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杭州蘇堤天下聞名,可是,徐州的蘇堤卻罕為人知,其實,徐州蘇堤不僅是東坡造福百姓的政績豐碑,還有一段與之相關的文壇盛事。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批評新法,引起王安石不滿,他就讓御史謝景參劾蘇軾。

那個時候的官員都知道要臉,不管什麼原因受到御史的參劾,除了上疏自辯之外,都會主動請辭。於是,蘇軾請求外放到地方任職,從此開始了他的天下之旅。

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三年之後,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調任徐州知州,一直到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

在徐州的這兩年的時間裡,蘇軾革除弊政,整修水利,寬惠柔民,政聲卓著,也創作了許多經典華章,給徐州這座城留下了許許多多詩意的記憶。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蘇軾到徐州上任不久,就趕上黃河決堤,大水淹至彭城城下,他的首要工作就是抗洪救災。

為了防止災民生亂,他先是苦口婆心勸阻當地富戶出城逃難,安定城內百姓的民心。接著,他又徵集五千民工,開通清冷口,疏浚下游河道,同時日夜加固外城,防止大水沖垮城牆。

為了儘快完成外城的加固工程,蘇軾穿著草鞋、拄著木杖,親自前往駐紮徐州的禁軍武衛營,請求他們派人支援抗洪救災。禁軍長官久聞蘇軾大名,被他的精誠所感動,就派出禁軍與當地百姓一起搶築外城大堤,在很短時間內就築起一條“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的護城大堤,這也就是徐州蘇堤的雛形。

洪水退了之後,蘇軾上書朝廷,請求蠲免徐州賦稅,還提出在徐州城外增築外小城,以便更有效地使主城免受洪水的威脅。

第二年,朝廷批准了蘇軾的請求,從中央財政撥款三萬餘錢、一千八百石米糧,用於城防設施的整修工程。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徐州戲馬臺

在蘇軾的親自籌劃下,徐州的防洪工程開始建設,總共修造了木樁堤岸四處,木壩一座,還在主城東南的角城上興造了一座黃樓,取黃土能勝水之意,作為這項工程的象徵。

黃樓工程於元豐元年(1078)二月動工,八月十二日完工,九月九日重陽節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儀式,引得徐州百姓萬人空巷,紛紛前往黃樓一瞻風采。

一項抗洪工程演化成了城市景觀改造,不僅解除了古黃河對徐州的水患,還給徐州古城增添了一處城市景觀,以蘇軾的脾氣那是一定要寫詩的,於是他就乘興寫下了《九日黃樓作》

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寫完這首詩之後,蘇軾覺得不過癮,又寫信給弟弟蘇轍、才子秦觀、摯友陳師道等人,請他們為黃樓寫點東西。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蘇轍跟蘇軾是親兄弟,哥哥幹了這樣一件造福地方的大工程,弟弟當然要好好誇一誇,因此,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千言《黃樓賦》,盛讚蘇軾治水的經過,描繪了黃樓的壯觀,筆力酣暢,辭采飛揚。

此外,秦少游寄來五百言的《黃樓賦》,時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的黃山谷也寫信寄來兩首詩,詩人陳師道寫了《黃樓銘》,使得黃樓落成成為文壇盛事,這些宋代著名的詩人紛紛唱和,留下許多不朽篇章,成為歷史上的文壇盛事,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堪與蘭亭之會媲美,為徐州古城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朋友的作品當中,蘇軾最喜歡的還是弟弟蘇轍所作的《黃樓賦》。他接連讀了幾遍,感覺欣喜若狂,立刻揮毫潑墨,用他獨具特色的蘇體將這篇文章書寫下來,然後安排鐫刻成碑,還依據此賦的內容,繪製了六幅黃樓盛景圖,一起立在黃樓,以識紀念。

黃樓賦

宋 蘇轍

熙寧十年秋七月乙丑,河決於澶淵,東流入鉅野,北溢於濟南,溢於泗。

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餘兄子瞻適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鍤,畜土石,積芻茭,完窒隙穴,以為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東西北門,水皆自城際山。

