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跑馬圈地”辦醫學院,是為了培養更多好醫生嗎?

近兩年,國內高校又掀起一輪興辦醫學院的熱潮。

專家指出,部分高校新建醫學院的根本目的,

在於擴大體量、增加經費、提升排名,多為利益的考量

高校“跑马圈地”办医学院,是为了培养更多好医生吗?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醫療大樓。圖/中新

高校搶灘醫學院背後

本刊記者/杜瑋

發於2019.12.9總第927期《中國新聞週刊》

2019年6月10日,南方科技大學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在倫敦簽署合作協議,宣佈正式啟動共同籌建聯合醫學院。今年2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透露,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將共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

2018年11月7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正式揭牌。10天后,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首個臨床醫學院在重慶設立,該校此前已於2015年成立了醫學院。

去年10月20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即安徽省立醫院)南院區,從其他院系選拔出來的20名學生被授予象徵醫生職業與聖潔的白衣,正式成為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首屆醫學英才班的學生。

這份興辦醫學院的高校名單還在不斷拉長。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大學等高校,從去年開始也正在新建醫學院。據不完全統計,在“雙一流”建設名單發佈後的兩年裡,全國自建或共建醫學院的綜合性高校已超過10所。醫學院正在成為高校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標配。目前,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有三十多所已有或正在籌建醫學院。

“得醫學院者得科研天下”

據《中國新聞週刊》瞭解,中科大的生命科學研究和醫學有著密切關係,在沒有辦醫學院之前,中科大生命科學院老師們有相當大的比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就是從醫學科學部拿到的,這是中科大建設醫學院的推動力之一。

國科大醫學院院長助理、重慶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吳亮其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也表示,現在無論是高校還是醫院,科研的分量都很重,而醫學領域又在科研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有“高校得醫學院者得科研天下”一說。

據第三方高等教育數據服務機構青塔的統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分資助總額從2000年的1.12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8.60億元,增長近35倍。以2005年合併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擁有13家附屬醫院的上海交通大學為例, 2019年,其國自然總立項數達1199項,居國內高校首位,其醫學類為632項,佔比52.71%。相比之下,中科大醫學類項目數佔比則是極小一部分。2010年,醫學類項目數僅佔總項目數1.66%,這兩年提升到9.97%。

醫學科研經費的獲得又助推著大學排名的上升。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一位老師解釋說,學科分類中,醫科是一個單獨門類,與“數理化天地生”打包形成的理科是對等地位,有了醫科就等於多了一整個板塊,對於一所沒有醫學院的大學來說,從零到有就是巨大的增量。而一所綜合性大學合併一所體系相對完整的醫科院校,只要這一板塊做得不太差,能為其發展提供助力。同時,在理醫工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醫學研究的觸角還能輻射、延展到其他領域,“學校如果沒有醫學出口,這塊永遠是瘸腿的”。

據2017年US News的排名,世界前20位的高校中,僅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兩所大學沒有醫學院。而2017~2018全美最佳醫院排行榜中,前20所醫院100%依託大學或醫學院而建。歐美頂尖高校中,生物醫學的科研經費份額能佔到50%。吳亮其也分析說,國內高校中,2000年左右合併了醫學院校的綜合性大學,在合併後排名都有提升。比如,中南大學在與有“北協和、南湘雅”之稱的湘雅醫學院合併後,排名超過湖南大學,成功坐上湖南省內高校的頭把交椅。

高校建立醫學院不僅對大學是福利,被收入大學的醫院也受益。在11月10日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佈的《2018年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中,作為中科大附一院的安徽省立醫院,躍居到79名,較上一年提升了20位,位列安徽省醫院綜合排名第一。中科大生醫部黨委書記劉同柱說,省立醫院和中科大“戀愛”修成正果後,中科大的品牌對於醫院人才引進和申請經費都大有裨益。

實際上,20年前,中科大就滋生了辦醫學院的想法,但因種種原因長期未建成。中科大在創校之時就有生物系,在此基礎上1998年成立了生科院,研究方向涉及與疾病相關的分子、細胞水平的微觀生物學,但這樣的基礎研究一直沒有臨床應用轉化的窗口,這也是中科大要想辦醫學院的內在驅動之一。

