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起來的力量——煙臺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強村富民


編者按:10月28-30日,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在煙臺召開了“黨的領導和鄉村振興”現場研討會,聽取了煙臺市推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工作情況和經驗介紹。

近年來,煙臺市創造性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大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強化黨支部政治引領功能,充分利用合作社聯結群眾,發展產業優勢,通過股份合作、規模經營,建立起集體和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共贏之路。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煙臺市委立足統籌解決農村支部弱、集體窮、群眾散、產業衰等現實問題,將黨支部政治優勢和合作社經濟優勢有機結合,主動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變革,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而進行的探索和創新。

到會學者指出,煙臺市準確地把握了新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深刻理解並正確貫徹了黨中央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通過思想引導和組織推動,典型起步,帶動全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70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呈現出星火燎原、蓬勃發展之勢,有效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豐富和發展了“雙層經營體系”的內涵,在振興產業,優化環境、改善鄉村治理等各方面都呈現出蓬勃的生機,激發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也成為鄉村振興新的重要抓手。煙臺的實踐,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體制創新,也應該是其他農村地區可借鑑的樣本。

國家的發展賴有真正堅定黨的信念、理論,並不懈地身體力行的同志,我們在此向他們致敬。

1990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農村體制改革“二次飛躍”的重要思想。十八大以來,中央文件一再強調發展農村合作經濟,農村基層黨組織有責任帶領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寫入了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壯大村集體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引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到會學者指出,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實行雙層經營,統分結合,是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業生產力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在這過程中,也出現了鄉村基層治理渙散等問題。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農業技術裝備條件的進步,國際競爭的壓力,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一家一戶的生產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更難以實現村民的共同富裕。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集體所有、統分結合”,應該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則。

煙臺的實踐,在貫徹農村土地承包制和集體資產確權等改革政策的基礎上,通過各級縣鄉政府的工作和千百個村莊的合作化實踐,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新型股份合作社以資產為紐帶,將集體和農戶連接為利益共同體,既堅持了共同富裕的初衷,也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新型集體平臺不但適合發展規模經濟、技術提升,而且適合引進資本,適合融資安排,有效地將集體經濟和市場經濟對接起來。

煙臺在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需要認真研究總結。本刊擬分期登載“黨的領導和鄉村振興”煙臺現場研討會有關材料,供讀者參考。

組織起來的力量——煙臺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強村富民

研討會現場


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 發展鄉村新型合作經濟

林賢(棲霞市蛇窩泊鎮東院頭村黨支部書記)

2013年,東院頭村黨支部領辦成立合作社,組織群眾抱團發展蘋果產業,取得民富村強、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良好效果。我們村的做法先後被各級媒體宣傳報道,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省“幹事創業好班子”,合作社獲得“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示範社”、“山東省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合作社”等榮譽稱號,並作為全國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一是隻有思想重視、根基牢固,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

我們村共有319戶、852人,常住人口不到600人,44名黨員,土地面積近4000畝,老百姓靠種蘋果為生。上世紀70-80年代,是有名的先進村,獲得過山東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村裡派別林立,黨員隊伍“一盤散沙”。

為打開工作局面,我首先從理順關係入手,對村黨員幹部逐個走訪,瞭解所思所想,對症下藥,在溝通中增進了解、取得理解,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局面。

之後,我從加強黨性入手,通過開展好“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內生活,外出參觀、邀請專家授課等,黨員在學習和實踐中增強了黨性、加深了感情。為了讓“兩委”和村民有更好的交流學習條件,此後我們籌措資金新建了村級場所,專設了村幹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村民說事室、娛樂室等,統一製作了刊板,做到制度上牆。在此基礎上,又在村級場所附近新建了籃球場、文化廣場等,為我們下一步更好地組織發動群眾奠定了基礎。

二是隻有凝聚人心、興辦實事,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

上任前,村裡沒有一點水泥路面,“三大堆”到處都是,成了全鎮的墊底村,老百姓怨聲載道,恨班子不爭氣,怨黨員沒骨氣。在當時情況下,別說鄉村振興,就連給老百姓辦個小事都實現不了,村子一點生機也沒有。

