慮其它的選擇——根本沒有。在這一點上,倒是與長輩們的意見一致。


17歲高中生輟學賣包子:“為什麼高考是我唯一的出路?”

家長生拉硬拽送學校 高考是唯一目標


如果高收入家庭有厭學的孩子,常見的做法是送去國際學校。那裡的學習強度遠低於普通高中,課程內容、考試要求等等都容易得多,以此過渡兩至三年,拿到必要的基礎學分後,申請到歐美國家讀大學本科。

對於普通收入家庭而言,沒有足夠的財力送孩子到國外上學,該怎麼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


►三


首先,父母需要與孩子深入、充分的溝通,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詳細瞭解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

從父母這一方來看,有的父母工作忙,應酬多,平時回家很晚,難得有時間坐下來和孩子聊一聊,一坐下來就急著要解決問題,沒有耐性傾聽孩子,這導致孩子更不願意張口;

從孩子這一方來看,這個年齡段正是“自我觀念”覺醒的時期,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自我保護意識,對於他人(包括父母)的不同意見、指責、批評非常敏感;但這種自我認知又是很脆弱的,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很容易引發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軒然大波,陷入自卑的境地。


其次,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想上學,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裡自尊心備受打擊。

對於這種情況,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這種差異,關鍵是找到適合他/她的學習方法。不要盲目與學霸、尖子生比較,重要的是和自己比,如果能持續地不斷進步,就應該表揚和鼓勵。

第二,對現行教育方式有牴觸,不喜歡上課、作業、考試這一套成規。

叛逆期的青少年容易過度放大缺點、短處,這是這個成長階段的心理特點。家長、老師要善於通過交流溝通,引導孩子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其價值和意義,尤其是讓孩子懂得並學會適應那些不夠完美的環境。

第三,師生關係不好,或者同學關係不好,在學校裡被冷落、被欺負或被疏遠。

這種情況需要特別給與重視,涉及到孩子的深度心理建設,解決起來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家長首先要有足夠的精神準備,切勿焦慮急躁,否則會影響到孩子,使問題更嚴重。

如果出現這種現象,家長要及時與老師、必要時與校方充分溝通,瞭解清楚具體情況,視具體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多數情況下,家長更需要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她瞭解如何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包括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同時,幫助他/她建立健康的心態也很重要。

第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例如家庭經濟困難,孩子會覺得自己是累贅;或者父母關係不和,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或者父母疏於教育,導致孩子基本上放任自流。

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多做反思了。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按時給零花錢,就萬事大吉了。青春期的孩子,表面看起來很獨立、有了大人的模樣,但在心理上、精神上還非常不成熟,尤其需要大人的關注和陪伴,給與心靈上的照顧。


►四


除此之外,我們再從另外的角度探討一二。

現在的社會,高考已經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不斷髮展,出現了更多的機會,在人生道路的規劃上,年輕人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對於這些牴觸上學、叛逆情緒很強的孩子,給他們一個更適合成長的環境,是明智、合理的選擇。


17歲高中生輟學賣包子:“為什麼高考是我唯一的出路?”

高考已不再是唯一出路


以不由分說的態度否決、批評,是不夠理智的行為,只會強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

但是同時,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任何勇敢嘗試或者冒險出格都不被鼓勵和提倡——不論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如此。“從眾”是安全的,“獨行”是風險很大的,不可接受的。家長們、父母們,一般不願意冒險,寧可讓孩子繼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管其樂意與否。他們的口頭禪是,這是為你好。

每次我看到在補習班、輔導班外面等待孩子的家長,都會有此困惑:這是為了孩子成長,還是為了自己心安?

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自學能力很強,即使離開學校也能獲取知識(尤其是在線教育越來越發達);有些人在社會上闖蕩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會更加自主、更有目的地學習;有些人的實踐能力突出,善於邊幹邊學,也成就了一番事業。

我遠房表叔的大兒子,92年出生,初中時成績處於中游,上高中後玩心大發,對學習完全沒有勁頭,上學就是混日子,放學就泡在網吧裡。表叔管不了,在他高二時就送去參軍。

這孩子入伍以後成了一名汽車兵,開始主動鑽研相關的知識,練就了一手檢修汽車的過硬技術。退伍後回到老家縣城,東借西挪一點錢,開了個修車行,半年後擴了門面,兼營洗車。

兩年左右全部回本,一年後又開了兩家店面。現在每年的收入比在985院校碩士畢業的初中同學多出兩倍。

先就業,再擇業,是一條適合這類青少年的道路。

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先掌握一門實用的手藝,讓自己能夠經濟上自立;在工作中一邊積累實踐經驗、提升技能水平,一邊觀察社會、積累人生經驗。當高中同學本科畢業時剛步入社會時,這些孩子已經有了一技之長、對社會有了基本的瞭解,還有一筆經濟收入。這樣到了23、4歲,如果他/她有繼續學習的願望、或者想更換職業切換人生跑道,仍是最好的年齡。


17歲高中生輟學賣包子:“為什麼高考是我唯一的出路?”

讓孩子自己選擇,才是對他真正負責


►五

教育改革的問題過於宏大,在此不做討論。作為普通個體,我們能做的、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他們的道路。

其實,學習書本知識並沒有那麼重要(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會正確的自我認知,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為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其意義和價值遠遠高於高考成績和一紙文憑。

相對而言,書本知識其實反倒是易教、易學的。真正重要的東西,都不是在課堂上能夠學到的。

既然孩子早晚要獨立,何不從此刻——當他們明確提出不想上學時——開始。成才的道路千千萬。如果他/她以後真的想要那一紙文憑,又有何難。

所以,請家長們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多和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然後,當確認他們明白了各種選擇的利弊之後,尊重他們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