2012年,中科大與安徽省立醫院聯合建立了醫學中心,在中校區建立了醫學樓;2016年,又與北京協和醫學院開展生物醫學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計劃。2017年以後,中科大辦醫學院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這年12月,由中科院、國家衛健委、安徽省政府三方共建,生命科學與醫學一體化發展的中科大生醫部成立,下設生命科學學院、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和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目前,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仍在籌建中。

高校“跑马圈地”办医学院,是为了培养更多好医生吗?

安徽省立醫院南區工作人員在給自動藥品存儲分發系統補充藥品。2017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正式成立,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圖/新華

培養理工醫交叉融合的新醫學人才是中科大辦醫學院的目標。用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執行部長薛天的話說,要培養既懂臨床,又能做科研的醫生,他稱為醫學科學家。除此之外,也致力培育能研發高端醫療器械設備的醫學工程師,中科大的理工科訓練也為其奠定良好基礎。

中科大生醫部目前實施校內二次招生的模式,學生大一結束後申報,經選拔方可加入醫學英才班。2018年第二學期初,他們從2016級、2017級各個學院選入了22名學生,組成了首屆醫學英才班。今年3月,包括中科大、天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內的6所高校獲批“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專業。但薛天也坦言,對於中國95%醫學人才的培養仍應按照普通培養模式,頂尖醫學科學家只佔極小比例,短期內,生醫部的招生不會超過50人,長期也不會過百人。

除了中科大,天津大學、國科大、哈工大、上海大學、東北大學等同樣把目標定位於培養醫工結合的人才。天津大學去年4月成立了醫學部,9月招收了全國首批智能醫學工程專業本科新生,國科大與中科大的培養目標相似,但尚未招生,哈工大稱將著力開展生物醫學信息、生物醫學儀器、醫療機器人等方向研究,也未開始招生。

高校“跑马圈地”办医学院,是为了培养更多好医生吗?

2018年4月14日,天津大學成立醫學部。攝影/本刊記者 佟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秦伯益認為,培養生物醫學儀器研發人才是需要的,但是否要以建立醫學院的模式來開展並不一定,醫學院還應培養能治病救人的臨床醫生為主。他認為,有些高校只是借醫學院的門面,搭醫學院的架子,更根本的是為增加一個學科,多一份經費收入,高校也會得到來自地方政府、醫院的各項支持。

大學與醫學院之間

位於合肥市南二環外的中科大附一院南區2期,是中科大生醫部臨床醫學院,這裡能容納上千名學生做科研與實習。培訓樓裡有能演示哮喘、喉頭水腫、農藥中毒等各類場景的模擬人,和集模擬手術室、ICU等為一體的模擬醫院。在沒有和中科大“聯姻”之前,安徽省立醫院就有了成為一所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的想法並開始修建臨床醫學院, 2017年與科大“領證”時,剛好完工,醫學院佔地5萬平方米,投資5億元。

投入巨大是辦醫學院的一大特點。高校界流傳著一句話:想要把一所大學辦窮,就去辦一所醫學院。吳亮其分析說,人才引進和實驗平臺建設是投入的兩大塊,幾臺模擬教具動輒上百萬乃至千萬元,CT、核磁共振等設備也都價格不菲。2018年,國科大將寧波華美醫院收為其直屬附屬醫院,地方政府給醫院用於人才引進、研究平臺建設的費用高達5200萬元。在深圳和重慶,為滿足國科大建設新型研究型醫院的需要,地方政府建設新院區的投入就從十幾億到幾十億元不等。

錢只是一方面。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總結了醫學的3個特點:專門學科;既重視理論、更重視實踐;學生培養週期長,職業指向明確——多為醫務工作者。這意味著醫學教育有其特殊性。熊思東說,在辦醫學院的高校中,有一類是基於生命科學基礎辦學,但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科學是一個很大的範疇,而醫學只是其中研究人生命過程和生物學特性的一個特定領域。秦伯益也認為,有生命科學學科基礎不等於辦醫學有基礎,醫學的根本還是在於臨床。