2011年9月份,我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從群眾最關心的難題入手,整治村基礎設施,修路、修橋、清河道、運垃圾、建場所,以及安垃圾箱、配保潔員等,村容村貌、老百姓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傢伙看到我們是真心為村辦事,積極性特別高,能出工的就出工,能出力的就出力,讓我們感受到了民心的力量。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如今我們村擺脫了落後的“帽子”,黨群幹群關係融洽,村子充滿勃勃生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隻有發動群眾、規模經營,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村容村貌有了改觀,如何讓村民生活更加富裕,通過多次考察研究,我們認為還是得把老百姓組織起來搞規模化經營、走集體化道路,這樣才能將全體村民聚攏在一起,攥緊拳頭,形成合力。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主要抓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支部領辦合作社。十八大提出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鎮黨委組織我們去棗莊、蓬萊等地參觀學習合作社組建、土地流轉的經驗和做法,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十八大後,我們對成立合作社的事進行了深入討論,並邀請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院長李中華教授和有關專家,到村舉辦座談會併發放調查問卷,徵求老百姓意見。

通過入股、置換、租賃三種方式,我們發動了140戶,籌集了2200萬股,註冊成立了棲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入股,就是老百姓以土地入股,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每畝地折價8000元,1元為1股,並且按照這個標準接收現金入股。置換,就是村民之間土地互換,將規劃區內的土地流轉過來。租賃,就是按照每畝地每年4000元的價格,租賃群眾的土地。這個租賃價是比較高的,之所以定得這麼高,主要考慮當時每畝地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為了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利益,所以就定了這個最高價。當然,由於前期宣傳發動到位,最後租賃的只佔到了10%左右。

第二件事,就是建設蘋果示範園。經過討論,我們決定建立一處佔地200畝的高標準蘋果示範園,選用優質富士品種——矮化自根砧苗木,採取“寬行密植高紡錘”的栽培模式,按照有機產品標準進行管理,實現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和信息化,從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蘋果的附加值。此外,我們還藉助外力,主動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創立了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果創新團隊示範基地,通過線上做終端、線下做超市的方式推向市場。2013年示範園建成後,2017年已經掛果,2018年每畝地產量5000斤,每畝收入2萬元,淨利潤1萬元。按照每股分紅0.5元計算,社員一畝地分紅4000元左右。實現了規模經營、優質高效,奠定了發展的根基。在示範園的帶動下,老百姓看到了合作社的前途,也堅定了繼續發展蘋果產業的信心。

四是隻有帶民致富、集體增收,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在制定合作社分紅政策時,堅持農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從每年純利潤中,首先提出5%的公積金用於合作社發展和彌補虧損,盈餘部分用於二次分紅;再提3%的公益金用來做公益事業和職工培訓。我們規定,從2019年開始,70週歲以上的社員可以免費進住敬老院,如果土地分紅不夠住敬老院的標準,合作社就從公益金中給予補助,從而形成土地養老的模式。剩下的92%,我們全部按股進行分配。2018年的年度分紅,合作社共分紅116萬元,其中村集體分紅12萬元,社員分紅104萬元,每畝土地分紅達到5050元(每畝土地分紅4000 元,同時合作社免費提供1050元的肥料)。另外,還優先讓社員到示範園務工,按照市場價付勞務費,每天100元左右。農民的收入主要有三塊:一是股份分紅,前年每股0.3元,去年每股0.5元,今年預計每股能分到1元以上,每畝地僅分紅就能拿到8000元;二是務工收入,每年五六千元不成問題;三是公積金盈餘再分紅,這個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目前我們村集體增收主要有四個渠道:一是成立合作社時,將示範園原有土地整理後多出的土地,連同集體的一個水塘、一塊荒灘,作為集體股加入合作社,佔到16%的股份。二是將村裡的一塊預留地收回來,發展蘋果苗木,每年收入50萬元左右。三是前年在村級場所上了12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四是為了讓老百姓少花錢就能買到好化肥,我花錢把之前村裡賣出去的一塊地買回來,然後捐給集體,通過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進一家投資1000萬元的生物肥廠,村集體佔股10%,也就是100萬元。以上這四部分加起來,村集體一年可收入100多萬元,大大提高了村裡的辦事能力。發展集體經濟看起來很難,實際上只要有想法,善於學習借鑑、積極探索,就能找到出路。我們村黨支部之所以能夠領辦合作社並取得成功,歸根結底在於不等不靠、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組織起來的力量——煙臺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強村富民