雨晝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屨,廬於城上,調急夫髮禁卒以從事,令民無得竊出避水,以身帥之,與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潰。

方水之淫也,汗漫千餘里,漂廬舍,敗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壯者狂走無所得食,槁死於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習水者浮舟楫載糗餌以濟之,得脫者無數。

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淵,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淵誠塞,徐則無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請增築徐城,相水之衝,以木堤捍之,水雖復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親。於是即城之東門為大樓焉,堊以黃土,曰:“土實勝水”。徐人相勸成之。

轍方從事於宋,將登黃樓,覽觀山川,吊水之遺蹟,乃作黃樓之賦。其辭曰:

子瞻與客遊於黃樓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嘆,曰:“噫嘻殆哉,在漢元光,河決瓠子,騰蹙鉅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餘歲。下者為汙澤,上者為沮洳。民為魚鱉,郡縣無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東方,哀民之無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負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傷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載,河東傾而南洩,蹈漢世之遺害。包原隰而為一,窺吾墉之摧敗。呂梁齟齬,橫絕乎其前,四山連屬,合圍乎其外。水洄洑而不進,環孤城以為海。舞魚龍於隍壑,閱帆檣於睥睨。方飄風之迅發,震鞞鼓之驚駭。誠蟻穴之不救,分閭閻之橫潰。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縮以自退。棲流枿於喬木,遺枯蚌於水裔。聽澶淵之功,非天意吾誰賴。今我與公,冠冕裳衣,設幾布筵,斗酒相屬,飲酣樂作,開口而笑,夫豈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於樂者,不知樂之為樂也,必涉於害者而後知之。吾嘗與子憑茲棲而四顧,覽天宇之宏大,繚青山以為城,引長河而為帶。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旌旌。畫阡陌之從橫,分園廬之向背。放田漁於江浦,散牛羊於煙際。清風時起,微雲霮Ъ。山川開闔,蒼莽千里。東望則連山參差,與水背馳。群石傾奔,絕流而西。百步湧波,舟楫紛披。魚鱉顛沛,沒人所嬉。聲崩震雷,城堞為危。南望則戲馬之臺,巨佛之峰,巋乎特起,下窺城中,樓觀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駢洲接浦,下與淮通。西望則山斷為玦,傷心極目,麥熟喬秀,離離滿隰,飛鴻群往,白鳥孤沒,橫煙澹澹,俯見落日。北望則泗水湠漫,古汴入焉,匯為濤淵,蛟龍所蟠,古木蔽空,烏鳥號呼,賈客連檣,聯絡城隅。送夕陽之西盡,導明月之東出。金鉦湧於青嶂,陰氛為之辟易。窺人寰而直上,委餘彩於沙磧。激飛楹而入戶,使人體寒而戰慄。息洶洶於群動,聽川流之蕩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飲千石,遺棄憂患,超然自得。且子獨不見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則項籍、劉戊,後則光弼、建封。戰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長嘯,風動雲興。朱閣青樓,舞女歌童。勢窮力竭,化為虛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蓋將問其遺老,既已灰滅,而無餘矣。故吾將與子弔古人之既逝,閔河決於疇昔。知變化之無在,付杯酒以終日。”

於是眾客釋然而笑,頹然就醉,河傾月墮,攜扶而出。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經過千年的風雨,《黃樓賦》碑雖然早已斑駁,仍然保存在黃樓,成為東坡留給徐州的珍貴遺產。