中科大生醫部的一位老師介紹說,中科大辦臨床醫學院是從“零”開始。生理、病理、藥理、解剖、組織胚胎學是基礎醫學的課程。關鍵是師資,生醫部本部原有生物醫學方向的教師可以覆蓋70%左右的基礎醫學課程,像生理病理課的教師已經引進,臨床醫學課程主要依靠從附一院聘任的三十餘位博導,但解剖、組織胚胎學的教師仍未有著落。

這位老師解釋說,解剖、組胚學教學性人才缺乏是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難題,解剖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其研究已相對完善,相比那些熱門學科與前沿領域,在現有科研評價體系中居於不利地位,難以晉升,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這一行。

對生醫部更大的挑戰,是一所理工院校的管理思維與體系,能否適應和理解醫學院的辦學規律。“比如說建一個解剖學教研室,從理工科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不就是個停屍房嗎?”上述老師說,而且由於教解剖的老師不好發論文,如果學校職能部門招聘時統一按照理工科要求,就可能出問題。此外,在協調組織學生從基礎醫學學習到臨床醫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生醫部如果缺乏相對自主的管理權限,也會面臨不順暢。

在現有評價體系下,上海交通大學的醫學院辦得較為成功,原因之一在於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併入上交後,有相對自主的管理權。相比之下,原上海醫科大學於2000年併入復旦後,學校一度將上醫下屬的各個院系打散,劃歸學校職能部門直接管理。

業內人士指出,在缺乏對醫學教育特點充分認知的情況下,理工科的管理思維與醫學相對獨立的培養體系間很容易發生衝突。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當中就提到,要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完善大學、醫學院(部)、附屬醫院醫學教育管理運行機制,保障醫學教育的完整性。

哈爾濱工業大學去年11月7日成立了醫學與健康學院,致力於培養醫工結合人才。據一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分析稱,哈工大有很強的工科背景,但校領導並非醫學出身,與中科大相比,哈工大的理科與醫學的聯繫也不多,“在醫學上有理論的創新才能轉化到應用上”,這意味著哈工大辦醫學或將面臨挑戰。據瞭解,哈工大醫學與健康學院的負責人目前由計算機學院和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領導兼任,其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也成立較晚,於2011年才建立。

對於高校辦醫學院,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高校應做前沿、擅長的事,參與競爭,而不應為了擴大影響,增大體量,盲目從眾辦醫學院,這背後反映出學校決策機制的失靈。

辦醫學院,很重要的一點是配備一所好的附屬醫院。國科大醫學院院長助理、重慶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吳亮其稱,依據國家相關規定,辦醫學教育的前提是高校至少擁有一家直屬附屬三甲醫院。

醫院與高校的關係大體分三種:直屬附屬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以及教學醫院。後兩者在醫學院的教學、科研過程中與高校的關係更為鬆散,而直屬附屬醫院意味著高校對醫院有更大的協調把控權,兩者關係也更為親密,直屬附屬醫院通常具有排他性,即一旦成為某醫學院的直屬附屬醫院,就不能再與其他醫學院有類似性質的合作。

2015年7月,國科大在北京成立了存濟醫學院,之後就面臨著找直屬附屬醫院的難題。吳亮其解釋說,這是因為,在北京的二十多家優質三甲醫院中,有15家都是首都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其餘幾家分別隸屬於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北京大學等單位。國科大還找過積水潭醫院、首都兒研所等醫院,但因其直管權限都在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沒有突破,只好將目光投向全國。

國科大將目光瞄準了2016年才正式掛牌的重慶市人民醫院。2018年6月和8月,重慶市人民醫院和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相繼成為國科大的直屬附屬醫院。在這前後,國科大還將寧波華美醫院、深圳光明新區醫療集團及其所屬醫院組建而成的深圳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位於河北滄州任丘市的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收為直屬附屬醫院。