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院長李中華教授為村民講解

下一步,我們打算把村裡現有的項目鞏固發展好,力爭到2020年,把全村可利用土地全部加入合作社,使村民都有工資性收入和分紅,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左右。另外,還打算為村集體再上幾個項目,這些目標實現後,我們村集體年總收入可達到600萬元以上,屆時將全面建成小康村、鄉村振興示範村,使村民全部過上安康美滿、幸福富足的生活。

楊建軍(蓬萊市南王街道黨工委書記)

南王街道共有59個村,2.3萬人口,是典型的半城半鄉的街道。村型普遍較小,100戶以下的就有18個,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村級運轉難以保障,黨支部作用發揮不夠突出。今年蓬萊市全域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我們選取了20個村,先行開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佔村莊總數的34%。截至目前,入社群眾總數949戶,平均入社率37%,已開展項目20個,投入資金800多萬,產生經營收入200 多萬,預計年內村集體平均增收3-5萬,社員戶均綜合收入增加800元。

進入新時代,要求我們鄉鎮黨委在發展集體經濟、實現精準脫貧、完善基層治理、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做出新作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實現這些要求的必由之路。

政治影響力。一方面,激發了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以前,老百姓認為,村委會主任是“實權派”,而黨支部是務虛的,黨支部的領導地位被弱化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明確合作社“姓黨”,突出了黨支部在集體增收、群眾致富中的作用,真正把黨員和群眾組織起來,老百姓認為只有跟黨走才有出路、才能致富、才有希望。老百姓變股民以後,覺得合作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集體開會討論合作社發展,積極參會,踴躍發言,氣氛熱烈;杏呂村合作社的40多畝桃子熟了,黨員自發帶頭義務採摘、選果,連續15天從凌晨忙到半夜:徐溝村合作社的櫻桃和地瓜因天旱面臨絕收,黨員和群眾頭頂烈日,自發領著勘探隊漫山遍野找水源,黨支部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真正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合作社模式,促進黨建工作又上新臺階。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能夠在堅持以往“黨員聯戶”、“三聯三諾”等基層黨建好做法的基礎上,繼續注入新內容。我們結合區域化黨建工作,試點發展合作聯社,開創了“黨總支+合作聯社十企業+農戶”的發展新模式。在聯合黨總支的輻射帶動下,由合作聯社統一與企業對接,統一發展規劃、種植標準和生產銷售,提供了黨組織在引領片區集體經濟發展方面的有益探索。

經濟效益。一是為黨支部帶富興村提供了有力抓手。過去的黨支部想幹事,但苦於沒有思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正好為那些想幹事、能幹事的支部班子指明瞭方向。2018年,我們選擇了黨支部班子堅強有力、書記年富力強的七里莊村,啟動合作社試點,當年實現集體增收12萬元,社員戶均增收2000元,被評為“煙臺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示範社”。試點成功後,周邊的村書記和群眾有些坐不住了,說人家能做我們也能做。為充分調動周邊村莊的積極性,我們本著“以點帶面、連片打造、紮實推進”的原則,在反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綜合研判,每個片選取1個村作為重點扶持村。同時,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指揮部,設立100萬專項發展基金,用於扶持街道層面的15個重點推進村,掛圖作戰、定期調度、快速推進,轄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已形成燎原之勢。

