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與開發商的愛恨情仇

前段時間,

我們房產圈有這樣一個“熱文”:

中介與開發商的愛恨情仇

文章有幾個觀點,可以拿出來供大家品評:

1.房產營銷行業在墮落,要麼主動降價,要麼上渠道(中介),沒有創新,走向衰落;

2.營銷無效,使用渠道,但渠道過大,又在殺死營銷。

3.歷數貝殼“四宗罪”:相關行業受牽連,生態受損;擾亂市場,截客、洗客、搶人,層出不窮;佔據營銷費用,攫取開發商利潤;反客為主,佔據話語權,惡意競爭,霸凌開發商。

說實話,

羊迪作為一個前開發商營銷人員,也對中介又愛又恨。

畢竟渠道費用也算我們的「營銷成本」,總覺得把我們的蛋糕分給別人,很鬱悶。

但如果能夠通過他們找到客戶,又很開心,這樣矛盾的情感是有一個平衡點的:

當渠道成本比開發商的獲客成本低的時候,上渠道,反之,自己上。

可是,現實中,孰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於是乎,「渠道」之爭,在所難免。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因為現在的房子不好賣了。

在房地產行情好的時候:

有中介賣得快一些,沒中介賣得慢一些,給中介2%左右的利潤,開發商追求高週轉,中介追求高回報,雙方都開心。

這個時候,中介不是必需品,但確實是催化劑。

但在房地產行情不好的時候:

有中介賣得也不好,沒中介賣得更不好。開發商變著法的縮減成本,想切掉中介的蛋糕。中介怎麼帶人也成交了了,為了維持營業收入,想把分成擴大。

這個時候,一個想省更多的錢,一個要賺更多錢。中介像必需品,又像讓開發商上癮並致死的毒品。

中介「夜壺」論,由此得名。

但這一次的「渠道之爭」,讓左暉公開回應了:

中介與開發商的愛恨情仇

左暉是我非常尊敬的地產人,在所有人都向錢看的時候,他看到的是數據,而鏈家也是第一個在意數據的地產企業。

這一封公開信,也說了不少有趣有價值的數字。

即便是對普通買房人,也有閱讀價值。

讓我拿出來說說:

1.2019年的GMV(總成交額)是15萬億,其中20%是通過渠道成交的。

也就是說,每5個新房的成交,只有一個是通過中介的。

2.渠道的takerate(佣金比率)是總房價的2-3%。

也就是說,如果不通過中介,開發商可以省下2-3%,但這部分錢是否能給到買房人?這是一個好問題。



3.貝殼新房GMV總佔比30%,北上佔12%。

也就是說,鏈家的主要收入來源自二手房,但新房營收主要來自「非一線」。而鏈家其實主要佈局的是一二線,也可以側面看出來,在北上是存量房(二手房)的市場,在二三四線,新房仍是主流。


於是乎,當買房人在判斷究竟該找中介還是直接找開發商的時候,我們這群地產人在討論的是:

究竟該用中介,還是砍掉中介,究竟該給中介多少的「渠道費」,多大的「渠道權限」。

而這個的結果,就決定了買房人

究竟該找中介,還是不該找中介。

如果開發商給到中介的渠道權限大,買房人只有通過中介,才能享受到特定的價格,那就找中介更優惠;

如果開發商只是把中介作為一個渠道分支,還有著自己的渠道團隊,那麼直接找開發商,至少你可以去爭取那2-3%的優惠。

怎麼省錢?

有人說,是通過中介,因為如果通過中介沒有額外優惠,中介是不會帶客戶給開發商的。

也有人說,是自己去售樓處,因為通過中介時,開發商還要給中介錢,增加了自己的成本。

寫到這裡,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