國科大布局附屬醫院的主要考量是,當地或附近有中科院的科研院所,或者有國科大在各地以高等研究院或學院的模式建立的類似分校的機構。依託附屬醫院,國科大在各地建立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又是其各地分校的二級機構。截至目前,國科大在全國各地共有4個臨床醫學院,6家直屬附屬醫院。

除了國科大,各地高校 “跑馬圈地”尋找附屬醫院的步伐也從未停止。2018年6月,重慶大學正式成立醫學高等研究院(醫學院),此前,重慶大學已與重慶市腫瘤醫院、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開啟“非直管”附屬醫院合作,與沙坪壩區人民政府開啟共建“直管”附屬醫院合作。到今年3月,重慶市腫瘤醫院劃轉為重慶大學直屬管理。《中國新聞週刊》從重慶大學宣傳部獲悉,重慶大學醫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尚未開始。同樣位於重慶的西南大學也在2018年12月成立了醫學研究院,並將建立西南大學附屬醫院、附屬公衛醫院與附屬心理醫院。今年5月,西南大學還與陸軍軍醫大學簽署了《軍民融合醫學發展合作協議》。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學也在去年將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收為直屬附屬醫院。

吳亮其坦言,目前國科大收入的直屬附屬醫院,其水平基本都屬於第二梯隊,下一步,將加強醫院的內涵建設,同時國科大還將在全國繼續收醫院,預計總計將納入10~15家,這麼做的原因在於各個醫院綜合實力欠佳,但各有擅長科室,廣撒網就可以集各家之所長,中科院各個方向的研究成果都能得以臨床轉化。同時在全國佈局附屬醫院也是一個動態篩選、淘汰的過程。吳亮其稱,事實上,在2000年高校合併潮過後,留給高校們的好醫院已經不多了,而國科大之所以沒有快速佈局臨床醫學院,也是因為不少醫院的教學科研條件尚不具備。

目前,國科大采取的是一邊收醫院,一邊申請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策略,吳亮其說,國科大的培養計劃也是採取小規模招生。由於國科大在北京尚無直屬附屬醫院,未來學生可能採取的培養模式是國科大統一招生,前幾年在北京完成基礎課的學習,之後依據未來或將從事的臨床方向、就業地點,到不同城市學習基礎醫學課及臨床醫學課,而基礎醫學課的師資隊伍國科大也正在招募中。

在儲朝暉看來,在各地收附屬醫院的做法,從大學發展模式來看,並非內涵發展,而屬於規模擴張,能讓其調動更多資源,管理更多資源,擁有更多資源。但從世界各國大學發展的經驗來看,這難免會造成負面影響,讓大學背了很多包袱,“體量增加,成了個肥胖的人”。

秦伯益分析說,大學和醫院的組合,如果醫院很強,就不一定在乎成為大學的附屬醫院,如果醫院很弱,就很希望掛靠一個醫學院,而這也取決於新建的醫學院到底站得住站不住腳。在秦伯益看來,大學辦好醫學院,極為重要的一點是師資,要有名醫生,他將之比擬為一臺大戲上的角兒,而這樣的角兒又是有限的。對於一些院士在一些高校、醫院兼職,秦伯益認為,這會影響學生的培養效果以及醫院、醫學院的發展。

薛天和吳亮其都承認,辦好一所醫學院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週期。中科大校長包信和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則稱,力爭通過5到10年的時間,讓附屬醫院排名進入國內前30,而未來生醫部在全國高校學科中的地位,要跟中科大在全國高校中的地位相匹配。

熊思東指出,高校辦醫學院有三種情況,它們有的是為了豐富學科門類,通過醫科提升其他學科;也有的高校歷史上曾辦過醫學院,如今希望復建;還有一種情況是不具備辦醫學院條件與基礎,沒摸清醫學學科內在規律,只是一味趕時髦或追求利益。在他看來,前兩種動因驅使下的醫學院辦學潮在2000年左右的高校合併潮中已基本完成。秦伯益則直言,如今高校辦醫學院,更多的是一種掙經費、壯大門面的功利化追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