二是為社員群眾持續增收提供有益探索。豐產不豐收是群眾經常遇到的事情。發展合作社之初,支部和群眾也擔心產品賣不出去。為了拓展增收渠道,我們引進了電商能人,讓合作社產品搭上電商快車,先後邀請CCTV、京東等平臺進行網絡直銷,與斑馬會員、淘集集等農村電商平臺簽訂合作協議,並承辦了山東·蓬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品牌產品電商發售儀式,短短5個月,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600萬斤,不僅富了村集體和社員,還惠及了周邊沒入社的群眾。另外,我們還鼓勵引入專業管理團隊幫助社員增收,築巢引鳳。比如,今年七里莊村引入中國非遺葫蘆雕刻傳承人宋玉良建設葫蘆展覽館,發展生態採摘大棚、民俗文化展示和兒童研學基地,打造鄉村旅遊綜合體,社員通過到合作社務工、發展農家樂,戶均增收5000元。

三是村級財務規範化得到了全面加強。以往村級經濟基礎薄弱,往來賬目較少,賬務管理不規範。發展合作社以後,蓬萊市專門成立了顧問團,並印發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規範化指導手冊、合作社章程模板、支持合作社發展的二十八條措施等,提供了專業化的規範和指導。我們也聘請了第三方,一攬子解決註冊、可行性報告和項目運營、賬目處理等各環節問題。現在,合作社賬目達到專業水平,也促進了農村三資管理規範化。

社會效益。一方面,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發展合作社以前,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發展合作社以後,特別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後,我們發現,有三個合作社片區之間的連通道路條件差,不利於合作社的發展。由此,我們實施了轄區三大路段共計3000米的整修改造工程,既打通了連接這三個片區10個合作社的環形發展路線,又方便群眾出行、賣果,初步形成了“由點到面”的連片發展模式。

另一方面,村風民風進一步改善。開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村,入社群眾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幹得熱火朝天;村風正了,社會也和諧穩定了,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也就實現了。長期堅持下去,既強化了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又實現了鄉村的全面振興。

遲義江(萊陽市沐浴店鎮西石河頭村第一書記)

我是煙臺市委組織部的一名機關幹部。去年2月到西石河頭村擔任第一書記。

村莊基本情況。西石河頭村是煙臺市重點幫扶的貧困村,共有350戶、1050 人,土地1800畝。村“兩委”成員5人,黨員28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33人,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農業村。通過深入調研走訪、思考,我找出莊貧困的主要原因在於“四個不強”:

一是黨支部組織力不強。村黨支部在強村富民、服務群眾、村莊治理等工作中找不到有效抓手、有勁使不出,支部工作不能很好融入百姓生產生活,導致在教育引導、組織動員群眾方面沒有話語權、力不從心。

二是村集體發展能力不強。村幹部發展思路不清,畏難發愁,集體多年沒有經營性收入,每年只能靠上級撥付的工作經費維持運轉,陷入“越窮越愁、越愁越窮”的怪圈。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強。村裡僅有一條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活動場所,河道內垃圾成堆,小橋被大水沖毀,嚴重影響村莊發展和群眾生活。

四是群眾精氣神不強。村裡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佔52%;村中果樹老化、管理粗放,一般一畝地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僅夠年吃年用;沒有集體生活,缺乏文體活動,整個村莊活力不足,暮氣沉沉。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具體做法:

破解“四個不強”,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市推行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我們體會,這是一條以組織振興推進產業振興,進而帶動實現人才、文化和生態全面振興的好路子。實際工作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支部帶頭,打響發起成立“第一炮”。通過組織村幹部學習《塘約道路》和有關政策文件、外出考察學習等形式,2018年4月,達成共識的五位“兩委”成員代表村集體,註冊成立了振興果蔬專業合作社。剛開始,大部分村民持觀望懷疑態度:合作社能不能掙著錢,村幹部會不會把錢裝進自己兜裡?要打消村民顧慮,只能靠事實說話。我和五位村“兩委”成員自掏腰包流轉了60畝土地,與相關企業簽訂合同,統一種植土豆和玉米青儲飼料,不到半年便獲利10萬元。這些收入全部歸入村集體,村幹部不拿一分錢。這給群眾很大教育和觸動:合作社能掙錢,村幹部不為錢,認同、信任和支持也在他們心中不斷加深。

