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歲被裁員,拿完 N+1月工資,我高興地失業了

32 歲被裁員,拿完 N+1月工資,我高興地失業了

最近某大廠裁員絕症員工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作為上班族,沒人看了不心寒。

臨近年底,不少人和我聊起工作。沒想到,“裁員”成了關鍵詞,“艱難”成了職場底色。

“砍了幾條業務線,沒辦法。”

“合併分公司,上週人力已經開始面談了”

“據說要裁5%,KPI同步調整。”

其實這大半年,裁員風波屢見不鮮。可真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依然難以抵擋心理衝擊。

這其中必然有大環境的因素,有公司的因素,但我今天要聊的,恐怕是大家最不願意面對的第3種因素:個人因素。

有個北漂的朋友感嘆,兩個月前就聽說“組織結構調整”的小道消息。

大家人心惶惶,卻無可奈何。

那天下午HR和老闆與他面談了2個小時。從經濟環境不好,聊到公司效益微薄,到後來,他倒也逐漸釋然,拿了N+1賠償金後就滿意地回去了。

可真正的致命一擊是:沒多久,他得知一位年輕員工取代了他的原崗位。

“一定是公司看那人薪資比我便宜,想省錢!”他忿忿不平地吐槽。

其實,這種情況一直存在。

我認識的一位老員工,提出加薪2000塊被駁回,之後故意遲到早退表達不滿。老闆本就不待見他,這下火上澆油,拿出KPI數據直接把他勸退。不到1周,招到新人接替他。

有時被裁員、混得不好,並非完全因為大環境。最大的問題,或許出在自己身上。

只是這些話,老闆可能不會告訴你。

說起來也好理解。

我一位人力資源的朋友說,有些上司在裁員面談時,會特意避免聊到員工的能力問題,而是強調公司效益如何如何不好。

一來,員工相對容易接受。二來,說殘酷些,一些公司的面談目的就是為了儘快讓你走人,對你的發展啊,能力啊,根本不關心,更談不上提建議。

於是,許多人就真的帶著“原來是公司效益不好”這個答案,被辭退了。

我是福建人,有句話從小聽到大: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而我對這句話有了全新的瞭解,是在一次與HRBP談話時。

剛工作第二年,公司出現重大危機,每個部門、每個小組都攤到裁員指標。當我知道自己可能被裁時,五雷轟頂,心態崩到請假一天。

次日剛到公司HRBP就找我,開門見山地問,“聽說你鬱悶得昨天請假?如果你被裁了,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部門有裁員指標,我級別又低。”我想了半天,吐出這句話。

“部門的誰誰上週剛加薪了你知道嗎?”HRBP不緊不慢地說,“你做的那些事,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我覺得你自己要多考慮下工作價值,不然到哪裡都差不多。”

這話挺難聽,但我冷靜下來,不得不承認它有道理。

許多人都以為,大勢所趨之下,丟飯碗是常態。殊不知,每一次裁員,本質都是一次優勝劣汰。

可惜多數人會本能地逃避個體問題。

這些年混職場,我逐漸看清一件事,有兩類人特別容易被裁,一類是價值低的人,另一類是性價比低的人。

價值低,說明你可有可無,滿大街都是能替換你的人。

性價比低,說明你對老闆來說,是個虧本買賣。尤其一些老員工,拿著不菲的回報,可能力和產值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什麼叫真實的回報?

我看過一個很貼切的說法,你獲得的回報,是由市場上能找到的可以替代你的人的最低價格來決定的。

對公司來說,人才永遠是第一生產力。只要公司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抓住最精華的人才。

越是大環境差,越不願意將他們放手。

當然,許多被裁的人並不是能力不行,真的就是點背倒黴。

但人會一時點背,總不會一世點背吧?

今天發現加薪的不是自己,覺得運氣不行;

明天被老闆罵得狗血淋頭,覺得是星座相剋;

後天被裁,又覺得是不走運撞上百年一遇的大水逆。

我只能說,無法控制生活軌跡的人,才習慣把希望全盤寄託於外界。

運氣不好的情況,是有,但都是暫時的,而且多數有辦法靠實力改命。

我以前公司業務收縮時,裁過整個項目組十幾號人,轉眼他們就被大廠挖走。我一位前同事,畢業後幾乎做一家掛一家,倒閉的倒閉、合併的合併。

我們當時都開玩笑,哪家公司想搶市場,把他塞給競爭對手就可以了。

說來奇怪,這麼爛的一手牌,他的職場軌跡卻穩步上升,每一次換工作都是一場華麗轉身。

“網紅經濟教授”薛兆豐說,宏觀好壞就像全球平均氣溫,你要是關心人類的命運,平均氣溫有價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門辦個事,它真沒什麼用。

企圖用宏觀的劣勢,掩蓋自己微觀的不足,將一切合理化,終究不過是一場自我催眠。

那麼,為什麼說混得不好的人,其實早有先兆?

不是因為就業情況如何、經濟局勢如何,無他,都是一些最細微小事。

羅胖在跨年演講時說,不做事的人和做事的人,完全在兩個世界。

不做事的人,最愛探討大而抽象的問題;而做事的人,考慮的問題更加務實,水來土掩,見招拆招。

我同學換工作後短短几個月,從分公司調崗至總部。我們原以為不過是錦鯉附體,細問後,打心底覺得佩服。

有一次總部領導臨時抽人幫忙。別人都聽候差遣,老闆說出方案就出方案,老闆說修改就修改。

他呢,拿出A,B,C三種方案,列出優劣勢,並找機會當面說明。

老闆又丟了一個新的任務,隨口問他有沒有什麼建議。

他不僅把結論給出,還快速說出參考數據、競品分析等信息。

這做得……誰扛得住啊?隨便哪個老闆都得把他捧在手心裡哇!

他後來說的一句話,簡直能當成金科玉律。

他說,什麼時候混日子最危險?工資高的時候。

你拿3000塊時,混就混吧,反正上司對你的期望很低;

你拿5000塊時,上司就希望,你能把他的指令做清楚;

你拿1萬塊時,上司不僅希望你執行得好,還希望你能拿出多個解決方法,好讓他做選擇。

老闆對拿不同薪酬的人,預期迥然不同。

一碰到危機,首先沖刷掉虛高泡沫的人,也就是那些“預期差值過大”的人。泡沫有多大,就有多容易被戳破。

曾看過一個有意思的理論,叫“高山洪水”。

啥意思呢?

每當危機到來的時候,就像發大水。大水首先淹沒的是山腳下的那些人,等水淹到半山腰時,那裡的人就完蛋了。只有水一再漲,一直淹到山頂上,山頂上的人才完蛋。

同樣道理,水退的時候,山頂那些人先脫離困境,然後是山腰,最後是山腳。

換句話說,你站得越高,越不容易被外界衝擊。

有人覺得,往上爬多累啊,在山腳躺著當然舒服啊,But,一旦來洪水,曾經有多舒服,如今就有多痛苦。

所以,山腳人多,我們山頂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