關於《黃樓賦》碑還有兩個故事。

據《宋稗類鈔》及《墨莊漫錄》記載,在這塊《黃樓賦》碑文中的“山川開闔”四個字不是蘇軾親筆,而是一位叫馬盼的營妓所寫。

當時,蘇軾非常喜歡一位叫馬盼的營妓,馬盼不僅漂亮,而且能讀書寫字,十分聰慧,深受蘇軾喜愛。跟在蘇軾身邊久了,馬盼也開始學蘇軾的字體,有時候甚至能到亂真的程度。

就在蘇軾書寫碑文的時候,還沒有寫完就出去辦事了,馬盼看了不禁手癢,提起筆來寫了“山川開闔”四個字。

等蘇軾回來之後,看到馬盼續寫的四個字後不禁大笑,只略加潤色就保留下來,一起刻到了黃樓賦碑上。

弟弟作賦,哥哥作書,佳人添字,一方《黃樓賦》碑,讓宋代文壇兄弟的聯璧之作更平添了一段風流趣話。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又過了幾十年,蘇軾受到朋黨迫害,被貶到嶺南蠻荒之地,他的子女不得在朝為官,很多與他有關的石碑、書畫等遭到毀壞。

北宋末年,時任徐州太守苗仲先,將黃樓賦石碑據為己有,拓印了幾千本,然後將原碑砸毀,通過出售拓本大撈錢財。因此,也有人認為,現在遺存的黃樓賦碑並非原碑,而是後人根據拓本重新制作的。

不管是原碑也罷,仿作也罷,《黃樓賦》碑所附著的人文精神才是蘇軾留給人們最寶貴的財富。石碑可以被毀,文章可以被燒,但是,蘇軾那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永遠都是一座豐碑。

東坡公是一代文豪,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在政治上又是一位清官、能官、親民之官。他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青衫半作霜葉枯,

遇民如兒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長看,

我是識字耕田夫。

在他擔任徐州知州不足兩年的時間裡,帶領軍民修築蘇堤,加固城防,修建水利,關心民瘼,是徐州很快呈現出政通人和的景象,東坡公為此寫下了《浣溪沙》詞五首,記錄了當時的淳樸的民風和自己內心的感受。

浣溪沙 其一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另外,東坡公還是徐州煤炭開採第一人,在徐州西南50裡的白土鎮發現了品質優良、儲量豐富的煤田,為此,他寫下了《石炭並引》:“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於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雲。”

煤炭的發現,進一步促進了當地冶鐵業的發展,蘇軾在《徐州上皇帝書》中專門談到:“州之東北七十餘里,即利國監,自古為鐵官、商賈所聚,其民富樂,凡三十六冶,冶戶皆大家,藏鏹鉅萬……地既產精鐵,而民皆善鍛……數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

在日常政務之外,蘇軾還有許多迎來送往的酬唱之作。四川同鄉張師厚赴京應試,專程來彭城拜謁蘇軾,東坡為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其一》:

雲龍山下試春衣

放鶴亭前送落暉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馬如飛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這首詩中提到的雲龍山放鶴亭是蘇軾在徐州的另一傑作,也跟熙寧十年那場大水有關。

熙寧十年(1077)秋天,洪水淹沒了雲龍山人張天驥的草堂,第二年春天,張天驥遷居到雲龍山東麓。張天驥是一位方外隱士,畜有了兩隻仙鶴,每天清晨放鶴,黃昏招鶴,就像梅妻鶴子的西湖隱士林逋一樣,其樂融融。張天驥還專門修建了放鶴亭,並請蘇軾到此做客。蘇軾遊覽之後,寫下了千古名篇《放鶴亭記》,使得一座普通的山野草亭名聞遐邇,“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更是傳唱千古,引發無數人生感慨。

放鶴亭記

宋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雲龍山 雲龍湖

除了詩詞歌賦,東坡公在這段時間還留下了大量書畫名篇,除了黃樓賦碑之外,存世法帖還有《西樓書帖》中的《洋州令子帖》、《水災帖》、《偃竹帖》、《平復帖》等十九幅,都是稀世之珍。

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接到調任湖州的詔命。當地父老攀挽馬頭,敬酒獻花,不忍其離任,場面無比動人。

蘇軾含淚賦詩,向徐州父老依依惜別:“暫別還復見,依然有餘情。”

然而,此地一別,蘇軾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徐州了,只有山巔水岸還保留著東坡遺愛,學子文人還吟誦著東坡的名篇。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蘇東坡留給徐州的那些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