第二步,發動群眾,匯聚加快發展“內動力”。為再加一把火、徹底“破堅冰”,村黨支部決定為群眾辦實事和做思想政治工作“雙管齊下”。我們村多年來飽受水患,旱時村民要到10裡外拉水吃,汛期洪水常進村。經多方協調,請了鑽井機進村打井。一口井激活“一池水”。群眾看到了黨支部真用心、真用力,重新燃起了幹事的熱情。之後,村裡整修漿砌河道時,黨員幹部組成突擊隊,群眾積極參與,省下20多萬元人工費,人心在慢慢向一起聚攏。黨員幹部按照“雙聯雙諾”分工,到所聯繫戶中瞭解情況、宣傳發動,個別戶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直到用真誠和執著打動群眾、做通工作。經過不懈努力,合作社最終流轉土地330畝,全村90%的村民入了社,拉開了規模經營、抱團發展的大框架。

第三步,共建共享,構建強村富民“共同體”。為把產業項目選準建好,確保長遠穩定發展,合作社多方考察,最終與煙臺市農科院、煙臺群櫻匯大櫻桃專業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大櫻桃和優質梨種植示範基地。2018年,合作社發展了10畝大櫻桃設施栽培和苗木,2019年又發展了50畝大櫻桃苗木、270畝優質梨。預計2020年合作社收入將達到50萬元左右,2022年梨盛果期時村集體可增加收入100萬元左右。入社群眾有地租、務工和分紅三塊收入,每畝土地每年可增收4000元左右。

為強化規範管理,合作社制定了工作章程,健全了組織架構,明確規定收入的10%作為公積金,10%作為公益金,其餘80%由村集體和村民按4:6比例分紅,併為村裡的貧困戶設立了看護、鋤草等6個公益崗,最大限度保障群眾利益、壯大集體經濟。


組織起來的力量——煙臺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強村富民

合作社果蔬示範基地

取得的初步成效。今年以來,我們村先後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村”、“煙臺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示範村”、“煙臺市鄉村文明家園示範村”,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有關做法被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報道。實踐證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可以做到“一舉四得”:

黨支部威信得到增強。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幹部越來越自信,群眾越來越相信,幹部自信加群眾相信,就是黨支部的威信。黨支部威信上來了,許多問題就下去了。去年下半年,我們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以“零信訪”順利拆除65個違章建築,清理700多個“四大堆”,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發展活力得到激發。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把群眾組織起來、調動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土地流轉中,許多村民主動砍伐了正在盛果期的蘋果樹,支持合作社連片經營;有的村民拒絕了種植大戶的高價合同,低價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今年天旱,果農自覺排隊向村裡申請灌溉用水,主動讓合作社優先用水。現在全村上下可以說真正擰成了一股繩,這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

人居環境得到改善。群眾加入了合作社,看到了希望、有了奔頭,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要求,掀起了整治環境、美化村莊的熱潮。我們順勢而為,聘請規劃設計部門為村裡制定了中長期建設發展規劃,建成1100平方米的黨建文化廣場,對村內主要道路進行了硬化,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種植玉蘭、銀杏、國槐等綠化苗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合作社有了收入,我們發起成立了愛心餐廳,每天免費為全村貧困戶和75歲以上老人提供午餐;定期舉辦農業、科技、衛生等便民服務,開展文體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生活,提升文明素質。共同勞動、集體生活讓村民聯繫更加緊密、相處更加融洽,兩年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違法案件和上訪事件,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來越強。

下一步,將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穩中求進”主基調,通過領辦合作社不斷提升黨支部的組織力,通過強化黨支部的領導不斷做大做強合作社,發展好大櫻桃、梨等主導產品,叫響“永思源”品牌,進一步規範合作社管理,讓集體和群眾雙受益、都滿意,推動村莊早日實現全面振興。

