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新规”),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

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结构性存款新规”),要求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和一般存款,结构性存款销售应当参照银行理财销售规定等,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自此,结构性存款迎来专门的监管规章。本文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政策,梳理近年来结构性存款的发展脉络,分析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挂钩对象,并对结构性存款未来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判断。

一、结构性存款回溯

(1)规模分析

结构性存款在国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2年。2002年,光大银行首先开始推行结构性存款业务,2003年,外资银行开始推出外汇结构性存款,2005年12月,银监会发文正式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中资及外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也随之出现,结构性存款迎来一段较快的发展期。

从结构性存款规模来看,2017年三季度,国内银行结构性存款总规模为6.95亿元。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的存量规模占比更高,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2.48万亿元,占比35.58%;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4.47万亿元,占比64.42%。从不同客户类型来看,单位客户是结构性存款的主要持有主体,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为4.48万亿元,占比64.42%;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为2.47万亿元,占比35.58%。

图表1:2017Q3-2019Q3结构性存款规模(万亿元)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图表2:2017Q3-2019Q3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及占比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图表3:2017Q3-2019Q3不同客户类型结构性存款规模及占比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来看,2017年三季度共发行结构性存款8825款,股份行是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的绝对主力,当季发行7319款,占比高达82.93%;其次是外资银行,发行685款,占比7.76%;

图表4:2017Q3-2019Q3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款)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图表5:2017年Q3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资管新规(意见征求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大资管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全面朝着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保本理财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银行理财投资者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占具很大的比例,这些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短期内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打破刚性兑付也意味着银行将面临大量低风险偏好客户流失的困境。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存款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中小银行揽存压力更为突出。因此,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结构性存款凭借较高的收益,成为银行承接保本理财、完成揽存目标的的利刃,被正式推到聚光灯之下。

2018年一季度,结构性存款总规模较2017年末激增26.47%,来到8.80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数量较2017年4季度大增37.54%,达12003款,股份行的发行占比高达90.68%。

图表6:2018年Q1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构性存款的过快增长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构成阻碍。由于监管规章尚不完善,出现了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即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并不进行真正的衍生品交易,其实质在于借结构性存款之名行保本理财之实,结构性存款沦为银行高吸揽储的工具。这一方面有碍于刚性兑付的打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银行负债成本的提高则进一步向实体经济传递,使得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难以降低。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此,在2018年9月发布的理财新规中,监管层对结构性存款提出了要求:结构性存款应当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当按照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理财新规还明确,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理财新规起到了显著的效果,2018年末,机构性存款总规模环比收缩5.01%,为9.62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数量也应声回落,2018年四季度共发行8595,环比减少17.88%;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数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城商行发行数量却环比增长85.89%,近乎翻倍。

图表7:2018年Q4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节前夕是各大银行的揽储高峰期,因此2019年一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再次攀升,较2018年末环比增长16.41%,至11.19万亿元。2019年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排查结构性存款,此次排查的主要内容是: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此次排查的效果立竿见影,2019年二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回落6.15%,为10.51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数量锐减45.03%,仅有4774款。

图表8:2019年Q2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国有行和城商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的不断发力,发行占比不断提升,股份行的发行占比经过连续的下降之后,2019年三季度降至40.89%,较2017年二季度下降42.05个百分点;国有行和城商行的占比则分别上涨14.58和26.01个百分点,至19.42%和29.14%。但从结构性存款规模来看,2019年三季度,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占比分别为35.78%和64.22%,与2017年二季度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图表9:2019年Q3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情况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结构性存款挂钩对象分析

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设计一般为“存款+金融衍生工具”,基于嵌入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可划分利率、汇率、商品、股票、信用等挂钩型产品,形成“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组合。产品收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的收益,能够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的前提下,在基础收益之上获得较高投资收益。挂钩对象是不同结构性存款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接下来将对今年1-10月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挂钩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今年1-10月共发行18605款结构性存款产品,公布了挂钩对象的有12651款,挂钩对象前十的产品数量占所有已公布挂钩对象产品的比例为91.34%。具体来看,挂钩“LIBOR”的产品最多,达到4988款,占比39.71%,遥遥领先第二名;挂钩对象为“黄金”的产品次之,有1502款,不足挂钩“LIBOR”的产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占比11.96%。总体来看,结构性存款产品在挂钩对象方面较为谨慎,多选择中低风险标的,符合结构性存款产品目标客群的风险偏好。

图表10:结构性存款挂钩对象前十名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今年1-10月发行的18605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中有16748公布了预期收益率,总体的平均预期收益为2.39%-4.28%,最高收益率与最低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为190BP;同期的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07%-4.11%,利差为4BP。可以看到,结构性存款的最高预期收益率略高于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但最低预期收益率则远低于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波动空间较大,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在保本属性的加持之下,结构性存款仍然可以作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理想的投资选择。

图表11:结构性存款产品和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对比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整体来看,挂钩对象风险越高,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越高,最低预期收益率越低,也就意味着最高收益率与最低收益率之间的利差越大。具体的,挂钩“中证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1.42%-5.72%和2.07%-5.55%,利差分别为430BP和348BP,最高收益率和利差都远高于整体水平;挂钩“LIBOR”的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00%-4.18%,利差117BP;最高收益率与最低收益率之间的利差最小的是挂钩“EUR/USD”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34%-3.66%,利差为32BP。虽然结构性存款具有保本的特性,但挂钩于不同对象的产品收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银行在进行结构性存款产品销售时,仍需要结合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向,推荐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

图表12:挂钩对象前十名对应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

2017-2019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结构性存款前瞻

目前,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然的政策方向。而在资管行业回归本源的浪潮下,利用结构性存款变相实现刚性兑付无疑是一种开倒车的行为。为了规范结构性存款的发展,银保监会于今年10月发布了结构性存款新规,从产品准入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销售管理、投资管理、估值核算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全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管理。

并且结构性存款新规提出,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应具备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提高了结构性存款产品的经营门槛。目前来看,除国有行、股份行等外,仅有22家城商行和15家农商行具有衍生品交易资质,而由于衍生交易人才十分稀缺,获取衍生品交易资格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难度较高,未来不同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发展将采取不同的态度。由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对保本理财仍会有较强烈的需求,因此已获得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的银行势必会继续发挥在结构性存款方面的优势,但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提升产品设计、交易定价以及风险控制等能力,并更加注重业务的合规性。而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行,则可能会放弃结构性存款业务,这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部分低风险偏好客户的流失,银行需要深挖投资者需求,推动产品创新,增强吸储能力,推动核心存款增长,尽量稀释业务结构改变带来的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