宋立元(海陽市二十里店鎮邵伯村黨支部書記)

邵伯村是海陽十大古村落之一,現有460戶、1120人,黨員54名,村“兩委”成員4人,耕地2520畝,山林4900畝。原來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土地發包,美麗鄉村建設、道路硬化等都要靠上級扶持、借款墊資;村集體沒錢辦事,村黨支部號召力不強。2019年1月,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黨員群眾抱團發展,目前入社人數1120人,村集體佔股49%,社員佔股51%,流轉土地1300畝,發展“軟棗獼猴桃”產業,實現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工作開展情況:

第一,支部引領開啟二次創業。上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我村老書記宋奎帶領社員群眾在村南的蓮花山種植了幾百畝板栗樹,讓村集體有了收入,也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這是我們村的第一次創業。

去年,煙臺市委組織部號召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並組織我到浙江大學進行專題培訓,實地參觀了浙江餘村、魯家等村莊,我們下決心辦合作社,決定再次開發九頂蓮花山。我們反覆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統一思想,經過一個多月的宣傳發動,得到了村民的支持,調整出了蓮花山上1300畝土地,解決了土地問題。

為了確定產業項目,我們先後到東北丹東、淄博、博山等地考察,通過反覆對比,覺得軟棗獼猴桃適合我們這的土壤,收益也可觀。我們一期規劃,既種植軟棗獼猴桃,還設置了育苗區、採摘區,同時還種了新梨7號、軟籽石榴、花椒等經濟作物,山上還上了光伏項目。目前,已種植獼猴桃400餘畝,三年產果後,預計收入4000萬元,其中村集體佔股49%,拿出35%的收益為村民分紅。預計村集體收入能有500多萬元,每戶可分紅3萬元左右。

第二,黨群齊心共創致富道路。今年我們結合主題黨日,組織黨員上山栽種梨樹,頭天喇叭一廣播,第二天,全村56名黨員,有44人上了山,年齡最大的93 歲;另12名黨員因在外無法趕回來,家屬主動替著上山勞動。85 歲的老黨員宋西仁,去年春天在毓璜頂醫院做了大手術,這一天也上了山,叫走都不走;黨員宋作柱有事回不來,他的74歲的母親把患病的老伴鎖在家裡,也上了山,叫她回去也不回去。這些老人讓我非常感動,讓我感覺有一股力量在推著我堅持幹下去!

去年10月份以來,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幹事創業,義務栽樹、修路、立樁,短短兩個月,我們開山平地,修了3條盤山路,出動機械200餘班次,人工近2000餘人次,挖石方6萬方,運送土肥30噸,立水泥樁2萬餘根,架設鐵絲線37噸,種植獼猴桃3萬餘棵、梨1萬餘棵、石榴3000棵,產業園拔地而起。

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積極為本村和周邊村的村民提供就業機會,經常性僱工有15人左右,臨時性僱工能有70多人,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幹活賺錢。看到他們領到工錢後的笑臉,我們心裡也高興,感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第三,長遠謀劃發展鄉村旅遊。我們村有500多年的流蘇古樹,每年來看花的人非常多。我們請濟南大學作了鄉村旅遊規劃,一期打造的邵伯黨群服務中心,佔地1600餘平米,也作為遊客接待中心。我們已經建了鄉村大食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既可以接待遊客,也為村民提供飯菜,80歲以上沒法做飯、行動不便的,由黨員輪班上門送飯。我們準備在流蘇樹附近建村史館;發展民宿產業,目前已登記空心房屋30餘棟,準備成立房屋合作社,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集特色產業、民俗民宿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帶動周邊村抱團發展。

我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條路走對了。現在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更強了,黨員的帶頭作用更明顯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有奔頭了。我村村民祁洪祥寫了一首詩:荒山變成金銀山,綠水澆出幸福園,支部領辦合作社,手握金樹搖金錢,小康路上跟黨走,日子一步一層天。這首詩寫出了邵伯村全體村民的心聲,我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村一定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